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5日
黄庭坚与池州的故事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是个在政治风云中四处颠沛的人,仕途除了当京官编史外,主要足迹就在江南和巴蜀,每一步都充满惊涛骇浪。无论外界怎样的狂风暴雨,都没有改变他刚直不阿的品性。他始终以“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的淡然心态,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
因风雨驻留池口三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县)人。他自幼聪颖好学,23岁考中进士,仕途起于叶县尉(河南叶县),不久知太和(江西泰和县)。一生命运多舛,多次遭受贬谪,曾经在多个地方被指定安置居住和羁管。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病逝于宜州(广西),享年61岁。
虽然仕途一直不顺,但黄庭坚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化危为机,努力耕耘文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写诗作词、研习书法、亲办私塾、授课讲学,使诗词和书法艺术进入新的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宋代诗歌和书法影响很大。他“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古代二十四孝之列。
黄庭坚曾经多次往来池州,留下摩崖石刻和诗歌。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初,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职期满,改任知太和县,自汴京携全家30余口,沿着汴河东下,经南京(河南商丘)、盱眙入淮水,途经芜湖时把家眷安置在芜湖。随后独自经池州(当时含铜陵),逆江而上到皖溪口(安庆),再沿皖河到舒州(今潜山)访三祖山,自号山谷道人,与友人登上天柱峰。
此次行程,途经贵池时遭遇暴风雨,在池口逗留三天,写下了《池口风雨留三日》这首清新别致的诗: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池口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唐时建有亭台,可以登临远眺长江。杜牧《贵池亭》诗:“倚云轩槛夏疑秋,下视西江一带流。”后来又建翠光亭和卸帆亭,江上往来船只多停泊于池口,诗人经此阻风泊舟,多有题咏。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孤城三天都在刮风下雨,集市也因为风雨失去了繁荣景象,周边人家只能以素菜淡饭度日。诗人被困在驿馆之中,放眼望去烟雨迷蒙,浩渺长江水势滔滔,绵延的山峰犹如一双属玉鸟(像鸭而比鸭大的水鸟),近处还有一只舂锄(白鹭)在雨中觅食。诗人信手拈来,刻画出池口江岸风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触景生情。
白鹭觅食,看起来闲适心里想必很苦,这种“苦”是诗人将情感投射于物的结果。看似写白鹭,实则是诗人自喻。黄庭坚经历八年国子监学官生涯,潜心钻研,志大才高,本想在仕途大展拳脚,未曾想只是外放当个知县,现实使他深感失望,此时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艰难抉择。渔翁刚从屋里出来收网,诗人却临渊不羡鱼,反用“临渊羡鱼”的成语,表达了自甘淡泊的心境。诗的结句,借用《兰亭序》中“俯仰之间已陈迹”的寓意,人生就在俯仰之间,又何必过不去,大不了归去读书而已。
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小市人家、水远山长、远近水鸟、老翁收网等场景、实物作对比,展现了一幅风雨中江岸小镇居民的生活场景,并由此抒发内心的感受。
风雨中访昭明祠
在池口这三天,诗人虽是暂避风雨,然而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小市人家了解民情,与渔翁深入交流。他听闻那几日有船舶在江水中沉没,村民传说沉船是因为没有修庙敬神。于是他便前往城西文庙(昭明祠)参谒,写下了《贵池》一诗。
横云初抹漆,烂漫南纪黑。不见九华峰,如与亲友隔。忆当秋景明,九老对几席。何曾闭篷窗,卧听寒雨滴。不食贵池鱼,喜寻昭明宅。笔砚鼠行尘,芝菌生铜鬲。思成佳句梦,贻我锦数尺。属者浪吞舟,风雹更附益。老翁哭妇儿,相将难再得。存亡如日月,薄蚀行道失。流俗暗本源,谓神吐其食。
神理傥有私,丘祷久以默。
诗人在诗题下自注:池人祀昭明为郭西九郞,时新覆大舟,水死者十二人,以为神之威也。“郭西九郞”是贵池当地人对昭明太子的称呼,昭明庙位于池州城西,也称昭明祠、文孝庙或西庙,池州古十景之一的”西庙霜风“即指此。
这首诗采用叙事的手法,描写了当时一次沉船事故,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的关于沉船的传说以及在昭明庙中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此次事件与灵异的看法。
诗的前两联描述暴风雨来临时的景象。放眼望去南方天空横云漆黑一片,覆盖到九华山上,连九华峰都看不到。黄庭坚看不到九华峰,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同与亲友产生了距离。接下来,诗人运用香山九老聚会的典故,联想在京城时雅集情景,对照自己时下的处境,感叹何曾有过紧闭篷窗、卧听寒雨的凄凉境遇。坊间传说激起了诗人寻幽探源的兴致,虽然没有品尝贵池的鱼,但喜欢去寻找昭明太子的遗迹。没想到昭明殿中的笔砚蒙上了灰尘,铜鬲等礼器周围长满草菌,全是一片萧条破败景象。
诗的后六联借梦中的情景,来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梦幻中沉思得到的佳句,犹如得到了数尺锦缎。联想到那几天池口发生的翻船事件,老翁哭妇儿的凄惨场景,感觉大风冰雹是如此猛烈。
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深奥。它不仅记载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沉船事故,而且通过民间传说、实地考证,对这起事故进行了反思与评说,并由此思考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是上苍还是现实人世,如果没有一个公正无私的法度,又如何长久地令人信服。
黄庭坚的施政理念就是平易、宽简、清正,关注民生疾苦,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主张,并亲书《戒石铭》用以自警。在文学上,黄庭坚以杜甫为宗,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他的诗词注重用字、重视句法、讲究章法、说理细密,而《贵池》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其诗作的风格特点。
短暂驻泊东流
黄庭坚从舒州沿原路返回至皖口,阻风停留十日,有《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为证。然后沿长江北岸到望江大雷口,再次遭遇大风,写下了《大雷口阻风》《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乙未移舟出口》诗。根据年谱原注,黄庭坚几次想乘船出大雷口,都因害怕风涛而在大雷口留宿,最终于丙申日乘船驶向南岸泊舟东流。
《泊东流》诗,还有一个版本题为《丙申泊东流县》。这里的“丙申”是黄庭坚从大雷口到东流的日期(古代用干支法计年、计月、计日)。短暂停泊东流后,黄庭坚一行坐船到彭泽、九江,年底过南康军(江西庐山市),从鄱阳湖、经赣江,第二年春才到太和县。
前日发大雷,真成料虎头。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阳侯。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东流会宾客,建德椎羊牛。野语尚信然,小布黄芦洲。惟有采薪翁,经营往来舟。槠枥尽斤斧,山重烟雨愁。
诗的前四句是描写江上的风浪,前日从大雷出发,江上波浪凶猛如虎,今日又伐鼓而出,喊着船工号子为自己壮胆。接下来的四句是写东流做客。其中“东流会宾客,建德椎羊牛。”说的是东流县与至德县(现合并为东至县)山水相连,彼此犬牙交错,东流县城与至德县城之间相隔一个湖泊(现称七里湖),往来信息十分灵通,黄庭坚到东流的消息很快传到至德,于是至德县令赶到东流县慰问。
诗的后六句是写东流景象与租船,山野村民都很纯朴,说的话真实可信,只有黄芦洲上砍柴的老翁经营着船舶,给点小钱便可租到船只(小布是货币的代称)。村民用刀斧砍来槠树、枥树烧炭,江上山上烟雨连成一片,山重水复令人生愁。
全家同游齐山
1093年,黄庭坚守孝期满后,先是被任命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历经宦海沉浮,他不想在京城为官,请求外放,没有到任。绍圣元年(1094年)初,即被任命为宣州知州。黄家合族从江西老家出发,护送黄庭坚前往宣州赴任,乘兴游览了齐山。
池阳胜境,齐山洞天。因处于池州城边,在唐宋时期的声名超过九华山。黄庭坚是兄弟四人携带子孙辈,合族同游齐山,这在游山名人中是不多见的。据黄庭坚年表记载,绍圣元年(1094年)50岁的黄庭坚,九月复过池州,书《池州齐山焦笔岩题名》。笔者曾前往齐山察看,没有找到这处石刻。此后查阅《齐山志》,在所附的“齐山已失部分摩崖石刻选登”中查到这段史料,“江西黄大临,弟庭坚、叔献、叔达,子朴、桓、相、槐,孙杰,绍圣元年九月辛丑,泛舟同来”。黄庭坚手书的这幅石刻,列出黄氏家族同游的是黄大临、黄庭坚、黄叔献、黄叔达兄弟四人,儿辈的黄朴、黄桓、黄相、黄槐,以及孙辈的黄杰,其中黄朴、黄桓、黄槐都是黄庭坚的侄子,黄相是黄庭坚的儿子。《齐山志》大事记中也有记载。在黄庭坚年谱中对子侄辈的记载稍有不同,子侄是黄朴、黄相、黄棿三人。
宋代知名诗人都游览过齐山,均留有诗篇,唯独黄庭坚只留下了石刻。
因风雨驻留池口三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县)人。他自幼聪颖好学,23岁考中进士,仕途起于叶县尉(河南叶县),不久知太和(江西泰和县)。一生命运多舛,多次遭受贬谪,曾经在多个地方被指定安置居住和羁管。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病逝于宜州(广西),享年61岁。
虽然仕途一直不顺,但黄庭坚并没有消沉,而是积极化危为机,努力耕耘文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写诗作词、研习书法、亲办私塾、授课讲学,使诗词和书法艺术进入新的境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宋代诗歌和书法影响很大。他“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古代二十四孝之列。
黄庭坚曾经多次往来池州,留下摩崖石刻和诗歌。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初,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职期满,改任知太和县,自汴京携全家30余口,沿着汴河东下,经南京(河南商丘)、盱眙入淮水,途经芜湖时把家眷安置在芜湖。随后独自经池州(当时含铜陵),逆江而上到皖溪口(安庆),再沿皖河到舒州(今潜山)访三祖山,自号山谷道人,与友人登上天柱峰。
此次行程,途经贵池时遭遇暴风雨,在池口逗留三天,写下了《池口风雨留三日》这首清新别致的诗: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池口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港口。唐时建有亭台,可以登临远眺长江。杜牧《贵池亭》诗:“倚云轩槛夏疑秋,下视西江一带流。”后来又建翠光亭和卸帆亭,江上往来船只多停泊于池口,诗人经此阻风泊舟,多有题咏。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孤城三天都在刮风下雨,集市也因为风雨失去了繁荣景象,周边人家只能以素菜淡饭度日。诗人被困在驿馆之中,放眼望去烟雨迷蒙,浩渺长江水势滔滔,绵延的山峰犹如一双属玉鸟(像鸭而比鸭大的水鸟),近处还有一只舂锄(白鹭)在雨中觅食。诗人信手拈来,刻画出池口江岸风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触景生情。
白鹭觅食,看起来闲适心里想必很苦,这种“苦”是诗人将情感投射于物的结果。看似写白鹭,实则是诗人自喻。黄庭坚经历八年国子监学官生涯,潜心钻研,志大才高,本想在仕途大展拳脚,未曾想只是外放当个知县,现实使他深感失望,此时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艰难抉择。渔翁刚从屋里出来收网,诗人却临渊不羡鱼,反用“临渊羡鱼”的成语,表达了自甘淡泊的心境。诗的结句,借用《兰亭序》中“俯仰之间已陈迹”的寓意,人生就在俯仰之间,又何必过不去,大不了归去读书而已。
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小市人家、水远山长、远近水鸟、老翁收网等场景、实物作对比,展现了一幅风雨中江岸小镇居民的生活场景,并由此抒发内心的感受。
风雨中访昭明祠
在池口这三天,诗人虽是暂避风雨,然而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小市人家了解民情,与渔翁深入交流。他听闻那几日有船舶在江水中沉没,村民传说沉船是因为没有修庙敬神。于是他便前往城西文庙(昭明祠)参谒,写下了《贵池》一诗。
横云初抹漆,烂漫南纪黑。不见九华峰,如与亲友隔。忆当秋景明,九老对几席。何曾闭篷窗,卧听寒雨滴。不食贵池鱼,喜寻昭明宅。笔砚鼠行尘,芝菌生铜鬲。思成佳句梦,贻我锦数尺。属者浪吞舟,风雹更附益。老翁哭妇儿,相将难再得。存亡如日月,薄蚀行道失。流俗暗本源,谓神吐其食。
神理傥有私,丘祷久以默。
诗人在诗题下自注:池人祀昭明为郭西九郞,时新覆大舟,水死者十二人,以为神之威也。“郭西九郞”是贵池当地人对昭明太子的称呼,昭明庙位于池州城西,也称昭明祠、文孝庙或西庙,池州古十景之一的”西庙霜风“即指此。
这首诗采用叙事的手法,描写了当时一次沉船事故,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的关于沉船的传说以及在昭明庙中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此次事件与灵异的看法。
诗的前两联描述暴风雨来临时的景象。放眼望去南方天空横云漆黑一片,覆盖到九华山上,连九华峰都看不到。黄庭坚看不到九华峰,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同与亲友产生了距离。接下来,诗人运用香山九老聚会的典故,联想在京城时雅集情景,对照自己时下的处境,感叹何曾有过紧闭篷窗、卧听寒雨的凄凉境遇。坊间传说激起了诗人寻幽探源的兴致,虽然没有品尝贵池的鱼,但喜欢去寻找昭明太子的遗迹。没想到昭明殿中的笔砚蒙上了灰尘,铜鬲等礼器周围长满草菌,全是一片萧条破败景象。
诗的后六联借梦中的情景,来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梦幻中沉思得到的佳句,犹如得到了数尺锦缎。联想到那几天池口发生的翻船事件,老翁哭妇儿的凄惨场景,感觉大风冰雹是如此猛烈。
这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深奥。它不仅记载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沉船事故,而且通过民间传说、实地考证,对这起事故进行了反思与评说,并由此思考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是上苍还是现实人世,如果没有一个公正无私的法度,又如何长久地令人信服。
黄庭坚的施政理念就是平易、宽简、清正,关注民生疾苦,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主张,并亲书《戒石铭》用以自警。在文学上,黄庭坚以杜甫为宗,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他的诗词注重用字、重视句法、讲究章法、说理细密,而《贵池》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其诗作的风格特点。
短暂驻泊东流
黄庭坚从舒州沿原路返回至皖口,阻风停留十日,有《发舒州向皖口道中作寄李德叟》为证。然后沿长江北岸到望江大雷口,再次遭遇大风,写下了《大雷口阻风》《庚寅乙未犹泊大雷口》《乙未移舟出口》诗。根据年谱原注,黄庭坚几次想乘船出大雷口,都因害怕风涛而在大雷口留宿,最终于丙申日乘船驶向南岸泊舟东流。
《泊东流》诗,还有一个版本题为《丙申泊东流县》。这里的“丙申”是黄庭坚从大雷口到东流的日期(古代用干支法计年、计月、计日)。短暂停泊东流后,黄庭坚一行坐船到彭泽、九江,年底过南康军(江西庐山市),从鄱阳湖、经赣江,第二年春才到太和县。
前日发大雷,真成料虎头。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阳侯。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东流会宾客,建德椎羊牛。野语尚信然,小布黄芦洲。惟有采薪翁,经营往来舟。槠枥尽斤斧,山重烟雨愁。
诗的前四句是描写江上的风浪,前日从大雷出发,江上波浪凶猛如虎,今日又伐鼓而出,喊着船工号子为自己壮胆。接下来的四句是写东流做客。其中“东流会宾客,建德椎羊牛。”说的是东流县与至德县(现合并为东至县)山水相连,彼此犬牙交错,东流县城与至德县城之间相隔一个湖泊(现称七里湖),往来信息十分灵通,黄庭坚到东流的消息很快传到至德,于是至德县令赶到东流县慰问。
诗的后六句是写东流景象与租船,山野村民都很纯朴,说的话真实可信,只有黄芦洲上砍柴的老翁经营着船舶,给点小钱便可租到船只(小布是货币的代称)。村民用刀斧砍来槠树、枥树烧炭,江上山上烟雨连成一片,山重水复令人生愁。
全家同游齐山
1093年,黄庭坚守孝期满后,先是被任命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历经宦海沉浮,他不想在京城为官,请求外放,没有到任。绍圣元年(1094年)初,即被任命为宣州知州。黄家合族从江西老家出发,护送黄庭坚前往宣州赴任,乘兴游览了齐山。
池阳胜境,齐山洞天。因处于池州城边,在唐宋时期的声名超过九华山。黄庭坚是兄弟四人携带子孙辈,合族同游齐山,这在游山名人中是不多见的。据黄庭坚年表记载,绍圣元年(1094年)50岁的黄庭坚,九月复过池州,书《池州齐山焦笔岩题名》。笔者曾前往齐山察看,没有找到这处石刻。此后查阅《齐山志》,在所附的“齐山已失部分摩崖石刻选登”中查到这段史料,“江西黄大临,弟庭坚、叔献、叔达,子朴、桓、相、槐,孙杰,绍圣元年九月辛丑,泛舟同来”。黄庭坚手书的这幅石刻,列出黄氏家族同游的是黄大临、黄庭坚、黄叔献、黄叔达兄弟四人,儿辈的黄朴、黄桓、黄相、黄槐,以及孙辈的黄杰,其中黄朴、黄桓、黄槐都是黄庭坚的侄子,黄相是黄庭坚的儿子。《齐山志》大事记中也有记载。在黄庭坚年谱中对子侄辈的记载稍有不同,子侄是黄朴、黄相、黄棿三人。
宋代知名诗人都游览过齐山,均留有诗篇,唯独黄庭坚只留下了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