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汤显祖:二十年来去池阳
谢文胜

    汤显祖像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朝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思想家,有“中国戏圣”之誉。
  “相国风流出刺年,池阳幽色在南偏。”“别后何人见秋浦,娟娟残月下城阴。”“数道松杉残日里,春深立马望华桥。”“十年秋浦记曾游,白笴烟霜长自秋”……阅读《汤显祖年谱》和《汤显祖全集》,会发现汤显祖写了不少关于池州的诗文,而且诗文中常含别样情愫。当时,池州仅仅是南都南京与他家乡江西临川之间的一个路过点,汤显祖常常在这里绕行并停留几日,会客寻访,吟诗阅文。为什么?
  要说清这些,得从汤显祖的家世说起。
  一
  汤显祖晚年所写的《吉永丰家族文录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盖予祖茂昭公言,予江南之汤,皆唐殷公文圭之后也。公之子悦,仕南唐,以文章高世。国亡,从其君入宋……而予先祖适以南唐使之钱王所。国亡,遂留钱塘不归。靖康之乱,以族从康王、孟后,如洪、如临,之旴、吉。以故大江之西多吾氏,而大则文圭公之裔也。”
  这段文字清楚地交代了汤显祖的家世:他是殷文圭第二子汤净的后人。殷文圭,唐末五代诗人、杨吴左千牛卫将军。现在的贵池区梅街镇桃坡村殷村,便是晚唐诗人殷文圭曾经居住之地和死后长眠之所。
  殷文圭有三个儿子,长子殷崇义、次子殷崇礼、三子殷崇范。长子、次子出仕南唐,殷崇义曾高位南唐宰相,后入侍宋朝。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讳,两人都改姓为“汤”,兄汤悦,弟汤静(净)。而三子殷崇范在故乡守墓,没改姓,其后代繁衍成殷村。汤显祖自幼就听祖父汤懋昭讲:“汤氏乃贵池殷文圭之后”。汤显祖来池州是否为寻根?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推断,作为“情至论”的信奉者,汤显祖对远祖居住地池州情感肯定不一样,探访祖居地池州也在情理之中。
  二
  “仆二十年来去池阳。”汤显祖在《答余内斋》一文中明确说他曾到过池州。
  据考证,他从家乡江西抚州临川去北京参加进士科考,走水路从鄱阳湖坐船,经九江湖口入长江,顺江而下经扬州入大运河,最后抵达都城。汤显祖出仕后,在南京太常寺任职,也走同一水路。而池州恰好是这条线路的一个节点。
  汤显祖参加了隆庆五年(1571年)、万历二年(1574年)、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八年(1580年)、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次春试,最后考中进士,先在南京任职,万历十九年(1591年)被贬官徐闻县。汤显祖“仆二十年来去池阳”中的二十年,就是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这二十年中,他可能多次到往池州,迄今可考的有六次。
  第一次在万历四年(1576年)。这年春天,因为要去南京国子监游学,汤显祖从临川启程,顺长江下到芜湖,在青弋江乘船到宣城,过宣城再顺水路从南陵、泾县抵达池州府石埭县。游玩鱼龙洞,傍晚时分到达青阳县博山琉璃岭。这段旅程在他的诗作《鱼龙洞》《青阳道口》都有体现。
  “溪山云影杏花飘,衫袖凌风酒色消。数道松杉残日里,春深立马望华桥。”按照汤显祖这首《青阳道中》分析推测,他清晨赶路,过陵阳镇到达县城,拜访青阳知县苏万民,次日上了九华山。在山上留诗《花塘答苏青阳》:“岩壑朦胧烟雨初,龙池风色散花余。游人自惜三春草,仙令裁飞五色鱼。”《九华山志》有记载:“花塘涧,在龙池西。”游完九华山,下一站便是贵池。他是夕阳时分赶到五溪的,“立马望华桥”。根据第二年秋天他写给贵池知县伍定相的《寄伍贵池》诗“序”中信息,在贵池,他游玩了齐山,并到达城南某些地方。
  这是汤显祖第一次客居皖南,时间长达一个季度,也是他印象最深的一次。
  第二次游历池州是万历八年(1580年)。汤显祖又一次在春试中失利,他在南京待到秋天后,按照第一次游历皖南路线,经宣城到池州。在青阳县五溪留诗《望华亭夕》:“华岭悬泉下饮猿,六池秋色映梅根。今宵灭烛华亭上,可是前身水月魂。”光绪《青阳县志》记载:“望华亭,在五溪桥侧。”其后,他游玩贵池写下《齐山秋眺》:“相国风流出刺年,池阳幽色在南偏。烟华欲暗苍龙峡,玉笋长飞白玉泉。洞壑芊绵还自出,亭台萧瑟向谁悬?不堪游子登临意,长带秋江雁影旋。”诗中,汤显祖自称是贵池的“游子”,心情不堪——他考进士第四次落榜,自感离理想愈来愈远,极度沮丧。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春试题名,留在北京观政一年。次年春夏之交回临川,八月初十日又去南京任职。来回都在东流停留,有诗。这是可考的他第三、第四次经行池州。
  万历十六年(1588年)汤显祖曾弃官归故里,路过池州,上了九华山。清人陈蔚编纂的《九华纪胜》收录了汤显祖的《读陈清隐先生诗小序》。文中,汤显祖写道:“予过青阳九华山下,寻南唐时吾家汤相书堂。”“吾家汤相”指的是南唐宰相汤悦。
  汤显祖最后一次来池州,是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被贬徐闻县,路过青阳,但没到贵池。从青阳水路到大通,然后入长江回临川。
  三
  汤显祖与池州相关人员有很多交往。池州府不少为官者,如贵池知县伍定相、青阳知县苏万民、石埭知县叶明元、铜陵知县李思振、东流知县刘铃等,他都有过交往。官位较高的池州人佘敬中、毕锵,一般官员胡校,普通人何大选、袁成谟、王贤、曹生等,他也有过交往。其中,他与池州府铜陵县(今铜陵市)人、明朝另一个大戏曲家佘翘的交往传为佳话。
  佘翘的父亲佘敬中,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佘敬中与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是好友,汤显祖第一次游池州拜见佘敬中,结识了少年佘翘,为其才学惊叹,称之为“小友”,并为他取字“聿云”。十余年后,佘翘去南京拜访汤显祖。汤显祖回忆往事,赠诗《答佘聿云》:“山公台榭即逢君,爱汝能飞字聿云。秋浦蒹葭八百远,春江桃李难思分。芳尊几借清韶色,妙墨传看锦绣文。为道碧鸡光景在,汉宫谁许洞箫闻。”读诗可见汤显祖对佘翘欣赏之情无以复加。后来,佘翘创作出戏剧佳作《量江记》。文学家冯梦龙称其能与汤显祖代表作“临川四梦”并立。
  最值得玩味的是他与九华山友人的交往。汤显祖任浙江遂昌知县时,九华山友人拜访他,他一连写了十首诗,其中有句:“侍郎书居旧吾家,三笑留人江上霞。”他辞官回临川老家,九华山友人前去探望,他又连写两首诗,其中有句:“侍郎书屋旧吾家,衣带常沾金地霞。”他为什么念念不忘“侍郎书屋”呢?
  《九华纪胜》载:“寺前数武有溪有桥,桥畔为三笑亭……其麓小庵曰‘洞云’,宋侍郎汤允恭墓在焉。”光绪《青阳县志》记载:“汤侍郎书堂,在文殊峰下,宋侍郎汤允恭所筑。”光绪《青阳县志》卷四载:“汤允恭,本殷文圭之后。登宣和六年进士,历常州通判、刑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兵部侍郎,归老九华,筑书堂于文殊峰下,卒葬于净信之麓。”
  由此可揣度,汤显祖游九华有寻访先人踪迹之意。根据方志记载,殷文圭、汤允恭都曾在九华山上筑屋读书。汤允恭是汤悦的九世孙,即是殷文圭的十世孙。汤显祖在《读陈清隐先生诗小序》中称汤悦“吾家汤相”,源于汤悦曾在南唐任宰相;在诗中称汤允恭读书堂是“侍郎书屋旧吾家”,源于汤允恭曾在南宋任兵部侍郎。从这些诗文看出,汤显祖俨然以汤悦后人自居,诗文中反复亲切地称呼汤悦、汤允恭,折射出他渴望能像他们那样出将入相、建功立业、万世流芳的心理。
  在九华山,汤显祖与好友们交流论道,颇受启发,思想逐渐开悟。在青阳县驻留期间,他考察了“青阳腔”,并写道:“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变为乐平、为徽、青阳。”而这些对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和哲学思想精进都大有裨益。
  四
  “家族里没有‘汤显祖来过殷村’的传说和记载。”殷文圭三十八世孙殷传德老人说。殷传德是殷文圭第三子殷崇范后人,至今仍居住在汤显祖祖居地贵池区梅街镇桃坡村殷村,守护着殷文圭的墓冢。殷传德说,二十年前江西汤氏族人来殷村寻祖时,他才听说“汤显祖是殷文圭后人”。那么,多次到过池州的汤显祖到殷村寻访过吗?毕竟,其远祖殷文圭的墓在殷村,殷文圭第三子殷崇范的后人还生活在殷村。
  汤显祖遗留下来的诗文透漏出信息——他有可能去过殷村。先看万历四年(1576年)汤显祖的《池阳城南》:“池南三十六青峰,暗予青华色气重。日暮烟空片霞起,江光飞满石门松。”石门就是现在的贵池棠溪石门村。再看他《送曹生池阳二首》诗句“千里相过陶令家,水边高菊映残霞。”以及“十年秋浦记曾游,白笴烟霜长自秋。”可以推测他曾在万历八年(1580年)秋去过贵池棠溪曹村。明朝贵池交通主要依靠水路,而顺白洋河寻游棠溪石门、曹村等处必路过殷村,顺便走访是可能的。
  汤显祖不知道殷村吗?这好像不可能。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王崇已完成《池州府志》的编修,该府志记载:“侍郎殷文奎墓,在城南二十五里殷村。”殷文奎即殷文圭,明朝史料写作“殷文奎”。汤显祖有可能知道《池州府志》的相关记载,因为他与贵池人胡校交好,有诗《送胡司理都匀,癸未秋已闻播横,勉之》可证。据《西溪胡氏宗谱》记载:“胡校,参与嘉靖《池州府志》编纂,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拔贡,授贵州都匀府推官。”在嘉靖版府志序言中王崇提到胡校参与编纂。胡校与汤显祖交流,有可能谈谈府志。按常理推测,肯定会提及池州的情况,也许其中就有殷村情况。
  明朝中期,朝廷修改律例,允许百姓修建祠堂祭祀远祖。汤显祖去殷村寻访远祖没有制度障碍。那贵池殷文圭后裔为什么“没有‘汤显祖来过殷村’的传说和记载?”专家推测,可能出自两个原因,其一,当时汤显祖没有族谱,无法与族人相认;其二,汤显祖已易姓“汤”,不姓“殷”。“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改姓在古代被视为“大逆”。出于一种羞愧,汤显祖即使来殷村寻访过祖宗,也羞于在诗文里张扬。同时,汤显祖的官位不高,小吏而已,就是来过殷村,家谱一般也不会记录。
  总之,到访池州的经历对汤显祖的文学创作、戏剧研究、仕宦生涯、思想形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汤显祖多次到访池州,多次为池州赋诗作文,也给池州地域文化增添了一抹灿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