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7日
“三水共治”守护“最美家乡河”
——石台县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治理纪实
  □ 通讯员 徐敏可 江雪飞
  石台县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如诗如画。一条秋浦河蜿蜒而过,哺育了沿岸人民。为了守护这条“最美家乡河”,该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方面协同治理,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做强“水产业”、激活“水经济”等多项措施,绘就一幅水清岸绿产业兴的新画卷。
  护好水源地,筑牢生态屏障
  水源地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地就是守护群众的生命线。秋浦河二水厂的水源地位于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是该县城区及横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尤为严格。
  多年来,该县采取严格措施保护水源地安全。“除了常态化巡查水源地上游及其周边情况,我们制定很多措施来确保水质安全。上半年,我们开展了县乡(镇)两级水源地应急预案修订和编制工作、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工作,每季度还对水源地水质开展监督性监测。”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刘罗龙说。
  为确保水源地的水质安全,该县加强了对水源地周边环境的治理。对水源地附近的村庄进行环境整治,禁止乱扔垃圾、排放污水等行为,同时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经过监测,今年全县7个水源地一、二、三季度监测结果均达标。
  管好污水排放,堵住污染源头
  入河排污口是河流污染的重要源头。在没有重工业的石台县,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今年7-8月份,县生态环境分局联合多部门,对全县143个入河排污口进行了现场排查和现场监测,对68个重点入河排污口开展定期巡查,组织开展入河排污口“回头看”工作。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均匀地铺洒在秋浦河河面上。“我经常来秋浦河边散步,这里水清岸绿,非常舒服,水环境需要我们共同保护。”正在岸边散步的居民王金文说,在秋浦河岸边,每间隔百米左右便设有一个摄像头,实时监控入河排污口。
  除了对秋浦河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管,该县还加大了各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力度,建设了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治好水生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走进横渡镇兰关村,干净宽阔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道路两旁,精心设计的绿化带整齐划一,路边河沟里流水潺潺,远处收割后的稻田与群山相接,尽显宁静祥和。
  这一幅美好画卷得益于该村污水处理站建成投运。2019年,该县实施“城乡污水厂网一体化PPP项目”,建设了兰关村污水处理站,将周边几个村的生活污水集中起来统一处理,彻底改变了兰关及周边村子污水横流的乱象。
  农家乐业主朱忠仁是土生土长的兰关人,说起污水处理站,他感触颇深:“以前,生活污水直接排到路上,时间久了会长出青苔,气味难闻,夏天还容易招蚊虫,自从这个污水处理站建成后,村里环境好多了。”
  今年上半年,县生态环境分局通过开展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问题排查整治、监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等举措,进一步巩固提升了农村污水治理成效,让污水变“净水”,还生态一片“净土”。用好水资源,做强“水产业”
  以“中国最美家乡河”——秋浦河为代表的上百条河流遍布于石台的山岭间、掩映在茂林中,每年可提供18亿立方米源头活水。近年来,该县将硒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持续做强“水产业”、激活“水经济”。
  截至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以大岭峡谷、硒泰、檀泉、东隆为代表的12家硒泉产业,累计研发各类大健康功能饮品60余种,产能近200万吨,客户遍布沪苏浙地区,涉及航空、高铁、知名商超等多个领域,深受市场认可,品牌“硒引力”持续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该县上下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绿水青山,先后将“中国最美县域”“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最美家乡河”以及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众多国家级生态名片收入囊中,水资源优势正持续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