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5日
“变废为宝”释放绿色生产力

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竹吸管生产车间。通讯员 苗子健 摄
  □ 通讯员 胡雨松 苗子健
  近日,笔者走进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只见经过浸出、提纯等12道工序后,动力电池中最具有价值的锂、钴、镍等金属被提取出来。最具“价值”,不仅指这些元素回收单价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应用电池回收技术后,锂、钴、镍等金属将再次成为新能源电池生产的重要原材料。
  “对退役动力电池,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应用到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领域,另一种方式是将废旧电池回收,将其中高价值金属提纯,作为原材料再次应用到动力电池生产中。”该公司人事总监荣凯峰介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退役潮”会接踵而至,对动力电池的处理回收,将成为新材料产业领域的新赛道。
  10年前,池州西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贵池时,主业是传统矿石提炼。“近年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当地政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新材料产业方向进军。”荣凯峰说,这让公司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从过去单一的矿石提炼切换到动力电池回收这一细分赛道。目前,该公司研发团队已突破100人,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3%以上。
  通过技术创新,全区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应用研发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近百台设备正开足马力,竹吸管、竹刀叉、竹勺子等产品源源不断从流水线上产出。
  贵池区位于长江南岸,皖南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竹林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前,成片的毛竹或是被村民砍去做家具,或是烂在山地里,经济价值很低。“现在,毛竹有了大用处。”梅街镇毛竹加工基地负责人胡德胜介绍,该基地每年能加工3500吨毛竹,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旺季,基地要雇佣40多名村民对毛竹进行切割加工,然后送往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在那里,一棵棵毛竹最终变成一根根竹吸管销往海内外。
  “竹子属于草本植物,生长速度快,‘以竹代塑’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安徽鸿叶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殷明亮介绍,1吨竹制品替代塑料产品,可减排6吨二氧化碳,照此估算,公司生产的竹制品每年可以减少几十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都知道竹制品环保性更好,但想与塑料制品抢占市场,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竹制品的生产成本。从2017年开始,该公司先后聘请4个博士团队,耗资上千万元,成功研制出竹吸管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始大批量生产竹吸管。由于贵池竹资源丰富,再加上拥有高自动化加工设备,该公司生产的竹吸管、竹筷等产品在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产品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该公司投资15亿元筹建240亩以生产竹吸管、竹制拼接筷、竹制雪糕棒为主的“以竹代塑”产业园,研发、生产各类“以竹代塑”新产品,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达到40亿元。
  为废旧动力电池赋予新生命,将不起眼的毛竹开发成上亿元的大产业,曾经不起眼的“边角料”,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迸发新动能。
  随着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启动,贵池区将抢抓机遇,大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