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08日
封正军:用匠心制好酱
□ 通讯员 张琦 郑回香
酱,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经典调味品,有着近3000年的历史。石台县有一家坚守传统制酱工艺的企业——安徽老酱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酱园”),其创始人封正军以匠心酿造每一滴酱料,让古老的制酱技艺焕发出新生机。
石台以“富硒”闻名,土壤富含硒元素,水资源丰富,且水中含有硒、偏硅酸、钾、钙、镁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封正军深知,水质是优质酱品的关键,优质水源能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塑造酱品独特风味。
2022年初,封正军踏上了为新厂选址的道路。他心中理想的厂址,不仅要有优质水源,还需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充足的晒场空间。沿着水脉追寻至秋浦河畔,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封正军决定将企业迁至丁香镇石泉村。这里有一眼山泉,村民依泉垒井建村,形成了最初的龙泉村,井名为龙井。井水清澈甘甜,常年盈满不枯,周边村民长寿康健。封正军看到这一汪好水,便萌生了在此建厂的想法。巧的是,龙井旁有一处闲置校舍,恰好可改造为晒场。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与协助下,“ 老酱园”在丁香镇石泉村成功落户。
“老酱园”严格遵循传统制曲工艺,采用瓦缸露晒、自然发酵,从黄豆到成品酱,要历经选料、蒸煮、制曲、发酵、晾晒等十多道工序,历时10余个月的日晒夜露,人工翻酱超过百次,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酱香和脂香味纯正浓郁、回味悠长。这种“春曲、夏酱”的传统工艺无法被机器替代,只能靠手艺人代代相传。
在3000平方米的古法制酱厂内,每年仅生产一季的原晒蚕豆酱、黄豆酱、风味豆豉、甜面酱等产品被精心制作成一坛坛美味。“老酱园”也因此成为周边众多酒楼餐馆的稳定供货源,并通过分销、零售、电商等渠道畅销华东地区。
封正军家族自上世纪80年代初便投身于古法制酱技艺,40余年来专注于纯天然原晒酱的制作,力求将醇厚风味发挥到极致。谈及未来,封正军眼中满是憧憬,他计划在传统酱品基础上,结合现代消费者口味需求和健康理念,创新研发酱类产品,让这一承载传统风味与匠心精神的老酱香飘四海,使“老酱园”成为一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酱企。“我将坚守这份‘酱’心,在传承古法制酱工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人了解‘老酱园’背后的故事、精湛工艺和独特口感。”封正军说。
酱,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经典调味品,有着近3000年的历史。石台县有一家坚守传统制酱工艺的企业——安徽老酱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酱园”),其创始人封正军以匠心酿造每一滴酱料,让古老的制酱技艺焕发出新生机。
石台以“富硒”闻名,土壤富含硒元素,水资源丰富,且水中含有硒、偏硅酸、钾、钙、镁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封正军深知,水质是优质酱品的关键,优质水源能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塑造酱品独特风味。
2022年初,封正军踏上了为新厂选址的道路。他心中理想的厂址,不仅要有优质水源,还需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充足的晒场空间。沿着水脉追寻至秋浦河畔,凭借着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封正军决定将企业迁至丁香镇石泉村。这里有一眼山泉,村民依泉垒井建村,形成了最初的龙泉村,井名为龙井。井水清澈甘甜,常年盈满不枯,周边村民长寿康健。封正军看到这一汪好水,便萌生了在此建厂的想法。巧的是,龙井旁有一处闲置校舍,恰好可改造为晒场。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与协助下,“ 老酱园”在丁香镇石泉村成功落户。
“老酱园”严格遵循传统制曲工艺,采用瓦缸露晒、自然发酵,从黄豆到成品酱,要历经选料、蒸煮、制曲、发酵、晾晒等十多道工序,历时10余个月的日晒夜露,人工翻酱超过百次,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酱香和脂香味纯正浓郁、回味悠长。这种“春曲、夏酱”的传统工艺无法被机器替代,只能靠手艺人代代相传。
在3000平方米的古法制酱厂内,每年仅生产一季的原晒蚕豆酱、黄豆酱、风味豆豉、甜面酱等产品被精心制作成一坛坛美味。“老酱园”也因此成为周边众多酒楼餐馆的稳定供货源,并通过分销、零售、电商等渠道畅销华东地区。
封正军家族自上世纪80年代初便投身于古法制酱技艺,40余年来专注于纯天然原晒酱的制作,力求将醇厚风味发挥到极致。谈及未来,封正军眼中满是憧憬,他计划在传统酱品基础上,结合现代消费者口味需求和健康理念,创新研发酱类产品,让这一承载传统风味与匠心精神的老酱香飘四海,使“老酱园”成为一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酱企。“我将坚守这份‘酱’心,在传承古法制酱工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人了解‘老酱园’背后的故事、精湛工艺和独特口感。”封正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