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0日
张旭:“海归”新农人逐梦在希望的田野
  □ 记者 潘欢欢
  12月23日一大早,尽管室外寒气逼人,但在贵池区梅村镇珍溪村艾草种植基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十几位村民正在田间紧张忙碌着,在他们中间,一位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一边忙着收集艾草根一边向记者介绍:“艾草浑身都是宝,收割完的艾草根还能卖钱呢,我们今天准备把这些艾草根挖出来运出去。”
  小伙子名叫张旭,是一位“海归”,也是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一个农业门外汉,到种植艾草引领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张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新农人的担当与作为。
  今年31岁的张旭是土生土长的贵池人,2015年从美国波士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前往罗马尼亚一家外贸公司工作。2022年,张旭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了罗马尼亚公司的工作,回到池州与合伙人华俊种起了艾草,开启了他的农业创业之路。
  “当时我们来到珍溪村参观,了解艾草项目发展规划,特别是看到规划中‘乡村必将振兴’这6个字时,我深受触动,也坚定了到农村创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决心。”谈及选择在珍溪村创业的初衷,张旭记忆犹新。
  然而,张旭的“回村创业”路一开始并不顺利。“我原本在国外做外贸工作,家里人听说我要去农村时,都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出国读大学就是为了去国际大都市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现在再回农村创业难免让别人笑话。”但在张旭看来,新时代年轻人不该一味选择到大城市发展,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反哺家乡,是年轻人的机会也是责任。
  面对以前从未涉足的农业领域,张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科学种植、市场调研和构建有效的销售模式三个方面入手。他和华俊前往省三农协会艾草产业发展中心,了解相关种植技术及全国种植情况;奔赴亳州市考察中药材市场,实地查看艾草交易品种和市场需求;成立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村两委商定租地种植事宜……
  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2022年3月初张旭完成了土地流转,开始种植艾草。“刚开始,我们只想将艾草种好,然后出售原材料。”可正当大家畅想未来艾叶长势喜人时,天气变化给艾叶生长带来严重困扰。“雨水丰沛时,田间地头水涝严重,需要我们去清沟;天气干旱时,又要租用洒水车在地里浇水,但是浇完又干,艾叶几乎都要烂在地里了。”华俊坦言,当年艾草产量很低,让他们深受打击。
  但也正是这次遭遇让张旭和团队迸发了新的创业思路:“与其让艾草烂在地里,还不如我们自己将原料加工成产品。”说干就干,张旭和团队将地里的艾草全都收割完,并加工成艾灸条、艾草枕、泡脚包等产品。2022年底,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艾灸条产品销售火爆。“我们也没想到,当时艾灸条都卖脱销了,还有其它艾草产品销量也暴涨!”张旭欣喜地说。
  线下销路有了,产品产能得跟上,线上还要一起发力。张旭和团队将珍溪村闲置的老村部改造成艾草加工厂,延伸艾草产业链,共研发生产艾灸条、艾草香包、艾草浴包、艾草枕等20多种系列产品。为了打开电商平台销售渠道,2023年底,张旭和华俊带着艾草产品穿梭在义乌、杭州等地的各个电商平台公司,一步步摸索线上销售之路,怎么开店、怎么上链接、有什么补贴政策……虽是从零开始,但两人敢闯善学,很快,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各大平台都出现了来自该公司的艾草产品,“刚开始卖的只有最简单的艾草枕头,如今我们线上产品已有30多种。网店里光是艾草枕头便有3种类别。”张旭说。
  经过两年的努力,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让普普通通的艾草变成了“致富草”,更让珍溪村成为艾草产业特色村。珍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李佳祺说:“张旭和团队给我们村带来了艾草种植技术和经验,现在全村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800余亩,不仅带动村里100余名群众增收,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今年3月,安徽耕一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又在贵池区梅街镇建成占地15亩的加工厂,内含三个2000平方米的艾草产品生产厂房,带动稳定就业工人数从线上平台建立前的7人增加到24人。
  传统艾草种植需要“靠天吃饭”,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打造植物工厂,让农业种植从平面土地向立体工厂转移,不断拓展农业种植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贵池当地艾草是否也可以通过植物工厂种植?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张旭在贵池区秋江街道租下40亩厂房,开始在实验室里摸索研制“秘方”,为建立植物工厂做准备,真正实现艾草一年四季不间断成长收割。“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可传统并不等同于落后,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加持,传统农业可以而且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希望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为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共同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张旭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