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8日
中共江南特委在石台血与火的战斗岁月(下)
□通讯员 黄家齐
在小河镇九步村马屋施村民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燃烧着熊熊的革命烈火,见证了中共江南特委血与火中的战斗岁月。
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党组织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起来。随着中秋暴动的胜利,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于19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在今东至县的北山欧四房村正式成立,几天后迁入马屋施办公。特区政府选举欧阳斌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倪南山为肃反委员会主席,操则存为政府秘书长。
部队在马屋施休整时,欧阳斌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外,还带领特委机关工作人员和战士们同群众一起开荒、种地、砍柴、烧炭。同时,还在马屋施举办了两期干部训练班,他亲自给学员讲授《苏维埃十大纲领》,交流白区工作经验。
倪南山将军在回忆中提到,特委成立不久,红军独立团少数人纪律一度松弛,欧阳斌发觉后立即在马屋施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三不准”,即“不准乱杀人放火、不准没收群众财物、不准任意打土豪”,并对严重违纪的人给予严肃处理,伸张了正气,刹住了歪风。
新成立的特区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部、内务部、军事部、交通处、煎硝处、制服厂、医院、看守所等机构,分别由谢根发任土地部长,马加全任内务、军事部长,朱旺林任交通部长,桂新棋任煎硝处主任,欧阳结余任制服厂厂长,叶章(后为查金来)任医院院长,陈梦林任看守所所长。
贵秋县苏维埃政府也同时在四房村成立,主席由欧阳斌兼任,下辖5个区、16个乡苏维埃政府。贵秋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特委委员欧阳斌请九步马屋施老党员黄云龙题写政府大门对联,黄云龙欣然接受,他题写的对联为:“幸有杨军称上将,聊凭余子定文书”。
1960年,贵池县委党史办的同志到九步马屋施收集当年中共江南特委的资料,当面请教黄云龙同志当年写这副对联的含义,黄云龙解释:“杨军,是指杨春标代理团长的独立团;余子,是指任贵秋县委书记的余文先。”
这副对联寓意深刻,说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武装斗争,苏维埃政权才能巩固壮大,此联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贵东县苏维埃政府也于1935年农历八月底在青峰岭成立,主席张士其,下辖6个区、22个乡苏维埃政府,大会上宣布成立了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宣布了各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名单。
马屋施属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所辖,区政府机关设在赉田汪村,乡苏维埃政府还配备有土地委员,每个乡3至5名,他们的任务是统一分配土地。
红色政权建立了,人民群众都分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更加积极地参加红军队伍,一时间,红色区域在暴动后又迅速扩展到纵横数百里、人口数十万的广大区域。
马屋施保卫战
江南特委等机关进驻马屋施后,这里成了敌人的主攻目标。1935年11月,江南红军独立团在牌楼与安徽保安旅第二团接火,击溃敌人进攻,活捉敌区长。敌保安二团不死心,红军在王丰庆指挥下,牵着敌人鼻子转了几天几夜,后在塘埂、丁冲设伏,打死敌人30多名,活捉一些敌人,缴枪32支,子弹500多发,手榴弹20多枚,军号一把。三天后,红军又在夏项街击败敌保安二团,暂时解除了马屋施之围。
12月初,敌人重新组织力量进攻马屋施。特委领导根据敌人部署做出积极防御措施,决定集中独立团主力在赉田、二甲里之间,在源坑以南集结,待机消灭侯家店来犯之敌;由江南红军第一游击大队和贵东县赤卫队负责阻击洋湖方面的敌人。这个方案如果实现,贵秋东根据地就能坚持更长时间。
然而,1935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凌晨,大雪纷飞,侯家店、洋湖两股敌人利用恶劣天气和临近春节的时机,疯狂向马屋施挤压。当时红军的生活异常艰苦,数九寒天里战士们没有棉衣穿,一部分人有了情绪。在关系到根据地生死存亡的这一仗中,代理团长杨春标没有在天亮之前将部队埋伏在指定的山头伏击来敌,而是领着战士们在背风处烧火取暖。数十堆大火既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又妨碍了观察敌人的视线,直到敌人摸到二甲里附近时哨兵才发现。红军仓促进入阵地,敌人已先向红军开枪,施行猛烈的火力压制。这次战斗本来是有准备的伏击战,结果却变成了遭遇战。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军独立团被截成几股,无法再组织反击,被迫向后山源坑方向撤退。周成龙、王丰庆亲自率领特委保卫队掩护机关人员冲出敌人的包围,马屋施不幸被敌人占领。从此江南特委、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江南红军独立团和贵秋、贵东县委等机关都转移到高山。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一些有姓名的红军烈士壮烈牺牲外,还有许多来自江西等地的无名烈士。新中国成立后,马屋施的人们为无名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让他们的英灵有了归宿。马屋施保卫战的失利,断送了贵秋东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
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
马屋施被敌人占领以后,疯狂的敌人进村就是一场大浩劫,多数群众在特委成员及保卫队人员的掩护下撤退到村后的大山上,许多没有来得及撤退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被敌人残酷地杀害。江南特委委员兼贵东县委书记黄天贵和特委委员兼贵秋县委书记余文先均负伤后被捕入狱。
敌人占领马屋施以后出动大兵团“清剿”,他们知道要扑灭革命的烈火,必须先扑灭党和红军赖以生存的基础——群众。敌人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有刀杀、枪杀、活埋、火烧、开水烫、穿手心、钉脚掌、挖眼、倒吊等等。这个时期牺牲的仅小河镇籍红军烈士就多达70余位。时任江南特委组织委员的林桂松同志,敌人用绳索将其捆绑后送到莘田畈的一个油坊内,对他用尽各种酷刑,牺牲时他身上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但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气节,没有出卖一个红军和我党人员。
在失守后的根据地内,像林桂松这样被敌人残害的红军和百姓举不胜举。敌人想斩尽杀绝,但是英勇的根据地人民是顽强不屈的,这股已经点燃起来的革命火焰是扑不灭的。1944年上半年,新四军在马屋施驻扎四个多月,在此进行扩编和新兵训练,这时马屋施及周边村庄有17人参加了新四军队伍。中共江南特委书记周成龙当年的房东黄云龙,带头送其十几岁的大儿子黄政国参加新四军。黄政国同志一直随部队转战安徽、江苏、山东、上海等地,参加了新沂、台儿庄、枣庄、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身上多处负伤后随部队长期留驻在上海。还有一些马屋施老人动员自己的独生子到前线杀敌,这都体现了马屋施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任。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屋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起了美好家园。
当年从马屋施走出的红军指战员,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战斗,有像倪南山、江天辉等一些历经九死一生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还有更多像周成龙、欧阳斌、王丰庆、匡龙海、何少奇、杨春标、江小妹、林桂松等,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生命,他们可贵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这种红色基因将代代相传。
在小河镇九步村马屋施村民组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燃烧着熊熊的革命烈火,见证了中共江南特委血与火中的战斗岁月。
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党组织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起来。随着中秋暴动的胜利,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于19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在今东至县的北山欧四房村正式成立,几天后迁入马屋施办公。特区政府选举欧阳斌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倪南山为肃反委员会主席,操则存为政府秘书长。
部队在马屋施休整时,欧阳斌除了处理日常工作外,还带领特委机关工作人员和战士们同群众一起开荒、种地、砍柴、烧炭。同时,还在马屋施举办了两期干部训练班,他亲自给学员讲授《苏维埃十大纲领》,交流白区工作经验。
倪南山将军在回忆中提到,特委成立不久,红军独立团少数人纪律一度松弛,欧阳斌发觉后立即在马屋施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三不准”,即“不准乱杀人放火、不准没收群众财物、不准任意打土豪”,并对严重违纪的人给予严肃处理,伸张了正气,刹住了歪风。
新成立的特区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部、内务部、军事部、交通处、煎硝处、制服厂、医院、看守所等机构,分别由谢根发任土地部长,马加全任内务、军事部长,朱旺林任交通部长,桂新棋任煎硝处主任,欧阳结余任制服厂厂长,叶章(后为查金来)任医院院长,陈梦林任看守所所长。
贵秋县苏维埃政府也同时在四房村成立,主席由欧阳斌兼任,下辖5个区、16个乡苏维埃政府。贵秋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特委委员欧阳斌请九步马屋施老党员黄云龙题写政府大门对联,黄云龙欣然接受,他题写的对联为:“幸有杨军称上将,聊凭余子定文书”。
1960年,贵池县委党史办的同志到九步马屋施收集当年中共江南特委的资料,当面请教黄云龙同志当年写这副对联的含义,黄云龙解释:“杨军,是指杨春标代理团长的独立团;余子,是指任贵秋县委书记的余文先。”
这副对联寓意深刻,说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靠武装斗争,苏维埃政权才能巩固壮大,此联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贵东县苏维埃政府也于1935年农历八月底在青峰岭成立,主席张士其,下辖6个区、22个乡苏维埃政府,大会上宣布成立了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宣布了各区、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名单。
马屋施属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所辖,区政府机关设在赉田汪村,乡苏维埃政府还配备有土地委员,每个乡3至5名,他们的任务是统一分配土地。
红色政权建立了,人民群众都分到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更加积极地参加红军队伍,一时间,红色区域在暴动后又迅速扩展到纵横数百里、人口数十万的广大区域。
马屋施保卫战
江南特委等机关进驻马屋施后,这里成了敌人的主攻目标。1935年11月,江南红军独立团在牌楼与安徽保安旅第二团接火,击溃敌人进攻,活捉敌区长。敌保安二团不死心,红军在王丰庆指挥下,牵着敌人鼻子转了几天几夜,后在塘埂、丁冲设伏,打死敌人30多名,活捉一些敌人,缴枪32支,子弹500多发,手榴弹20多枚,军号一把。三天后,红军又在夏项街击败敌保安二团,暂时解除了马屋施之围。
12月初,敌人重新组织力量进攻马屋施。特委领导根据敌人部署做出积极防御措施,决定集中独立团主力在赉田、二甲里之间,在源坑以南集结,待机消灭侯家店来犯之敌;由江南红军第一游击大队和贵东县赤卫队负责阻击洋湖方面的敌人。这个方案如果实现,贵秋东根据地就能坚持更长时间。
然而,1935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凌晨,大雪纷飞,侯家店、洋湖两股敌人利用恶劣天气和临近春节的时机,疯狂向马屋施挤压。当时红军的生活异常艰苦,数九寒天里战士们没有棉衣穿,一部分人有了情绪。在关系到根据地生死存亡的这一仗中,代理团长杨春标没有在天亮之前将部队埋伏在指定的山头伏击来敌,而是领着战士们在背风处烧火取暖。数十堆大火既暴露了自己的目标,又妨碍了观察敌人的视线,直到敌人摸到二甲里附近时哨兵才发现。红军仓促进入阵地,敌人已先向红军开枪,施行猛烈的火力压制。这次战斗本来是有准备的伏击战,结果却变成了遭遇战。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军独立团被截成几股,无法再组织反击,被迫向后山源坑方向撤退。周成龙、王丰庆亲自率领特委保卫队掩护机关人员冲出敌人的包围,马屋施不幸被敌人占领。从此江南特委、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江南红军独立团和贵秋、贵东县委等机关都转移到高山。
在这场战斗中,除了一些有姓名的红军烈士壮烈牺牲外,还有许多来自江西等地的无名烈士。新中国成立后,马屋施的人们为无名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火葬仪式,让他们的英灵有了归宿。马屋施保卫战的失利,断送了贵秋东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
永不熄灭的红色火焰
马屋施被敌人占领以后,疯狂的敌人进村就是一场大浩劫,多数群众在特委成员及保卫队人员的掩护下撤退到村后的大山上,许多没有来得及撤退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被敌人残酷地杀害。江南特委委员兼贵东县委书记黄天贵和特委委员兼贵秋县委书记余文先均负伤后被捕入狱。
敌人占领马屋施以后出动大兵团“清剿”,他们知道要扑灭革命的烈火,必须先扑灭党和红军赖以生存的基础——群众。敌人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有刀杀、枪杀、活埋、火烧、开水烫、穿手心、钉脚掌、挖眼、倒吊等等。这个时期牺牲的仅小河镇籍红军烈士就多达70余位。时任江南特委组织委员的林桂松同志,敌人用绳索将其捆绑后送到莘田畈的一个油坊内,对他用尽各种酷刑,牺牲时他身上没有一处完整的皮肤,但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气节,没有出卖一个红军和我党人员。
在失守后的根据地内,像林桂松这样被敌人残害的红军和百姓举不胜举。敌人想斩尽杀绝,但是英勇的根据地人民是顽强不屈的,这股已经点燃起来的革命火焰是扑不灭的。1944年上半年,新四军在马屋施驻扎四个多月,在此进行扩编和新兵训练,这时马屋施及周边村庄有17人参加了新四军队伍。中共江南特委书记周成龙当年的房东黄云龙,带头送其十几岁的大儿子黄政国参加新四军。黄政国同志一直随部队转战安徽、江苏、山东、上海等地,参加了新沂、台儿庄、枣庄、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身上多处负伤后随部队长期留驻在上海。还有一些马屋施老人动员自己的独生子到前线杀敌,这都体现了马屋施人民对共产党的热爱和信任。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屋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起了美好家园。
当年从马屋施走出的红军指战员,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战斗,有像倪南山、江天辉等一些历经九死一生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还有更多像周成龙、欧阳斌、王丰庆、匡龙海、何少奇、杨春标、江小妹、林桂松等,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生命,他们可贵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这种红色基因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