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0日
勤耕不辍五十载 妙笔丹青绘乡情
—— 记青阳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平安

  张平安在创作农民画。
  □ 记者 杜龙菲 文/图
  初冬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阳县朱备镇的一座普通农舍上。推开半掩的木门,一股淡淡的书墨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这里就是青阳农民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平安的艺术世界。
  执笔于田间,燃半生炽热
  工作室里弥漫着颜料与纸张混合的独特气息。墙上挂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农民画,春节灯会、收割稻谷……每一幅都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滴。此刻,身着质朴的粗布衣裳、头戴粗尼帽的张平安正伏案作画,桌上摆满了各种颜料和画笔,旁边是一张躺椅和一个枕头——那是他短暂休息的地方。
  张平安1940年出生于朱备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儿时他就对祖父在家具上雕刻的花草人物非常感兴趣,常用小手摩挲,稍大些便用铅笔描摹,祖母高兴地说:“他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匠呢。”听说“画匠”了不起,张平安十分自豪,绘画的种子就此种下。
  成年后,张平安的家庭人口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那时买份水粉颜料得攒上大半年,雨天雪天还得外出打零工挣钱。颜料到手后,他不分昼夜地创作,半夜灵感突现,就常借着微弱的烛光继续挥洒笔墨。1975年,青阳县文化部门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张平安满怀热忱地报名参加。在培训班里,他不仅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绘画的朋友,还得到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回忆起那段时光,张平安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的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热情高涨。”然而,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最初未得到妻子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他们都觉得我不务正业。”
  张平安的农民画不仅因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受到赞誉,更因那份对乡土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1980年,张平安第一幅农民画作品《八牛戏水》卖出了1500元。他将1200元交给妻子补贴家用,自留300元继续购置画具。
  融国画之韵,绘农民画新篇
  青阳农民画是在吸收青阳县及周边地区古代砖雕、石雕、木雕、剪纸、墙饰画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特绘画艺术,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主要题材,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然而,之前的农民画多为装饰画,立体感不强。
  1980年,听闻著名画家郭公达先生来青阳采风,“当时我连麦子都不种了,马上跟着前去求教。”张平安笑着说。在郭公达先生的指导下,张平安的绘画技巧得到了显著提升。“跟随郭老师学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农民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表现手法上。”张平安回忆道,“国画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把这种技法应用到农民画中,让作品更加生动、更富有层次感。”于是,他大胆汲取国画精髓,将山水画技法融入农民画,笔下的山水有了纵深,屋舍立了起来,柳树飘逸、祥云灵动,画面质朴又鲜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为了创作这幅画,张平安多次深入朱备镇采风,捕捉家乡的点滴变化,再结合国画“画无尽”的绘画理念,将青山绿水、果树茶田完美融汇,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致。
  五十年的积淀,五十年的浸润。张平安的绘画自成一格,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还在国家、省、市各级展览中多次获奖。1975年《苎麻丰收》《竹木收购站》入展安徽省文化厅举办的“芜湖、青阳、阜阳三县农民画展”;1983年《山村养鱼》入展全国农民画展,获文化部三等奖;2009年《八牛戏水图》被印上国家邮政局发行的贺年明信片。
  匠心传古艺,非遗有新人
  据《青阳县志》载,明、清时期,著名雕匠林恒山等人以画交友;清代同治年间,乡人张家顺等组织民间画社,广交雅士,书画相习,乡民求画者纷至沓来。最盛时期,青阳县农民书画爱好者达百人之多,时有作品在市、省、国家级报刊发表。2006年,青阳农民画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如今的青阳农民画也遇到了传承困难的问题。张平安作为青阳农民画的代表人物,他深知肩负责任,一心要为它寻条“出路”。
  “张老,您看我前几日画的农民画《龙腾盛世》,可还有什么问题。”前不久,青阳县第三中学的美术老师刘祥来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请教张平安,两人以画会友,既是师徒又是朋友。“龙灯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设计,龙尾巴和云尾要注意往上翘,才能飞起来。”张平安认真揣摩画作的每一个细节,“整幅画要有动态的画面,可以画一个母亲把孩子从龙嘴递过去,另一个人接住,这样才能展现出动态和生命力。”他一边讲解一边比划。
  为培养年轻一代对这项传统技艺的兴趣,将农民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近20年来,张平安一直坚持低价乃至免费教授农村孩子学习农民画。“只要他们真心喜欢,我都愿意教!”2020年,他还与朱备学校合作,结合课后服务,开设了青阳农民画学习班。截至目前,张平安已带出27名学生,其中3人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常叮嘱学生:“农民画离不开生活,要有出处,要耐看。我们要通过画笔,把这些生活场景记录下来,传给后代。”张平安的画室里摆满了为学生示范的速写本和画作。
  初冬暖阳照进农舍画室,颜料、墨香与泥土芬芳交织,张平安伏案创作,续写他与农民画的情缘,也盼着这乡土艺术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