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3日
两匹老布
  □ 通讯员 汪皖平
  1934年10月,皖南红军总医院在新棚成立,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医用绑带严重匮乏,当地姑娘徐花兰,拿出父亲给自己准备的嫁妆——两匹老布,及时抢救了一批重伤员,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徐花兰是新棚人,生于1911年,1996年去世,享年85岁。1934年10月上旬,由于干旱,包谷秆早早地枯萎了。有一天,徐花兰正在地里掰扯残留在禾秆上的包谷,远远看见山谷里闪出一角红旗,一会儿,一支队伍从密林深处走来。那些人穿着草鞋,衣服褴褛,抬着几十副用毛竹编成的简易担架,直接朝村中的李家祠堂走去。后来,徐花兰才知道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他们去的李家祠堂就是皖南红军总医院。
  当天晚上,一个穿着灰色衣服的人来到她家,说是请徐花兰到李家祠堂帮忙,她见来人说话和蔼,二话没说就跟着他来到李家祠堂。没想到,一踏进祠堂的大门,眼前的景象就惊得她半天说不出话。30多个用担架抬来的人,有的躺在用门板搭起的“病床”上,身上缠满绑带;有的拄着木棍,靠在屋柱上或坐在墙根下,十分凄惨。那个穿灰色衣服的人告诉徐花兰,这些人伤得很重,山外仗打得又紧,城里医院去不了,只能躲在这山沟里养伤,请她来是给这些人洗洗“花片”,也就是绑带,减轻一下医生的工作量。
  从那一晚起,徐花兰就没日没夜地在医院忙开了。伤员换药以后,她就把成堆的绑带拿到李家祠堂前的小河沟里清洗,一洗就是大半天。由于是枪伤,创口深,血流得多,绑带常常被血水浸透,洗着洗着,小溪里的水就通红一片。好在徐花兰从小胆子就大,那些血淋淋的场面没有让她多害怕,倒是伤员们痛苦的叫喊声,让她心里有些发怵。特别是夜里,有些伤员受限于医疗条件,伤口恶化,凄惨的呻吟声彻夜不停。她就亲眼见过有人喊着喊着,声音越来越弱,渐渐地就没有了气息。
  当时的皖南红军总医院医疗物资极为紧缺,特别是医用绑带。当一批又一批伤员陆续送到新棚以后,绑带更不够用了。看到伤员不停流血的伤口,徐花兰想到了自己家里压箱底的两匹老布。当她准备将这两匹老布拿到医院时,母亲却告诉她,这是给她准备的嫁妆,一旦拿出来,有可能耽误她的婚事。徐花兰没有多想,心里想着尽快减轻伤员的痛苦,她将两匹崭新的老布一口气撕成布条,全部拿到了医院。就是这两匹老布撕成的绑带,帮助130多名重伤员安全度过了生命的危险期。两匹老布现在看来不值什么钱,可在那个年代,可以抵得上山里人家的半边家产。
  徐花兰心肠好,在医院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除了洗绑带,一有空,她就给医生打下手,给伤员们喂饭食,深得大家敬重。看到战士们脚上的草鞋破烂不堪,她就利用晚上照顾伤员的间隙,就着煤油灯,陆陆续续给红军战士们做了50双千层底布鞋。
  1935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围剿皖南红军总医院。红军在撤离之前要付给徐花兰一些报酬,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医院就将一床印花被面和一台机械小座钟留给了她。而这两件物品,一直是徐花兰长久的念想。1986年,她将这两件红军留下来的物品捐献给中共石台县委党史办公室,作为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