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09日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 冯源
 
人们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民公园新春灯会上赏灯(2024年2月7日摄)。(汤德宏摄)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迎晖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表演舞龙,喜迎龙年新春(2024年1月18日摄)。(王华斌摄)


市民在云南昆明市螺蛳湾商贸城选购春节饰品(2023年1月10日摄)。 新华社发(郝亚鑫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成功申遗,再次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由来已久,如果从虞舜的传说算起,已有4000多年;如果从汉武帝时重申“夏历建寅”算起,正月初一过年的传统也已持续了2100多年。岁月悠长,积淀丰厚。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哲学;“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是天文;“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是礼仪;“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是民俗……作为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被列入非遗名录,当之无愧。
  抚今追昔,春节何以一直备受国人珍视,放眼寰宇,“中国年”为何日益受到全球关注?因为它寄托着对“新”的向往。新,代表希望,蕴含企盼,昭示起点,预示收获;因为它承载着对“团圆”的期待,从家庭、社会,到民族、国家,从团圆、团结到凝聚;更因为它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实之谓美”,甲骨文中的“年”里就有丰收的意象,在新年伊始,享受过去一年的美好,理所当然;展望未来一年的美好,理有固然。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虽然人类社会存在地域、语言、信仰、风俗等方面的种种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各有欢度新年的方式。但是,求新、求团圆、求美好生活,人们的向往期待是相同的,其中就包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理基础和价值基础。
  还有不到两个月,我们就将迎来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欢天喜地过大年,对丰富的春节民俗,要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也要把“中国年”的快乐播撒进整个地球村,和邻居们分享自信的欢乐。这是对春节这一新晋人类非遗项目的最好传承。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