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5日
村庄的榕树
我们乡下,哪座村庄没有一两株乃至十株二十株的古榕。它们大小不一、气根飘拂犹如关云长的美髦,守护着村庄。大榕树在巴金《鸟的天堂》里已有诗意的描述,小榕树也当得起参天大树、郁郁葱葱这些形容词。孩提时,每每夏天到了,我们村村头三山旁的大榕树成为村里人乘凉的天堂,它的荫影里躺满了人,他们就那么躺着,讲究的在头部垫上草帽一角。小孩子以爬到高处为荣,若能掏出一把鸟蛋来,可让妈妈给苍白的晚餐增添一些色彩,万一扯下鸟巢来,会招来大人一阵骂。村里人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代代相传的行为准则,可以掏鸟蛋不可以毁鸟巢即准则之一。凉风吹来,榕树摇曳着村里人单调的梦。可惜的是,梦境往往会被肚子里单调的食物所打破,不得不跑到附近的茅厕去,有时因之丧失了一片凉荫。这时候只能在捂热了的身底放上草帽,或者其它随身带的什么东西,再不济也摆上一块石头残砖,还要再三叮咛身边的人代为照看。饶是这样,一会儿功夫,常常就失去了做梦的权利。这时候,口角颇为常见,偶见动手。小孩子的解决办法却简单多了,尽量当场解决,伙伴们鼓噪、大人们詈骂,惊起一阵后复归于宁静。
今夏回了趟老家,看到榕树们普遍受到了善待,周围砌上了围栏、铺上了鹅卵石、设上了石凳,榕籽落在鹅卵石上犹如一粒粒小型喜饽饽般,圆溜可爱,也没有人捡。孩提时玩具少,我们自制弹弓,以榕籽当子弹互射。相传,饥荒年代榕籽居于充饥选项的前列,据说没啥滋味。我原以为,村里人都躲在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档的别墅楼房里吹空调、风扇,再不济,楼道里的自然风也不逊于野风。谁知大谬不然,榕树上下仍然结籽一般簇拥着大量的人,树上的姿势不变,树下的或坐于石凳上,或直接坐在水泥地上,吹大牛。我恍然大悟,榕树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乘凉场所,有人将它和稻草垛、理发店合称三大交流场所。孩提时,常有白发老人,或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在榕树下讲古,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有意无意传递包括“可以掏鸟蛋然而不可以毁鸟巢”之类的处世原则。如今,稻草垛已经消失在时光深处,榕树下、理发店却在变异中保留了下来。
榕树在乡下被尊称为榕树公公,是它的年龄比村庄还老,所以受到尊敬?还是它守护着池塘与祠堂,劳苦功高?孩提时,我们村的小孩子有两个神圣的任务:捡猪屎和找柴草。随着参与的小孩越来越多,任务的圆满完成愈来愈难了,不过部分完成还是可以的。村边的树每天都要掉叶子,野外的草总是生生不息。有一次我没找到多少柴草,异想天开去采榕枝,恰好妈妈远远望见了,立即用穿越十里的大嗓门让我停止伤害。妈妈告诫我,宁可找不到柴草,也不能伤了榕树公。为什么有这些忌讳?妈妈没告诉我,倒是有位堂叔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砍树木那些年头,大队干部让木匠砍榕树,木匠反复询问:“你让砍的?”大队干部反复肯定:“我让砍的。”大队干部听出了木匠是在故意问,怒气冲冲夺过木匠的斧头砍了第一斧,让木匠接着干。木匠砍下榕树后,安然无事。大队干部次日锄番薯时锄到自己的脚盘,肿得老高,什么草药都贴不好,到底废了一条腿。
堂叔讲过这个故事没多久,一个黄昏,堂叔吃过晚饭站在一株榕树下,淡然无味地眺望一番渐次暗下去的村道,村居生活枯燥寂寞,站了一会,抬步回屋,刚刚走出榕树脚,榕树猝然倒地。村里人纷纷跑出来看,听堂叔一遍遍讲那简单的经过,堂叔一辈子大概只出了这么一次风头:“我刚刚在树底下站着,心里诧异,今晚怎么不见归巢的鸟儿?那些鸟儿真是灵啊,知道树会倒。”村里人纷纷夸奖堂叔是个善人,慢半步就让榕树砸坏了。这时候,我才恍悟到榕树也是有寿命的,尽管它们几百年来一直矗立在村边,送走了一辈辈的人,然而它们也有轰然倒地的一天。
次日,倒榕不见了,它被抬往何处?怎么处理?我全不知道,只知道留下的树坑成了垃圾场,周围的村人往里倒垃圾,每到黄昏,有人点燃垃圾,发出难闻的燃烧味道,留下灰烬。我这才知道,村里好几个垃圾坑都是这样来的。
我们村还有一株出名的榕树位于码头边。我从小能够熟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皆因码头的榕树下,总是横着一排木船,共九只,它们按先后顺序出船。谁叫我们村庄和外界隔着一道河。村人往县城必须坐渡船。过渡的规矩都是老辈人留下来的。过渡一次收费两毛,必须坐满十人以上才开船,有贪心的艄公,非坐满十二人绝不开船,挨骂由你。也有办喜事的,急着过渡,情愿出十倍的价钱,即两元钱,俗称“一个渡摆”,那就无论多寡可以立即开船。九岁那年,我怀揣一包家乡的土,跟着大姐坐渡船到县城读书。河水倒映着榕树、船只、乘客、艄公,让人玄想水下也有一个活泼泼的世界。艄公看看人坐得差不多了,拨起船头的插杆,脚往码头上一点,船悠悠离了榕树,漂向河心,影子被船身刺破了,艄公将插杆倒放船头,杆尾滴滴答答掉着水滴,还粘着一些污泥。艄公荡起双桨,渡船惊起小鱼、番薯鹤、鸥鸟,滑过蒿草,缓缓向前。再见了渡船,再见了村庄,我兴起了丝丝离别的惆怅,从此,我熟知了此岸、彼岸的比喻。
家乡渐行渐远,随着祖母的去世,家乡似乎成了客栈。在城里,却还是时时能与榕树相遇,它们有时就矗立在大路中央,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构成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路让榕树,绕着榕树走,看来城里人和乡下人同样敬畏古老的榕树。通过“识万物”功能,我认识了我居住的小城还有高山榕、印度榕、笔管榕、水石榕和大琴叶榕诸种榕树,它们分布于街道、公园,你认识它们,它们就在那儿,你不认识它们,它们也在那儿。
不久前,去了一趟石台,和朋友上了一次七井山,在山上邂逅了一株树干上挂着串串小水果似的树,一照“识万物”,原来又是一种榕,叫杂色榕。细想想,也是,它身上串串小果虽然比普通榕籽大,仍然是榕籽的样子。
沈绿洋,笔名沈提;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作品》《中篇小说选刊》《草原》《散文百家》《当代小说》《羊城晚报》《文学报》等多种报刊,约百万字。
今夏回了趟老家,看到榕树们普遍受到了善待,周围砌上了围栏、铺上了鹅卵石、设上了石凳,榕籽落在鹅卵石上犹如一粒粒小型喜饽饽般,圆溜可爱,也没有人捡。孩提时玩具少,我们自制弹弓,以榕籽当子弹互射。相传,饥荒年代榕籽居于充饥选项的前列,据说没啥滋味。我原以为,村里人都躲在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档的别墅楼房里吹空调、风扇,再不济,楼道里的自然风也不逊于野风。谁知大谬不然,榕树上下仍然结籽一般簇拥着大量的人,树上的姿势不变,树下的或坐于石凳上,或直接坐在水泥地上,吹大牛。我恍然大悟,榕树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乘凉场所,有人将它和稻草垛、理发店合称三大交流场所。孩提时,常有白发老人,或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在榕树下讲古,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有意无意传递包括“可以掏鸟蛋然而不可以毁鸟巢”之类的处世原则。如今,稻草垛已经消失在时光深处,榕树下、理发店却在变异中保留了下来。
榕树在乡下被尊称为榕树公公,是它的年龄比村庄还老,所以受到尊敬?还是它守护着池塘与祠堂,劳苦功高?孩提时,我们村的小孩子有两个神圣的任务:捡猪屎和找柴草。随着参与的小孩越来越多,任务的圆满完成愈来愈难了,不过部分完成还是可以的。村边的树每天都要掉叶子,野外的草总是生生不息。有一次我没找到多少柴草,异想天开去采榕枝,恰好妈妈远远望见了,立即用穿越十里的大嗓门让我停止伤害。妈妈告诫我,宁可找不到柴草,也不能伤了榕树公。为什么有这些忌讳?妈妈没告诉我,倒是有位堂叔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砍树木那些年头,大队干部让木匠砍榕树,木匠反复询问:“你让砍的?”大队干部反复肯定:“我让砍的。”大队干部听出了木匠是在故意问,怒气冲冲夺过木匠的斧头砍了第一斧,让木匠接着干。木匠砍下榕树后,安然无事。大队干部次日锄番薯时锄到自己的脚盘,肿得老高,什么草药都贴不好,到底废了一条腿。
堂叔讲过这个故事没多久,一个黄昏,堂叔吃过晚饭站在一株榕树下,淡然无味地眺望一番渐次暗下去的村道,村居生活枯燥寂寞,站了一会,抬步回屋,刚刚走出榕树脚,榕树猝然倒地。村里人纷纷跑出来看,听堂叔一遍遍讲那简单的经过,堂叔一辈子大概只出了这么一次风头:“我刚刚在树底下站着,心里诧异,今晚怎么不见归巢的鸟儿?那些鸟儿真是灵啊,知道树会倒。”村里人纷纷夸奖堂叔是个善人,慢半步就让榕树砸坏了。这时候,我才恍悟到榕树也是有寿命的,尽管它们几百年来一直矗立在村边,送走了一辈辈的人,然而它们也有轰然倒地的一天。
次日,倒榕不见了,它被抬往何处?怎么处理?我全不知道,只知道留下的树坑成了垃圾场,周围的村人往里倒垃圾,每到黄昏,有人点燃垃圾,发出难闻的燃烧味道,留下灰烬。我这才知道,村里好几个垃圾坑都是这样来的。
我们村还有一株出名的榕树位于码头边。我从小能够熟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皆因码头的榕树下,总是横着一排木船,共九只,它们按先后顺序出船。谁叫我们村庄和外界隔着一道河。村人往县城必须坐渡船。过渡的规矩都是老辈人留下来的。过渡一次收费两毛,必须坐满十人以上才开船,有贪心的艄公,非坐满十二人绝不开船,挨骂由你。也有办喜事的,急着过渡,情愿出十倍的价钱,即两元钱,俗称“一个渡摆”,那就无论多寡可以立即开船。九岁那年,我怀揣一包家乡的土,跟着大姐坐渡船到县城读书。河水倒映着榕树、船只、乘客、艄公,让人玄想水下也有一个活泼泼的世界。艄公看看人坐得差不多了,拨起船头的插杆,脚往码头上一点,船悠悠离了榕树,漂向河心,影子被船身刺破了,艄公将插杆倒放船头,杆尾滴滴答答掉着水滴,还粘着一些污泥。艄公荡起双桨,渡船惊起小鱼、番薯鹤、鸥鸟,滑过蒿草,缓缓向前。再见了渡船,再见了村庄,我兴起了丝丝离别的惆怅,从此,我熟知了此岸、彼岸的比喻。
家乡渐行渐远,随着祖母的去世,家乡似乎成了客栈。在城里,却还是时时能与榕树相遇,它们有时就矗立在大路中央,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构成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路让榕树,绕着榕树走,看来城里人和乡下人同样敬畏古老的榕树。通过“识万物”功能,我认识了我居住的小城还有高山榕、印度榕、笔管榕、水石榕和大琴叶榕诸种榕树,它们分布于街道、公园,你认识它们,它们就在那儿,你不认识它们,它们也在那儿。
不久前,去了一趟石台,和朋友上了一次七井山,在山上邂逅了一株树干上挂着串串小水果似的树,一照“识万物”,原来又是一种榕,叫杂色榕。细想想,也是,它身上串串小果虽然比普通榕籽大,仍然是榕籽的样子。
沈绿洋,笔名沈提;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作品》《中篇小说选刊》《草原》《散文百家》《当代小说》《羊城晚报》《文学报》等多种报刊,约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