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06日
近年来,我市以发展模式创新为主线,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
园区“动”起来 经济“活”起来
  □ 记者 陈淑芬
  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近年来,我市以发展模式创新为主线,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园区管理制度,不断推动开发区动能汇聚、实力提升。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园区企业活力迸发,成效逐步显现。今年1-10月,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8%。
  大渡口经开区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依托安东集团全资子公司——东至安东大渡口投资公司,实现了管委会开发运营职能的高效剥离,释放出园区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
  “从去年12月27日签约,今年1月4日注册,4月初进场装修,再到7月17日试运行,短短数月,我们顺利实现‘拎包入住’。”安徽格睿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江治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落户大渡口经开区并非安徽格睿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当初的第一选择,最终决定选址于此,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被园区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所吸引。“在厂房建设过程中,我们仅提供了功能设计需求,所有建设均由安东完成。”跟随江治华的脚步,记者进入公司生产车间,宽敞明亮的环境、整齐有序的设备、分区合理的布局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根据园区落户企业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入驻方案,实现落户即投产,大大减轻了招引企业的前期运营压力。”东至安东大渡口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杨飞告诉记者,通过“先筑巢”“筑好巢”,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平台,让企业创业有信心、投资能放心、发展更安心。当前,该公司已完成大渡口经开区原现在彩印、原新桥工贸、原创旺工业园等收储工作,收购资产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现已完成14万平方米的改造租赁工作。
  “‘管委会+公司’改革不仅是一种机制上的变更,更是一种集产业能力提升、资源高效利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极具创新底色的发展路径探究。”大渡口经开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高君介绍,今年以来,园区累计盘活闲置资产价值超3亿元,并通过产业引导、股权投资等方式,先后引进了智能汽车底盘、移动储能、碳酸锂实验室等11个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
  项目入驻、企业落户,用地是关键。随着落地项目的增多,池州经开区用地指标日益趋紧。近年来,园区紧盯已建未投产、投产未达产及停产半停产等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实施工业用地“亩均论英雄”改革,不断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园区发展容量。
  眼下,安徽鑫汇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该公司是池州经开区“腾笼换鸟”盘活210.6亩连片低效工业用地引进的高质量、高效益企业,于今年3月落户,10月投入生产。此案例已被纳入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典型进行推广。
  “目前投入生产的区域就是池州市鼎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闲置下来的70.6亩土地,我们依法转让过来,保留了较大的3号厂房,对其他建筑物进行拆除重建,极大缩短了项目准备周期,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安徽鑫汇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利俊说,该公司在建的综合性再生铜铝金属产业链项目总投资50亿元,整体建成投产后,税收可达25亿元。“我们对在池州投资兴业充满信心!”
  在池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14号厂房,原企业搬离后,今年9月,池州市正盛半导体有限公司签约入驻,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在园区帮助下,我们签约后就有了现成的厂房,仅用23天就促成了项目正式投产。”该公司总经理钟俊东说。
  走进该公司标准化生产车间,机器声轰鸣,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一片片铜制引线框架在模具设备的高速冲压下迅速成型,经过复检、打包等流程后,等待出厂。“我们的半导体引线框架制造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共建设10条生产线,将有利于进一步延长园区的半导体产业链条。”钟俊东说。
  为解决意向落户企业用地评价事项多、办理时间长、审批部门多等制约难题,池州经开区持续深入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开发区分局土地开发负责人蒋植兴告诉记者,“通过前期大量的工作,我们把过去企业拿地后才启动的工作提前了,实现‘拿地即开工’,等企业拿到地的时候不用再担心水电、土地平整等问题。”
  据悉,截至目前,池州经开区已完成清退承租闲置低效企业的生产经营户80余家、“腾笼”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累计出让标准地12宗,其中4家企业已顺利投产。
  “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聚焦‘四个转变’、促进‘两个更优’,一以贯之抓好开发区九件事,深入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推动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市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科科长蒋志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