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5日
提笔忘字
王唯唯
  这天刚要出小区大门,门卫老徐喊住我,问我豇豆的“豇”字怎么写?冷不丁地被他一问,我半天没回过神来。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但我不能说不会写啊,便岔开话题问他怎么回事。原来他的老婆从农村要来看他,问可要带什么东西,老徐想让老婆带些腌豇豆之类的咸菜。我说你不能打电话告诉你老婆,发什么短信啊。老徐说打电话不是要钱嘛。我装着一本正经地说,打个电话要几个钱啊,你呀,再抠也发不了大财。说完赶紧溜之大吉。
  事后,我还是想不起来“豇”字怎么写,拿出手机,找到百度,写上“刚豆”,再一划拉,“豇豆”蹦了出来。看着“熟悉的陌生人”,不由感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汉字从我手指缝里一个一个溜走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提笔忘字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变得司空见惯?
  记得在央视开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我也跟随节目进程做汉字听写自我检测。真是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对于主持人给出的一些常用成语、词组,我有的会写,有的不会写。一期节目下来,我只能写对30%左右的词。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半的受访者收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但有98.8%的受访者坦言:“字在脑海里呼之欲出,抓耳挠腮就是写不出来。”
  笔是写字画图的工具。从古至今,著书立说、书法绘画、官方文书、民间记事、书信往来乃至签字留言,皆离不开笔。有关笔的名言名句、术语词语举不胜举。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下生花,投笔从戎,笔墨官司,口诛笔伐等等。上世纪六十年代,拥有一支钢笔的人还不多,很多人把胸前的小口袋插上一支钢笔作为一种荣耀。那时流行一句话:一支笔是小学生,两支笔是中学生,三支笔是大学生。虽是戏言,但说明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从小学用铅笔到后来的中学乃至工作之后用钢笔,我的字一直被公认为是漂亮的。从初中到高中,班级的黑板报除了插图,文字都是由我一个人来完成的。当然这要感谢我的父亲。父亲的钢笔字写得端正、饱满,很有点像书上铅印的字,正正方方。在我刚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父亲在练习簿每一行的第一个方格里,把字写得工工整整,我按照父亲写的一笔一划往下写。父亲说,字如其人。写字要写得端端正正,做人要做得堂堂正正。
  如今网络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想到一个字,第一反应是它的拼音,而非笔划。凭借拼音输入法行文万里,而在纸面上书写却笔笔心虚,犹豫不定。正如他人所说,新兴的网络语言进入日常生活,导致很多人在交流中跟风使用网络烂梗、错词错句,逐渐形成“提笔忘字”的坏习惯。
  多年前写信联系常挂在我们嘴边,而今取而代之的是短信联系。一句话的变更,折射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更。当然,让我们重新回到手写时代,不符合现实。但是提笔忘字,让我重新认识了书写的意义。我现在每天写二十多个词,从那一笔一画中,重拾对汉字美好的回忆,并托朋友弄到一张《五笔字型键盘字根总表》,一改过去用拼音打字。
  中国汉字从甲骨文演化至现在的简化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其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载体。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曾经教导少年王羲之——“点”应如“高峰坠石”,“横”应如“千里排云”,“竖”应如“万岁枯藤”。鲁迅先生对汉字“三美”有过这样的简短论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简简单单的笔画,实际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今天,让我们从喧嚣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拿起很久被束之高阁的笔,从笔触一起一落间,去享受汉字所带来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美感。通过横竖撇捺,给自己一个修心养性的机会,体会一下慢生活的美好,更是保留我们对汉字的喜爱和对先人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