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9日
扮靓“生态颜值 ”壮大“美丽经济”
□ 记者 王齐斌
深秋时节,走进贵池区梅村镇,山林五彩斑斓、乡村干净整洁;集镇商铺林立、产业蓬勃兴起,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画卷在秋浦河畔徐徐展开。近年来,贵池区梅村镇依托自身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皖南山乡特色发展之路。
梅村镇于2007年由原高坦、梅村两乡合并而成,因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远近闻名。近年来,该镇高标准推进集镇和重点中心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完善集镇沿线绿化亮化、大型停车场、街道入口景观带等基础配套建设,完成13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项目建设、5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实施秋浦河生态修复、龙舒河水美乡村·水系连通、双丰库区水环境治理等项目,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梅村镇集镇所在地高坦社区文化广场上,一群广场舞爱好者相聚一起,翩翩起舞。广场舞领队江心说:“以前我们在家门口跳,音乐声影响周边邻居休息。社区新广场建好后,我们有了专门跳舞的地方,真的太幸福了。”贵池区梅村镇高坦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荻告诉记者,集镇人口从当初不到10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0多人,学校、银行、商超、小区等配套也越来越完善。“现在城里市民能享受的,我们这里都有了。”
霄坑大峡谷、茶园观光步道、“最具人气”风景道黄栗路、黄田村“百亩梨园”……今日的梅村,景点密集、各具特色。
乡村的美不仅美在“面子”,更美在“里子”。近年来,梅村镇确立“生态立镇、旅游兴镇、项目强镇、创业活镇”的发展战略,以特有的产业资源、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为基础,编制旅游规划,布局打造“九华深处、茶香梅村”的茶旅健康小镇。梅村镇党委书记徐翔说,两乡合并前,原梅村乡拥有大大小小矿山近十家,粗放式开采破坏了环境,老百姓怨声不断,历届镇党委、政府相继关停了绝大多数矿山企业,开展生态修复,走绿色发展之路。
在池州,提起优质绿茶,梅村是绕不开的一个地方。这里年产霄坑、杨棚等优质绿茶30万公斤、产值1.5亿元,其中,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突破10亿元。“茶产业蓬勃发展提升了梅村的名气、丰富了旅游内涵,而乡村旅游的兴起又加快了茶产业的发展。”梅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玲表示,茶旅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下,霄坑村围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目标,坚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营销运作,全力打造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过去的二十年,我们村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2年前不足40万元,发展到今年有望突破120万元。”
随着霄坑绿茶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到梅村“品霄坑茶、吃农家饭、赏田园景”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休闲选择。梅村镇也乘势加快推进农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加速发展。“霄坑绿茶的名气、良好的山水土气,是我们发展民宿的底气。”“80后”退伍军人张福星在霄坑村六组经营一家民宿,一年四季订单从不“断档”。
“梅村地处皖南腹地,秋浦河与龙舒河从大山深处并肩而下,沿途‘串联’起霄坑大峡谷、神塘、大楼山、长生洞、杨棚郑山、十八股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点,梅村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8.7%。”徐翔表示,依托优质的山水风光,全镇先后涌现出茶乡里、龙门庄园等民宿、农家乐20多家,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并入选了“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茶旅线路”。
茶旅融合发展刚迈入正轨,梅村镇又将目光投向“智慧农业”。走进十字村的秀珍菇项目基地,一排排崭新的智慧菌房依次排开,工人们正在进行工程的收尾工作。该项目占地面积12亩,总投资超1000万元,建有100个移动式智慧菌房,配备了先进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监测设备,将传统的菌菇种植模式变成高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智慧种植。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数字农具’可有效克服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智慧菌房一年四季都能出菇,不再受到土地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每个批次的菌菇都能达到最佳品质和稳定产量。”十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亮表示,该项目除了通过用工可增加村民收入外,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
梅村镇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池州硒泉水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一区先建3条生产线,年产30万吨山泉水,计划销往合肥、南京、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德珠告诉记者,前几年,公司高层在皖南地区考察时,看中了梅村优质的水资源,决定前来投资,“我们对水源地进行了全年水质监测,水质非常好。”
“池州硒泉水业有限公司是梅村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的15个旅游招商项目之一。”徐玲表示,目前,全镇已落户硒泉水业、帕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霄坑民宿共富、九华硒艾产业园等项目,有力支撑了全域旅游发展。
抚今追昔,沧海桑田。如今梅村镇的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未来,徐翔表示,我们将坚持全域旅游规划发展目标,扮靓“生态颜值”,壮大“美丽经济”,打响“九华深处、茶香梅村”旅游品牌,将梅村镇打造成为皖南山区的一个重要旅游集散地。
深秋时节,走进贵池区梅村镇,山林五彩斑斓、乡村干净整洁;集镇商铺林立、产业蓬勃兴起,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画卷在秋浦河畔徐徐展开。近年来,贵池区梅村镇依托自身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皖南山乡特色发展之路。
梅村镇于2007年由原高坦、梅村两乡合并而成,因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远近闻名。近年来,该镇高标准推进集镇和重点中心村人居环境整治,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完善集镇沿线绿化亮化、大型停车场、街道入口景观带等基础配套建设,完成13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项目建设、5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建设,实施秋浦河生态修复、龙舒河水美乡村·水系连通、双丰库区水环境治理等项目,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梅村镇集镇所在地高坦社区文化广场上,一群广场舞爱好者相聚一起,翩翩起舞。广场舞领队江心说:“以前我们在家门口跳,音乐声影响周边邻居休息。社区新广场建好后,我们有了专门跳舞的地方,真的太幸福了。”贵池区梅村镇高坦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荻告诉记者,集镇人口从当初不到10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000多人,学校、银行、商超、小区等配套也越来越完善。“现在城里市民能享受的,我们这里都有了。”
霄坑大峡谷、茶园观光步道、“最具人气”风景道黄栗路、黄田村“百亩梨园”……今日的梅村,景点密集、各具特色。
乡村的美不仅美在“面子”,更美在“里子”。近年来,梅村镇确立“生态立镇、旅游兴镇、项目强镇、创业活镇”的发展战略,以特有的产业资源、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为基础,编制旅游规划,布局打造“九华深处、茶香梅村”的茶旅健康小镇。梅村镇党委书记徐翔说,两乡合并前,原梅村乡拥有大大小小矿山近十家,粗放式开采破坏了环境,老百姓怨声不断,历届镇党委、政府相继关停了绝大多数矿山企业,开展生态修复,走绿色发展之路。
在池州,提起优质绿茶,梅村是绕不开的一个地方。这里年产霄坑、杨棚等优质绿茶30万公斤、产值1.5亿元,其中,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评估价值突破10亿元。“茶产业蓬勃发展提升了梅村的名气、丰富了旅游内涵,而乡村旅游的兴起又加快了茶产业的发展。”梅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玲表示,茶旅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下,霄坑村围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目标,坚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营销运作,全力打造霄坑绿茶区域公用品牌。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说,“过去的二十年,我们村用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2年前不足40万元,发展到今年有望突破120万元。”
随着霄坑绿茶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到梅村“品霄坑茶、吃农家饭、赏田园景”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休闲选择。梅村镇也乘势加快推进农旅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加速发展。“霄坑绿茶的名气、良好的山水土气,是我们发展民宿的底气。”“80后”退伍军人张福星在霄坑村六组经营一家民宿,一年四季订单从不“断档”。
“梅村地处皖南腹地,秋浦河与龙舒河从大山深处并肩而下,沿途‘串联’起霄坑大峡谷、神塘、大楼山、长生洞、杨棚郑山、十八股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点,梅村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8.7%。”徐翔表示,依托优质的山水风光,全镇先后涌现出茶乡里、龙门庄园等民宿、农家乐20多家,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并入选了“安徽省首届十大最美茶旅线路”。
茶旅融合发展刚迈入正轨,梅村镇又将目光投向“智慧农业”。走进十字村的秀珍菇项目基地,一排排崭新的智慧菌房依次排开,工人们正在进行工程的收尾工作。该项目占地面积12亩,总投资超1000万元,建有100个移动式智慧菌房,配备了先进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监测设备,将传统的菌菇种植模式变成高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智慧种植。
“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数字农具’可有效克服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智慧菌房一年四季都能出菇,不再受到土地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每个批次的菌菇都能达到最佳品质和稳定产量。”十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亮表示,该项目除了通过用工可增加村民收入外,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
梅村镇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池州硒泉水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一区先建3条生产线,年产30万吨山泉水,计划销往合肥、南京、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德珠告诉记者,前几年,公司高层在皖南地区考察时,看中了梅村优质的水资源,决定前来投资,“我们对水源地进行了全年水质监测,水质非常好。”
“池州硒泉水业有限公司是梅村镇全域旅游规划编制的15个旅游招商项目之一。”徐玲表示,目前,全镇已落户硒泉水业、帕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霄坑民宿共富、九华硒艾产业园等项目,有力支撑了全域旅游发展。
抚今追昔,沧海桑田。如今梅村镇的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未来,徐翔表示,我们将坚持全域旅游规划发展目标,扮靓“生态颜值”,壮大“美丽经济”,打响“九华深处、茶香梅村”旅游品牌,将梅村镇打造成为皖南山区的一个重要旅游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