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5日
市技工学校二期项目正式开工
□ 通讯员 孙梦晨
从一片荒芜到塔吊林立,再到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建成投用,市技工学校一期项目跑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贵池速度”。
近日,投资约3.14亿元的市技工学校二期项目正式开工。走进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旋挖机、挖掘机正在启动打桩、开挖作业,机声隆隆,工人们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刷新”工程进度。
据了解,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5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将在一期宿舍楼的东面建设一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以及两栋学生宿舍,计划明年7月底交付使用;在学校操场的南面,将用时两年建设一栋综合实训楼以及排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综合实训楼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训场所,配备行业领先的实训设备,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据该校党总支书记桂专政介绍,一期项目于今年7月底正式完工,8月完成全面搬迁工作,9月迎来首批1281名新生,目前在校人数达2288人。待二期项目完工后,崭新的校园将实现“扩容”,届时学校可容纳全日制在校生4000余人。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贵池紧跟时代步伐,加速推进职业教育向“新”而行。去年,该区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的创建管理模式,依托区职业学校,筹建了市技工学校,并恢复招生工作。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但该校原校址位于殷汇镇,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较远,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市技工学校直接把校区设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开在生产车间里,实现与行业、产业、企业的精准对接。与此同时,该校紧跟“两新一装”主导产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船舶建造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特色专业,并与园区9家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冠名班”,在11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的“双向奔赴”正推动实现“学生即学徒、就学即就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火热场景,让贵池学子的就业路越来越宽,使“职业教育也能成就出彩人生”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二期项目建设“火力全开”,贵池职业教育将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先行区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从一片荒芜到塔吊林立,再到一座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建成投用,市技工学校一期项目跑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贵池速度”。
近日,投资约3.14亿元的市技工学校二期项目正式开工。走进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旋挖机、挖掘机正在启动打桩、开挖作业,机声隆隆,工人们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刷新”工程进度。
据了解,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5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将在一期宿舍楼的东面建设一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以及两栋学生宿舍,计划明年7月底交付使用;在学校操场的南面,将用时两年建设一栋综合实训楼以及排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综合实训楼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训场所,配备行业领先的实训设备,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据该校党总支书记桂专政介绍,一期项目于今年7月底正式完工,8月完成全面搬迁工作,9月迎来首批1281名新生,目前在校人数达2288人。待二期项目完工后,崭新的校园将实现“扩容”,届时学校可容纳全日制在校生4000余人。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贵池紧跟时代步伐,加速推进职业教育向“新”而行。去年,该区按照“市区共建、以区为主”的创建管理模式,依托区职业学校,筹建了市技工学校,并恢复招生工作。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但该校原校址位于殷汇镇,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较远,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训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市技工学校直接把校区设在产业园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开在生产车间里,实现与行业、产业、企业的精准对接。与此同时,该校紧跟“两新一装”主导产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船舶建造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特色专业,并与园区9家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冠名班”,在11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的“双向奔赴”正推动实现“学生即学徒、就学即就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火热场景,让贵池学子的就业路越来越宽,使“职业教育也能成就出彩人生”理念深入人心。随着二期项目建设“火力全开”,贵池职业教育将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先行区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