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0日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皖南(石台)足迹
□ 通讯员 王熙政
长征这部“伟大史诗”与皖南,特别是与石台密切相关。在长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石台曾上演不少红色故事。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4年7月初,寻淮州率领的红军第七军团受命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从瑞金出发,先后转战于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边和皖赣边,10月下旬到达赣东北苏区;第二个阶段——1934年11月初,红军第七军团接受中革军委的命令,与原在赣东北苏区的红军,也就是方志敏直接领导的第十军合编为新的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转战于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并规定行动最后到达的地域为“皖南”。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以牯牛降为地标及其周边广大地区所进行的战斗,从大的方面说,自东往西依次有:谭家桥之战,攻打老石台县城广阳镇之战,袭击陵阳镇之战,甲子岭之战,攻打老石埭县所辖雷湖区之战,现属石台县仙寓镇境内的高险坑之战,现属东至县境内的黎痕之战等等。
其间,为了解决医治伤病员的应急之需并给战斗一线补充兵员,皖南红军总医院在牯牛降主峰东侧的新棚村成立,下设两个分院,遗址均在老石埭县境内。
1934年7月,方志敏率领的部队,从祁门方向翻越牯牛降,进入当时属于石台县辖区的雷湖、城安、佘溪、赤岭、七都等地。他们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在雷湖击毙四区区长孙文炳,消灭国民党军及地方反动武装势力500余人;10月,北上抗日先遣队攻打老石台县城广阳镇,吓得国民党当局惊慌失措。
1934年11月19日前后,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二十师、二十一师,以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在石台及其周边与国民党“剿总”阮某某、王耀武、李文彬三个旅和伍成仁师多个部队的兵力进行周旋,使敌军“围”而不着,一再扑空,疲于奔命。
北上抗日先遣队机动灵活、英勇善战,创造了“军事对决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7月初首提“北上抗日先遣队”口号时为起点,到当年11月初遵照中革军委命令进行整编,再到1935年元月下旬方志敏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在半年多时间里,以一支仅有6000多人、1000多条枪、6门迫击炮、使用梭镖的队伍,在闽浙赣皖的广大地区,把国民党军20万人且拥有飞机大炮的“剿总”武装牢牢地吸引在自己周围,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征这部“伟大史诗”与皖南,特别是与石台密切相关。在长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石台曾上演不少红色故事。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34年7月初,寻淮州率领的红军第七军团受命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从瑞金出发,先后转战于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边和皖赣边,10月下旬到达赣东北苏区;第二个阶段——1934年11月初,红军第七军团接受中革军委的命令,与原在赣东北苏区的红军,也就是方志敏直接领导的第十军合编为新的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任务,转战于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并规定行动最后到达的地域为“皖南”。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以牯牛降为地标及其周边广大地区所进行的战斗,从大的方面说,自东往西依次有:谭家桥之战,攻打老石台县城广阳镇之战,袭击陵阳镇之战,甲子岭之战,攻打老石埭县所辖雷湖区之战,现属石台县仙寓镇境内的高险坑之战,现属东至县境内的黎痕之战等等。
其间,为了解决医治伤病员的应急之需并给战斗一线补充兵员,皖南红军总医院在牯牛降主峰东侧的新棚村成立,下设两个分院,遗址均在老石埭县境内。
1934年7月,方志敏率领的部队,从祁门方向翻越牯牛降,进入当时属于石台县辖区的雷湖、城安、佘溪、赤岭、七都等地。他们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在雷湖击毙四区区长孙文炳,消灭国民党军及地方反动武装势力500余人;10月,北上抗日先遣队攻打老石台县城广阳镇,吓得国民党当局惊慌失措。
1934年11月19日前后,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二十师、二十一师,以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在石台及其周边与国民党“剿总”阮某某、王耀武、李文彬三个旅和伍成仁师多个部队的兵力进行周旋,使敌军“围”而不着,一再扑空,疲于奔命。
北上抗日先遣队机动灵活、英勇善战,创造了“军事对决史”上的奇迹:从1934年7月初首提“北上抗日先遣队”口号时为起点,到当年11月初遵照中革军委命令进行整编,再到1935年元月下旬方志敏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在半年多时间里,以一支仅有6000多人、1000多条枪、6门迫击炮、使用梭镖的队伍,在闽浙赣皖的广大地区,把国民党军20万人且拥有飞机大炮的“剿总”武装牢牢地吸引在自己周围,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