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2日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共谱现代化池州新篇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综述
  □ 记者 邓柱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站在时间节点上回望,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忠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立法质量稳步提高,监督工作扎实开展,重大事项依法决定,代表工作不断深化……一串串坚实足迹,标注着笃行不怠的前进步伐;一项项工作亮点,闪耀在砥砺奋斗的征程中。
  “ 开门立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步伐越来越坚实
  小小一滴水,关乎大民生。如何解决农村供用水双方权责界定不清、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运营管理水平低等“痼疾顽症”?依靠制度和法治成为关键。
  2025年1月1日起,《池州市农村供水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省首部农村供水地方性法规,标志我市农村供水进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目前,全市共建成647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点多面广,这是当前农村供水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房成胜介绍说,《条例》重点突出管理职责、监管机制,明确日常维护职责、经费保障等内容,以法治保障农村居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对市场主体无事不扰”“建立健全市场主体用工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对接”……《池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让池州市乾峰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铭深感这一条例既是维护市场主体权益的“护身符”,更是给广大投资者的“邀请函”。
  “做到群众期盼什么、立法就跟进什么。”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获授地方立法权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开门立法”贴近实际,与时俱进。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规4部,通过其中3部,立法效率进一步提高。
  欲立良法,必循其道。市人大常委会组织19个市人大代表小组深入基层,围绕《池州市农村供水条例(草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就法规修改收集汇总意见建议80余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住宅电梯安全管理、船舶修造行业管理等立法调研论证,努力让每一部法规满载民意。
  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遍布全市各层级的代表工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池州开门立法的“ 直通车”,形成覆盖全市的基层立法工作体系。“2024年增设2个新的类型立法联系点,灵活开展线上线下征求意见活动。现在,我们收集上来的意见建议都是原汁原味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
  加强监督,护航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指向越来越精准
  “ 请问我市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如何?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养老产业发展成效如何?”… …2024年6月27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就居家养老工作开展专题询问。询问人直奔主题、切中肯綮,应询人坦率作答、实事求是。
  心头是万家灯火、民生所系,肩上是城市发展、大局所需。沿着时光的轨迹,翻阅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日志,一年来的奋进历程历历在目:听取审议“一府两院”17个专项工作报告,对4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和调研,组织开展专题询问1次、专题调研11项,发出审议意见、主任会议议事意见19份……
  跟踪检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四好农村路”建设等有关意见落实情况;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劳动用工维权问题调研;跟踪检查政策性融资担保工作落实情况,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企业法律服务一本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聆听时代声音,紧跟市委步伐,回应人民期盼,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履职尽责,在依法监督中体现支持,在守正创新中频频“亮剑”,以人大监督之力,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选取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确立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示范联系点,邀请市财政部门专家上门对联系点的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点对点开展解剖式工作指导,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乡镇预算审查监督工作迈上新台阶。
  2024年3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青阳县杨田镇调研乡镇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上东堡村党支部书记王亚琴感叹:“这次收获非常大,不仅读懂了预算报告,还知道政府的钱从哪来,主要花在哪些方面,特别是看到乡镇70%的支出都花在老百姓身上,我感到很欣慰。”
  “ 监督方式的创新,不是‘一问了之’,而是通过监督,助推政府啃下‘硬骨头’。”市人大代表罗琼多次参加跟踪检查,对此深有感触。“必须坚持盯一件、促一事,跟踪问效、久久为功,才能让监督方式‘活起来’、监督效果‘实起来’。”罗琼说。
  强化保障,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思路举措越来越有效
  “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在贵池区秋浦街道孝肃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室内工作制度、年度计划、代表信息一目了然。
  如何让代表活动“接地气”、履职“ 全天候”?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指导、推进石台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创新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广“党建+代表”工作模式。贵池区部分乡镇根据驻村人大代表数量较少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由2至3个村联合建立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统分结合开展“党建+代表”活动,提升活动实效。东至县人大常委会一体推进乡镇人大代表工作站和村级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进一步拓宽了基层代表履职的渠道和平台。青阳县人大常委会建立了“党建+人大代表活动日”制度,进一步细化党建活动和代表履职活动的融合举措。
  自推广实施“党建+代表”工作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通过参加“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既推动解决了全域旅游、公共交通、老年助餐、林下经济等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又推动解决了路灯不亮、窨井盖破损、加装防护栏、增强通信信号等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
  “咱们村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村庄漂亮了、干净了,产业也兴旺了,老百姓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在石台县七都镇新棚村,村民崔道君高兴地说。人大代表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法治宣传、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一件件小实事最终汇聚成可观可感的大民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截至目前,池州市已经建成620个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群众有呼声、代表有回声”逐渐成为民生呼应新局面。为推动代表“有用之言”转化为“ 有益之事”,市人大常委会大力推动“ 线上+线下”双轨督办代表建议。在各方努力下,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178件议案、建议和闭会期间提出的938件建议全部办结并答复代表。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邀请36名基层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召开6次代表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探索建立对口联系代表机制,90余人次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工作调研、计划和预算审查监督等工作。
  初心不改,行者无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人大常委会必将不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池州的生动实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池州篇章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