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7日
大数据“杀熟”,“杀”掉的是信任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指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
近日,京津冀三地消协发布“大数据营销差异化现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消费者曾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主要出现在购物、外卖和打车类平台。受访者对企业和“大数据差异化营销”的界限难以判定,价格差异主要归因于优惠券。新用户在多个平台上往往能享受更低结算价格,付款方式等也会影响价格。
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的价格相差近一倍;作为“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双11”红包仿佛被设置了隐形门槛,自己总是领不到最优惠的那个……种种迹象表明,大数据“杀熟”正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复杂。
新套路之一就是“随机红包”优惠力度因人而异。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向认为更有价值的用户发放更大的优惠,而普通用户则可能被忽视。另一个常见陷阱是页面展示的“千人千面”现象,不同用户即使搜索相同的产品,也可能看到不同的价格或促销信息。这些做法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为何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
今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但法律落到执行层面,大数据“杀熟”的监管主体有市场监管部门、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职权划分不清晰,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无人监管或重复监管的尴尬局面。
其次,监管技术和手段滞后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控和查处违法行为。
再者,消费者对自身权利认知不足,加上取证难度大,很多人选择沉默。商家就更加有恃无恐,继续利用“大数据”进行不公平的差异化营销。
消费者的权益不容侵犯,大数据“杀熟”必须得到遏制。一方面,要完善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持续升级技术手段,对商家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
还要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商家诚信经营,少一些算计,多一些诚意。尤其是掌握海量数据的平台企业,更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透明度。毕竟,任何不公平的行为都逃不过消费者的眼睛。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公平和尊重,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大数据“杀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考验着人们的管理智慧、技术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健康、公平的数字消费环境,才能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公平、透明、愉悦的购物体验。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京津冀三地消协发布“大数据营销差异化现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成消费者曾遭遇“大数据差异化营销”,主要出现在购物、外卖和打车类平台。受访者对企业和“大数据差异化营销”的界限难以判定,价格差异主要归因于优惠券。新用户在多个平台上往往能享受更低结算价格,付款方式等也会影响价格。
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的价格相差近一倍;作为“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双11”红包仿佛被设置了隐形门槛,自己总是领不到最优惠的那个……种种迹象表明,大数据“杀熟”正变得越来越隐蔽和复杂。
新套路之一就是“随机红包”优惠力度因人而异。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偏好,向认为更有价值的用户发放更大的优惠,而普通用户则可能被忽视。另一个常见陷阱是页面展示的“千人千面”现象,不同用户即使搜索相同的产品,也可能看到不同的价格或促销信息。这些做法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为何大数据“杀熟”屡禁不止?
今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但法律落到执行层面,大数据“杀熟”的监管主体有市场监管部门、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职权划分不清晰,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无人监管或重复监管的尴尬局面。
其次,监管技术和手段滞后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速度,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有效监控和查处违法行为。
再者,消费者对自身权利认知不足,加上取证难度大,很多人选择沉默。商家就更加有恃无恐,继续利用“大数据”进行不公平的差异化营销。
消费者的权益不容侵犯,大数据“杀熟”必须得到遏制。一方面,要完善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持续升级技术手段,对商家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法成本。
还要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商家诚信经营,少一些算计,多一些诚意。尤其是掌握海量数据的平台企业,更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透明度。毕竟,任何不公平的行为都逃不过消费者的眼睛。只有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公平和尊重,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大数据“杀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考验着人们的管理智慧、技术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健康、公平的数字消费环境,才能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公平、透明、愉悦的购物体验。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