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5日
“田间软黄金”铺实“蛭”富路
  □ 记者 王晶晶
  蚂蟥又称水蛭,许多人闻之色变,但因其具备医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人工养殖。青阳县蓉城镇光明村的侯保国,就是该村远近闻名的“蛭”富能手。
  走进光明村,在村西头的30亩水域间,整齐排列着100多个大小相同的网箱。网箱上覆盖着碧绿的水葫芦,点缀其间的朵朵紫色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夺目,箱中养的正是水蛭。身穿防水衣的侯保国手持抄网,在网箱间挨个巡视。“每天都要检查水蛭的进食情况,还要看网箱是否破漏,防止水蛭逃跑。”说话间,他随手捞起了一个,放上电子秤——46.3克。“这还不是最大!”侯保国介绍,这种是宽体金线蛭呈纺锤形,长6到13厘米,背面暗绿色,有5条黑褐色斑点组成的纵线。
  据了解,水蛭的药用价值高,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效果,市场需求量激增。侯保国说,水蛭以螺蛳、水生植物为食,每年四五月份育苗,九十月份成熟。目前,活体水蛭售价每公斤200多元,而晒干的水蛭每公斤可达上千元,被誉为“田间软黄金”。
  2018年,侯保国偶然了解到水蛭的经济价值,也看到了商机。毫无经验的他决定外出“拜师学艺”。在外学习期间侯保国认真记录水蛭成长节点、摸索投喂时间……一步一个脚印地全面掌握了水蛭养殖技术。“今年估计能卖3000多斤,收益大概30多万元。”侯保国精心养殖的水蛭个头大、活性高,主要销往上海和亳州,“药材经销人员会直接上门收购,根本不愁销路。”
  靠着养殖水蛭,侯保国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养殖技术,侯保国毫不藏私,把总结的技术要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同行。“网箱要有多重水生植物防护,同时还要布下‘天罗地网’,地上的网主要防鱼、防黄鳝,天上的网防鸟、防蜻蜓幼虫。天热时还要搭遮阳网,勤换水、及时消毒……”贵池区梅龙镇的叶风池就是在侯保国的指导下,进入了“蛭”富赛道。今年年初,叶风池租下了青阳县蓉城镇牌楼村的13亩水塘,准备大展拳脚。“未来,我希望能成立水蛭养殖合作社,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带动大家一起‘蛭’富。”侯保国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