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居池州的文人中,唐末五代时期诗人罗隐,算是流寓池州时间最长的一位。“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从诗句中可以看出,黄巢起义军初起之时,罗隐就隐居在池州,自给自足生活了六七年。
罗隐(833—909),本名罗横,字昭谏,唐末杭州新城(今杭州市富阳区)人,唐五代时期的文学家、诗人和辞赋家。他出生于寒儒之家,年少时刻苦学习,聪慧而能诗文,自称“弱冠负文翰”。由此使他养成了狂放性格,在诗文创作上逐渐形成“缘情必务于刺时,体物无忘于谏猎”的特点。他的诗歌和小品文多有愤世嫉俗之词。其《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由于罗隐非常自负,他的科举之途饱受挫折。自从大中十三年(859年)“初次赴举”,到乾符四年(877年)入京兆府应试期间,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因个性孤傲、诗文锋芒毕露,得罪了当权者,始终榜上无名,史称“十上不第”,因此改名罗隐。乾符六年(879年)长江以北被黄巢起义军控制,罗隐北上受阻,于是在广明元年(880年),偕同宗人罗鄂、罗邺等一起隐居九华山后山。直到光启三年(887年),罗隐投靠杭州刺史钱镠,被委任钱塘县令,生活才算基本稳定。此后,罗隐在吴越势力范围内任职,直到去世。
陵阳百姓将何福 社舞村歌又一年
诗人罗隐的性格具有多重性,他既个性狂放不羁,喜欢戏谑讽刺官员,但为了谋生又不得不放低身段,向当政者上书求职。咸通十二年(871年)春,在礼部考试失败后,罗隐上书湖南观察使于瑰求职,得到衡阳主簿职务。上任时间不长又心生不满,乞假东归。到池州隐居之前,罗隐就通过张乔、杜荀鹤等诗友对池州有一定了解,并且十分向往。他给当时的池州刺史郑荛写过一首《寄池州郑员外》的诗,赞美郑荛和池州,也流露出了他到池州隐居的意愿。兽绕朱轮酒满船,郡城萧洒贵池边。衣同莱子曾分笔,扇似袁宏别有天。九点好山楼上客,两行高柳雨中烟。陵阳百姓将何福,社舞村歌又一年。
这首诗作于唐乾符五年(878年),当时罗隐并不在池州而是在西安。诗中称赞郑荛在池州当政,有孝心和爱心,为黎民百姓造福。引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老莱子孝敬父母、东晋文学家和史学家袁宏“扬风仁政”的典故,夸赞郑荛是清廉仁厚的好官。“九点好山”指九华山上景致多而美丽,尽管处在动乱之际,池州城里春雨潇潇、烟柳含绿,陵阳百姓举行社祭活动,庆祝丰收年景,这种福分是如何得来的呢?诗人以问代答,赞美刺史郑荛勤政爱民、治理有方,使百姓安居乐业。
《旧唐书》记载,郑荛在唐乾符三年(876年)钦定为池州刺史,此前为司门员外郞,所以罗隐在诗题中仍称呼其为郑员外。当时池州本土的诗人杜荀鹤、张乔等人皆隐居在九华后山、陵阳一带。所以罗隐也期望能到陵阳一带去隐居,并得到郑荛的帮助,为此投诗问路。
不过还没有到达九华山,池州刺史就发生了变化。唐乾符六年(879年),池州经历黄巢起义军的动荡,城市遭受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为了稳定局势,委派窦潏为池州刺史。窦潏曾任天子使前京兆尹,是一位熟读经史、具有雄才大略的官员,到任后立即收拾残局,安抚民众,重建城池,使池州城恢复了生机。
这时,罗隐会同族人一行来到池州,初居九华山后山。
前溪好泊谁为主 昨夜沙禽占月明
在郡城及周边基本安定之后,窦潏在池州城东边的梅根为罗隐建造了居室,使罗隐有了安定之所。据《唐诗纪事》所载,“广明中,池守窦潏,营墅居之”,说的就是池州刺史为罗隐提供居住之事。由于得到窦潏的帮助,罗隐的隐居生活得到改善。在隐居期间,罗隐到池州城及周边游览,了解民风民俗,吟诗作文。在《贵池晓望》诗中描绘了郡城贵池周边生活的情趣。稂莠参天剪未平,且乘孤棹且行行。计疏狡兔无三窟,羁甚宾鸿欲一生。合眼亦知非本意,伤心其奈是多情。前溪好泊谁为主,昨夜沙禽占月明。
清晨起来放眼望去,居所周边杂草丛生,修剪也剪不平,姑且不去管它,乘着小船在溪水中游荡。虽然说“狡兔三窟”,自己因为才疏技短,没有其它地方可以去,为了谋生四处奔波,羁旅生涯就像是一只流浪的鸿雁。闭眼都知道不是自己的本意,但伤心其实就是自作多情。可以与鸟儿共享这片美好时光,但谁才是此地的主人?诗人以此揶揄自己,昨夜的月光美景都被沙鸥飞禽挤占了。
由于罗隐在京中应试时就与窦潏交好,因而一到池州就得到刺史窦潏的帮助。诗中描述了居所周边的环境,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但毕竟是寄人篱下,难免会感到孤独与无奈,还不如那些飞来飞去的鸥雁自由自在。在唐末诗人群体中,罗隐的诗歌以通俗派著称,语言清新明畅,平易通俗,没有过多的雕琢。
罗隐生当变乱之际,大半生流落不遇,因而愤世嫉俗,诗中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但其咏物诗、咏史诗诗风隽永,不落俗套。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至今依然脍炙人口,令人称道。
何须载酒枌榆社 月明清风当一樽
罗隐与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情谊,在池州隐居期间,他同老百姓一起耕种和垂钓,生活自给自足,闲时游历池州山水,写下了《下山过梅根》《别池阳居所》《文孝庙》《文选阁》《游石门》《九华山费征君所居》《自遣》等诗歌,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在池阳居所与九华山后山之间往来,罗隐对这一带的民生了解尤为真切。《游石门》一诗就是较好体现。道转羊肠过石门,白云浮动小溪浑。青山并耸东西寺,黄叶孤飞远近村。洗药人分秋水净,施茶僧就夕阳暄。何须载酒枌榆社,月明清风当一樽。
石门位于池州城南的狮山(今贵池棠溪镇石门村),双峰对峙如同大门,是唐代池州通往九华山后山的主要通道。“枌榆社”是借用刘邦载酒祷告家乡社坛的故事,指代思乡情结。
清秋时节,诗人在九华后山到池州途中游石门。一条婉转的羊肠小道穿过石门,天上白云浮动,身旁溪水有些浑浊,东西两边的青山上寺阁并立,远村近舍的树木黄叶飘飞,采药的人在溪水中洗药材,能分辨出哪里的溪水干净,路边僧人在夕阳下施茶。对此情景,诗人不禁感叹,何须对酒思乡,此处的清风明月如同美酒,喝一杯就能令人沉醉。
这首诗刻画出一幅山村大美图景,依稀可见唐代末期的生活场景。罗隐笔下的池州带着温情,诗里都有真情实感,都浸透着诗人与这片山水的深刻情怀。
却是九华山有意 列行相送到江边
罗隐自从住进池阳居所之后,经常去九华山与张乔、杜荀鹤等诗友相聚。他在离开池州回浙江之前,前往九华山与众诗友告别,返回时写下了《下山过梅根》诗,诗意为:江岸秋晚,炊烟从耳鬓飘过,就像是催促归去,虽然投书给了当政者,还不知道是否有出路,想到已经过了年轻力壮的时期,老来又恐多灾多病。对此,诗人不禁悲从心来,放眼望去江上船稀人少,只得在残阳下独自垂钓。尽管急于回到久别的故乡,但投书问路却没有音信,回到住处思前想后,诗人暗自伤怀。
在接到杭州钱镠的回信后,告别池州、离开池阳居所时,罗隐欣然写下《别池阳所居》诗,对几年隐居生活作了概括:黄尘初起此留连,火耨刀耕六七年。雨夜老农伤水旱,雪晴渔父共舟船。已悲世乱身须去,肯愧途危迹屡迁。却是九华山有意,列行相送到江边。
罗隐回忆起这七年多在池州开荒种地的情景,雨夜里与老农一起谈心,既担心水灾又忧虑干旱,雪后初晴与渔翁一起上船捕鱼,这种刀耕火耨的日子过了六七年。如今要离开居所回到久别的家乡,虽然身处乱世,明知路途危机四伏,还是要频繁地往返迁移。倒是连绵起伏的九华山有情有义,列队相送自己到长江边上。
罗隐与池州的因缘很深,到过池州很多地方,对池州的山川景物、历史人物和故事多有吟咏。尤其是对给予其物质保障的刺史窦潏、给予他精神慰藉的九华山,更是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