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4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牛山村驻村工作队
开展“望闻问切”助力乡村振兴

牛山村一角

查看石壁霉豆子制作过程

牛山中心村景色

  牛山村,位于池州市青阳县丁桥镇东部,地处青阳、南陵两县交界处,S463省道公路横穿全境,村域面积26.7平方公里,山场7500亩,耕地4700余亩,其中农田3500亩,拥有中小一型石壁水库1座,水面600多亩。下辖25个村民组,共有826户、3024人口。这里有着红色文化、石壁霉豆子非遗文化等丰富历史底蕴。
  乡村振兴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发展潜力的村庄,丁桥镇牛山村驻村工作队带着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下派,用心用情用力躬耕“三农”沃野,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富有实效的工作方法——“望闻问切”。这一行之有效的“望闻问切”工作法巧妙地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助力器,正无缝衔接地温暖着牛山村村民的内心。
  “望”——村情村貌
  牛山村驻村工作队首先通过“望”,先通过上一任驻村工作队的电脑存储关乎户籍表、党组织架构图、村情简介等电子数据做到“纸面”了解,迅速熟悉牛山村的“先导图”,“纸上得来终觉浅”。后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用脚步丈量牛山村东西南北四至,用眼睛端量牛山村村容村貌,用心记录牛山村的地理特征和村庄分布。通过“望”,驻村工作队在短时间内对牛山村的村情做到了基本面上的掌握,为后续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闻”——民声民意
  在“闻”的环节,民声民意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民心基础。牛山村驻村工作队利用甩开膀、迈开腿、踱开步,走上田间地头,走村入户的方式收集民声民意,甘为俯首“孺子牛”,通过定期走访脱贫户等重点特殊人群,了解村民的心声聚焦他们的“急难愁盼”,及时记录村民正当合法的诉求。有村民反映下夜班有些路灯损坏了,驻村工作队立即联系相关部门,改善了村内的照明设施;有村民反映娱乐设施较少,驻村工作队在牛山中心村加大健身器材的建设,阳光服务站的建设;有村民反映文化种类单一,驻村工作队就积极通知村民参加“送戏进万村”“电影下乡”等文化节目,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内凝聚力。他们充分发挥耳朵“耳听六路”的作用,力求听的见、听的进、听的明。
  “问”——主动作为
  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工作队采取“问”的方式,主动询问、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驻村工作队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6月份的预警信息中工作队听闻尹某某户医疗支出较大,当即前往尹某某家了解具体情况,得知他患有胰腺癌,配偶在家日夜照顾,大女儿刚大学毕业,小女儿刚考上高中,他是家中顶梁柱,家庭医疗教育支出较大,驻村工作队立即为他们申请低保,并在之后多次联系相关部门前往尹某某家开展帮扶。尹某某的配偶感激涕零地说到“非常感谢工作队的关心关爱,让我们这个风雨中摇曳的小家有了港湾”。这种主动作为的态度赢得了村民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切”——精准施策
  在“切”的环节,驻村工作队根据调研和收集到的信息,精准施策,把好脉、号准脉,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该“针灸”的“针灸”,该“手术”的“手术”,“解剖麻雀”式辨证施治。根据不同人群确定帮扶重点,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提出了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帮扶策略。截至目前,帮助新申请临时救助1户4人、落实低保政策6户10人;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推动移风易俗、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展红色文旅和石壁霉豆子非遗文化,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争取资金10万余元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修缮活动阵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直线上升,有效树立起工作队的好口碑、好形象。
  通过“望闻问切”工作法的全面实施,牛山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牛山驻村工作队将持续秉持为乡村谋振兴、为村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暖民心服务中不断完善推深做实“望闻问切”工作法,继续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王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