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7日
“智慧种植”让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十字村两委干部在智慧菌房查看菌棒长势。
□ 记者 王齐斌 文/图
11月22日上午,贵池区梅村镇十字村智慧菌房内,各种环境监测设备格外醒目,种植钢架上堆满食用菌棒,几名工人正忙着添置新的菌棒。“我们投入近千万元建设了80个智慧菌房,用‘数字农具’培育新质生产力。智慧菌房不仅能控制菌种的生长环境,相比传统的种植空间利用率高出好多倍,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产量倍增。”十字村党总支书记程亮说。
十字村位于梅村镇西部,下辖21个村民组,总人口3010人,住户788户,耕地面积1780亩。曾经,村民以种植水稻与上山采伐木材为生,日子过得很紧巴。2010年,一对浙江夫妇看中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此租地种植黑木耳,招收不少村民务工。眼见种植黑木耳有“钱”途,村民纷纷在自家地里尝试种植。
上股组村民章丽君常年在外打工,一家老小靠其打工勉强维持生活开支。2015年,返乡加入黑木耳“种植大军”,很快掌握了种植技术。第二年,他扩大了种植面积,一年下来挣了10多万元,年底还买了小轿车。
村民日子越过越好,可十字村集体经济却依然薄弱。“种植食用菌周期短、效益高、带动性强,能够促进乡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增强乡村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十字村党总支原书记夏富贵介绍,2018年10月,十字村成立池州十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70余亩,种植20万棒黑木耳。
为种好黑木耳,2019年,十字村党总支与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系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十字村制成了掺拌秸秆制作的菌棒,黑木耳产量品质仍然保持稳定。村两委借机将原有的梗片厂改造成木耳棒加工厂,购置先进设备,开始工厂化生产菌棒。
木耳棒加工厂不仅服务村企,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保障。绍埂组村民丁自林2016年开始种植木耳,此前自制菌棒耗时耗力不说,质量还难以保障。“加工厂加工的菌棒质量就是好,我家今年购买了5万棒黑木耳菌棒,干木耳产量有望达到1万斤,纯收入能达到8万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提起今年黑木耳的收成,丁自林满心欢喜。
得益于发展黑木耳产业,2023年,十字村集体经济由过去不足3万元增加到50余万元。黑木耳产业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口上组村民冯银爱家遇困境,村两委安排她到村里木耳基地上班,每年增收超5000元。“多亏了村里,让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解决了家里的燃眉之急。”冯银爱说。
“近些年,食用菌产业年带动60余名村民就业,年人均收入4000余元。”十字村党总支组织委员方金娜说,智慧菌房项目运营后,可提供80个固定岗位,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元以上。
随着黑木耳产业快速发展,废弃菌棒菌袋处理成难题。2022年,十字村利用闲置校园改建厂房1000平方米,购置一套生物质颗粒加工设备。“废弃菌棒加工成生物质颗粒,卖给附近村民用作炒茶制茶燃料,也可自用生产黑木耳灭菌蒸气,变废为宝。”十字村党总支副书记章双喜介绍。
一村富不算富。2024年,十字村联合周边10个村庄,成立食用菌产业联盟,集研发、种植、技术服务和销售于一体,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进步。食用菌产业联盟种植黑木耳141.8万棒、秀珍菇365万棒、羊肚菌10亩,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为十字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如今,十字村逐步建成食用菌研发、菌棒加工、种植、废弃菌棒回收产业链,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贵池区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械强农培训班、安徽省农村能源工作现场会先后在此举行。
谈及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程亮表示:“我们将继续发展壮大食用菌特色产业,打造绿色产业园,全面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让特色产业发展更有特色,让食用菌产业成为梅村乃至贵池乡村振兴的闪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