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04日
中共江南特委在石台血与火的战斗岁月(上)
  □ 通讯员 黄家齐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发行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刊载了开国将军倪南山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文章记录了1935年7月至1936年1月底,中共江南特委、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和江南红军独立团在小河镇九步村马屋施村民组驻地,长达半年之久的战斗岁月。
  中共江南特委在马屋施领导和指挥军民通过武装斗争所建立的广大红色根据地,是连接大别山鄂豫皖和闽浙赣两个红色根据地的重要纽带。倪南山在回忆文章中说,这里成为坚持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屋施在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为党组织和红军队伍保留了可贵的红色火种,所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才将马屋施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事迹收入《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
  燎原的革命火种
  1929年下半年,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委派金在荣等同志,分别前往九步马屋施及周边的莘田、九都和仙寓的南坑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这里的农户绝大部分是从潜山、太湖等地迁移来的贫苦农民,为金在荣等人开展革命活动带来了有利条件。金在荣在九步马屋施发展了教书先生黄云龙入党,黄云龙发展了曾教过的学生杨标榜、汪永清和宗亲黄培根及朋友赵树生等人入党。金在荣又在莘田发展了教书先生吴术权入党,吴术权回家乡九都发展了欧阳斌、黄炳炎等人入党。1930年3月,金在荣又到仙寓的南坑和先前由潜山到此地开展革命工作的李彦华会面,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的组织。在金在荣的亲自指导下,石台县较早党支部之一的中共九步岭支部于1932年3月成立,支部书记为杨标榜。
  1932年9月,贵(池)秋(浦)东(流)边区举行了上千人参加的第一次农民暴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后被敌人破坏,暴动领导人李鸿鸣和金在荣被捕后牺牲,中共九步岭支部也被迫停止活动。此后,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先后从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和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根据地到此开展革命活动,在这块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1933年,马屋施来了一位由党组织从江西派来的红军干部,化名张思齐,来时系雇工打扮,通过给农户干活与当地人交上朋友。在和老百姓谈家常、说年景时,他将革命道理与当前的革命形势融入其中,发展有革命志向的人参加党组织和红军队伍。
  1934年,红军在马屋施组织了一个小组,到周边的赉田、东庄和北面的源坑(今东至县境内)一带进行革命活动。
  1934年8至9月,中共皖赣特委领导农民开展土地改革,当时马屋施及周边的东庄、赉田、青峰岭(今东至县境内)等地在皖赣特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分田分地运动。
  1935年初,江西苏区又派来了一位同志,名叫朱先五。紧接着,马屋施先后来了两批人,听口音都是江西人。第一批来的只有5个人,他们先是在马屋施周围的山上走访观察地形,并在村庄前一个树林里分散搭起多间茅草屋。十多天后,这里又陆续来了十几个人,他们住下来后,与老百姓广交朋友,了解马屋施几条山路的通向和附近村庄的情况,宣传革命道理,积极动员当地青壮年参加党组织和红军队伍。经过他们的日夜奔波、辛苦工作和入户动员,马屋施不少青壮年参加了红军。此时,红军进行了公开活动,打土豪分田地。当年端午节前后,周成龙、余文先、黄天贵、王丰庆、杨春标、江天辉等江西籍原方志敏老部下的红军领导人,常在马屋施开展革命活动。这些前期工作,为中共江南特委及时进驻马屋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优越的战略要地
  马屋施村民组包括马屋施、孔家塘、前地里三个自然村落,互成掎角之势,遥相呼应,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分散有200多亩水田和旱地。村子北面紧靠几县交界的大山,峰峦叠嶂,形成天然屏障,仅西南方向有条略平坦的小路通向外界,因此有多处打伏击战的好点位。从这里走山路到安庆只需半天时间,到西北方向的潜山、太湖境内也只需一天时间,向南经过葛公镇山路到江西境内也只需大半天时间。附近的赉田、九步岭、狮山、东庄和莘田大畈都是粮食主产区,粮食供给有保障。除山路外,还可以通过水路乘船经升金湖直达长江。
  进退自如、易守难攻的优越军事战略位置,加上党组织前期在这里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红军,当地老百姓革命热情高涨、意志坚定,对共产党和红军十分拥戴,这些都是中共江南特委选择马屋施作为江南革命根据地中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