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3日
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以产业创新项目带动引领“十五五”高质量发展
□ 市政协经济委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谋划的关键节点,用产业思维谋划研究好“十五五”发展思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池州发展至关重要。
一、坚持产业强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规划最强支撑力。要抢抓产业能级加快跃升、业态广泛涌现、供应链价值链重组的时代机遇,围绕全市产业体系“一链一策”加强全产业链诊断,优化产业梯次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精做出名气、基础产业做新做强做大规模。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商业航天分别是池州技术沉淀最久、资源禀赋最足、发展阶段最新最具广阔蓝海的产业,要聚焦产业龙头,强化政企联动,加快健全产业基金支持体系,推进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打响池州“生产+生态+服务”品牌,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和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基地。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存量大、产出大,是全市工业发展的底座,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以大规模技改升级进一步激发产出潜力,抢占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二、坚持项目为王,以高质量项目赋予规划生命力。要以规划战略指导项目谋划,以项目落地实现规划目标。落实“管行业管投资”机制,推动各地各业扛牢项目谋划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池宣高铁、棠溪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尽早落地。要坚持项目谋划宜早不宜迟、宜细不宜粗、宜大不宜小,聚焦国家所需、池州所能,围绕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自上而下”专业指导、“自下而上”主动策划一批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符合省战略部署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加快成立招商公司,大力推行基金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打法,力争产业龙头、科技龙头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全面形成层层谋项目、各行各业拼项目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民生为本,以共建共享共富的价值导向提升规划亲和力。要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来抓,聚焦科创产业、城市枢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一县一策”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以优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招才引智、育才用智、留才留智质效,实现“人、产、城”互促共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 九三学社池州市基层委
一、深度融合,科技、产业两手抓。全市上下要树立起“科技即产业”理念,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向“体系化”转变,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向“高质量”转变,加快创新生态体系向“高效能”转变。
二、立足主体,存量、增量两兼顾。对存量企业,完善梯度培育与服务机制,构建“人才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小升高”“高升专”“专改股”“股上市”,打造头部强、腰部壮、尾部活的高质量企业矩阵。对增量企业,建立科技招商新模式,既招龙头企业,又招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孵化载体。通过对存量企业提质、增量企业提档,将“含科量”植入产业发展,共同打造科创企业森林。
三、金融赋能,资本、创新两促进。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基金丛林,精准匹配科技项目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投融资需求,形成“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投基金—并购基金”多元化基金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优化生态,制度、人才两保障。要围绕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招商、金融支撑等制定系统的推进政策,建立高规格的统筹机制,逐步构建起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要围绕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万马奔池”人才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助推我市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
创新文旅融合动能 提升文旅发展品质
□ 民盟池州市基层委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为基,勾勒文旅融合新貌。一是进行文化脉络梳理。组织专业团队深挖池州各类文化,以历史脉络、地域分布等维度绘制成“池州文化地图”,一站式触摸文化演变轨迹。二是打造主题文化片区。三是多元拓展“旅游+”,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文化消费。
二、科技助力,IP点亮创新之路。一是破时空局限促升级,借助AR、VR等,让池州历史场景“复活”,增加互动趣味。二是塑文化IP提形象,借助IP凝聚品牌力、点燃消费欲。
三、协同创新,汇聚文旅发展合力。一是建高效协同机制,组建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资源调配与政策落地,设立专项文旅资金,紧盯创意新颖、融合成效显著的项目精准滴灌,充分激活跨部门、跨产业合作潜能。二是搭文旅产业联盟,积极推动企业携手结盟,利用“景+宿”套票实现景区与酒店互利共赢;让旅行社深度参与景区策划,同步搭建跨界人才交流平台,加速文旅人才柔性流动,促使行业竞争力稳步攀升。
四、龙头引领,绘制文旅崭新蓝图。一是抓资源整合筑全域网络,大力整合景区景点,瓦解“孤岛”格局,均衡客流分布;深挖本土文化富矿,迭代创新文旅产品,细织全域旅游网。二是重品牌推广扩国际影响,全方位整合宣传资源,借全媒体矩阵强力推出醒目统一的池州文旅品牌,驱动高效协同,“抱团出海”为池州文旅发展蓄强劲动能。
深化能源综合改革创新 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
□ 致公党池州市基层委
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输电网络和抽水蓄能站址资源优势,聚焦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持续发力,争取早日成为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一、探索建立泛区域的跨省密集通道补偿机制。开展泛区域的密集通道补偿机制探索,创建全国密集通道安全保护示范基地,争取入皖或者长三角特高压工程项目升压站落点池州,解决本地新能源电力的外送问题,增强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二、强化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围绕TOPCon、HJT、钙钛矿等电池技术开展项目招引,谋划推进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威电源和潘复生院士团队镁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力争“十五五”建成投运40万千瓦电网侧和50万千瓦电源侧储能电站。全力推进全钒液流新型储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协氢氢能等项目投产达效,加速推动锂电池电解液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设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推动池州第二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尽快开工,优化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和大渡口经开区变电站布点,开工建设先进变和金湖变;整合高铁东站片区电力线路,开工建设泥溪汇流站,积极推进6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
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奋力开创高质量招商引资新局面
□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传统招商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地掀起探索市场化招商热潮,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科技招商等方式或成为未来招商工作重要突破点、关键点。
一、夯实基础,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重点聚焦镁基等新材料、半导体以及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补全链条关键环节,瞄准现有主导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力争实现补链、延链。聚焦未来产业,积极引进引领性、开创性项目。加强要素统筹协调,优先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特色产业企业生产和扩规需求。
二、创新方式,推动招商工作市场化、专业化。大力开展基金招商,精准对接高端资源。开拓场景应用招商,定期发布场景清单,组织场景对接,挖掘更多招商资源。推动中介合作招商,聘请担任招商顾问,加快成立招商公司,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招商。推进科技招商,拓展“以才引才”“团队式引才”等招引模式,高标准打造一批孵化和公共创新平台,探索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等深入合作,链接更多优质项目源头信息。
三、加强管理,促进招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事前评估机制,健全招商引资事后评价管理,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跟踪调度,动态更新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项目时序进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存在的困难问题。建立科学考评体系,以结果为导向,科学制定绩效评价办法,评价招商实绩。
四、做优环境,助力企业发展集群化、规模化。优化企业孵化机制,为企业提供多维度保障,实现从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的进阶升级。加快科创平台建设,以“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平台答题”的方式,让中小企业共享技术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纵向整合、横向联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就近配套率,促进区域内企业的订单共享、成本共担和就近配套,提升企业竞争力。
坚持产业强市战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民进池州市委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池州绽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一、以科技创新驱动锻造新质生产力。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和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双清零”行动。兑现落实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与高水平高校院所对接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协同,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梯度培育机制,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科技创新专项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二、以新兴产业为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半导体产业能级跃升,加快建设安芯6英寸晶圆制造、华宇三期等项目,推进凯盛信息触控模组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支持华宇电子开展2.5D及以上高端封装技术攻关,推进钜芯车规级芯片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推进镁基、铜基、铝基、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实施产业扩规升级;推进宝镁、鑫汇达等纳入省新能源汽车名录库;启动奇瑞镁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与江淮共建低碳轻量化技术联合实验室。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研究,拓展镁基新材料产业在下游应用方面的技术路线、发展路径和业态,聚焦航空航天、镁基储氢、未来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争创省级镁基新材料汽车轻量化配套产业集群和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以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激发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聚焦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制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点上示范、线上改造、面上推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实现绿色由点到线及面的延伸。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挥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平台作用
□ 民革池州市工委
中韩产业园自成立以来,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5个,对外合作层次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但中韩产业园目前在海外知名度和吸引力仍不够高、政策创新力度不够强,且受当前国际形势影响,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外资落户难度较大。
一、整合涉外资源,汇聚产业园发展合力。在市级层面建立中韩产业园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九华山、中韩产业园宣传推介为主题,常态化赴日韩举办经贸活动;依托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吸引韩国头部厂家或公司落户发展。
二、培育专业队伍,开展多元化招商引资。组建专业机构,创新招商方式;组建专项基金,积极招引日韩人才团队、初创型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全市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北京中关村科创飞地、上海松江科创飞地重点吸引日韩等外资企业入驻孵化。
三、推进技术对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日韩合作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转变;常态化摸排企业技术需求,以技术引进等“柔性招引”方式提高本市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宣传推介,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常态化举办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影响力;全面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具有日韩特色的国际化产城融合示范区。
五、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塑造韩风皖韵活动品牌;推出国际客厅年度活动清单,持续加强池韩交流。
做大做强我市供应链企业 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民建池州市基层委
助力供应链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增势赋能。
一、政策强支持。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服务龙头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引导地方国企加大对所属供应链企业的资源供给,助推国有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
二、金融强供给。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多元化供应链投融资渠道;推动多种金融工具协调联动,支持发展供应链产业基金和基于供应链优质资产的特殊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服务。
三、银企强联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金融服务考核引导,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纳入本地银行考核;政府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建立并动态更新企业融资需求名单。
四、核心企业强带动。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基础带动效应,依托其背景加强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赋能和信用支持,与各级政府、金融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共建供应链服务示范基地。
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市工商联
我市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呈现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措并举。
一、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和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
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加大对补短板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对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导较大规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四、加大紧缺人才引育力度。设立高端人才专项奖励基金;探索开展订单式培养;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五、推动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支持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创新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相互合作;鼓励各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双招双引,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池设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物流、采购等功能性总部。
抢抓“两新”政策机遇 以数字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
当前,我市钢铁、有色、化工、非矿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偏重,亟待通过“两新”政策,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加大政策引领、平台赋能、典型示范、对标提升等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一、打造政策矩阵建生态。加大顶层设计,完善《池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开展数字化转型需求和能力评估。加大政策奖补,修改完善《池州市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出台《池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2025)》;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要更多流向数字化转型领域。加强政策服务,搭建数字化服务资源池,建立中小企业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合作机制。
二、注重有效支撑建平台。加快基础网络建设,推动5G基站、千兆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在宽带网络、基站分布等方面提供倾斜,加大数字设施资源支持力度。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招引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已建成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向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升级;为有意愿数字化转型的小型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我市企业与入库优质人才加强对接、签订合同,招引更多人才来我市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支持组建数字化技术联盟,重点培养紧缺人才。
三、聚焦典型示范树标杆。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对全市产值规模较大的企业列入重点培育清单,为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参考。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遴选一批转型意愿强、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样板中小企业。实施对标提档升级培育,组织中小企业赴省外和市内典型示范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车间物联网和MES系统推广应用,解决小批量多品种切换的生产难题。
“三通三解”共筑高质量充分就业之路
□ 市政协社法委
当前全市就业局势整体稳定,但也存在招聘岗位多、应聘人员少,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疏通思想,解决就业“想不想”问题。强化源头开导,学校要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指导,教育和人社等部门要接续做好大学生毕业前和毕业后“前后脚”服务。强化城市引力,增加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软实力”,增添城市“吸引力”,让更多劳动者愿意回池、留池就业。强化企业体验,加大与市内高校乃至省内高校合作力度,以求职者视角对全市优质企业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强化业态认同,进一步优化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的社会认同度,并积极向上争取在国家职业目录中赋予正式职业名分。
二、畅通路径,解决就业“能不能”问题。构建联动格局,建立政府发动、部门行动、政策催动、市场互动、创业带动的“五环联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矩阵,探索实施多位一体的新型服务联动模式,推进城区服务圈、社区就业圈、零工集聚圈、劳务生态圈互融互通。推动人岗相适,围绕产业、紧扣形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对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培训,改善就业结构。优化创业陪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三、打通梗阻,解决就业“好不好”问题。数据互享,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用工数据库、求职人员资源库和人社服务政策库。执法互动,完善包含就业新业态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国有单位应带头积极营造公平、清朗的就业环境。资源互通,加强园区内部、园区之间及园区与城市之间互动,完善生活、娱乐、文化设施配套。
加强华龙洞遗址保护利用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龙洞遗址保护和挖掘,努力将华龙洞遗址打造成为池州文化新地标。但当前,华龙洞遗址还存在保护与发掘难度大,活化利用程度低,对外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一、高水平保护。对标周口店、良渚、凌家滩等遗址保护管理办法,高水平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加强对华龙洞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通过专业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保护设施,同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统一管理华龙洞遗址和陈列馆日常工作。
二、高质量发掘。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接,扎实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勘测,适时启动华龙洞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
三、高层次利用。对标浙江“良渚论坛”,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设立永久性学术会址,进一步扩大华龙洞遗址影响力。深化文旅融合,积极创建华龙洞遗址3A级景区,培育以考古发掘现场和遗址陈列馆为载体的体验游、研学游等精品线路。充分利用陈列馆馆藏资源,打造华龙洞和“东至人”地域IP,支持开发原创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通过市场方式让遗址文物“活”起来。
四、高声量宣介。加强与省内外遗址考古机构在科技保护、陈列展览、活化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与省内长江流域早期人类的繁昌人字洞、和县龙潭洞遗址,新石器时期的薛家岗、凌家滩、孙家城遗址等重点考古对象的交流合作。实施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充分运用AI技术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创新文物呈现形式,加强与中央、省媒体合作对接,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做好云展览、文物直播等宣传,营造“人人参与文物保护、人人共享保护成果”的浓厚氛围,更好讲述池州故事,传播池州声音。
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打造联结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桥头堡
□ 市政协人资环委
近年来,我市全面提升区域大通道服务能力和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多通道共担的局面正在形成。但公路总里程尚未突破一万公里,对外通道仍需补强,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不高等问题亟待破解。
一、加密扩容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宁国—枞阳、东至—鄱阳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工宣城—东至高速,将其打造为连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南沿江第二通道。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提升,启动沪渝高速“四改八”前期工作。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建设。
二、提档升级国省干线公路。着力提档升级低等级国省干线公路,推动实现市到市(县)一级公路、县到县二级公路联通。提速G236殷汇至查桥、G318牛头山至大渡口、S358青阳至红石、G530石台至查桥等施工进度,加快推进G236平天湖隧道及连接线、G236官港至昭潭、S225齐山至六都等公路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和计划编制精准性,形成交通重点项目接续建设、滚动投资的良性循环,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政策“笼子”、规划“盘子”、资金“袋子”。
三、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进一步强化港口岸线保护利用,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绿色、安全智慧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加快推进江口港区四期、童埠码头改造等项目。谋划以九华河港池、狭阳湖港池建设为载体,吸引腹地企业向港区集聚,推进临港产业升级。优化航道结构,打造串联湘、鄂、赣、皖四省的“水上高速公路”。
四、稳步推进运输机场发展。完善九华山机场相关设施,积极拓展新航线,提升航线网络通达性和品质;进一步提升九华山机场航空货运水平,提升机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编制《池州市低空空域及航路航线高度层规划》等三项低空经济规划,加快推进东至、石台、青阳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布设低空飞行起降平台。
五、持续发力推动多式联运。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加强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集疏运管理。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组合效率,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持续推动廊道、铁路专用线进港,破解重点港区进港“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农工党池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聚力推进基层治理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机制不健全、事权不清晰、资源不共享、服务不精细等问题。
一、完善机制,健全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立基层治理分级办理机制,明确各层级办理事项范围、流程、时限,建立基层事项上报、分流、处置、反馈、评价等线上闭环处理机制。建立事项清单及准入机制,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与协同流程,确保事项清单“依法依规、权责分明、行之有效”,推动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各司其职。
二、整合网格,推动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建立网格标准,推动“多格合一”,明确社区基础网格划分标准,实现部门业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健全运行机制,推动网格管理,建立健全发现、上报、处置、反馈、评估、问责的网格运行管理机制。综合运用全程督办、定期调度等方式,促进基层问题高效规范解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
三、共建共享,夯实基层治理数字支撑。在平台侧,依托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打造市域基层治理平台,横向联通同级业务部门,纵向打通市、县两级事件流转渠道。在数据侧,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数据共享利用机制。以市域时空数据“一张图”为纽带,将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人、房、事、物、情、组织等基层治理数据,按照管理层级封装到网格治理单元,支撑不同基层治理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四、立足民生,拓展基层治理智慧场景。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整合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发展普惠共享的数字公共服务。开发推广便民服务小程序和特色应用,丰富基层治理智慧场景。推动更多公共服务高频事项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打造全链条数智化平台式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 市知联会
近年来,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态势总体良好、需求日益旺盛,但社会化服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技术应用挑战大,服务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探索打造全链条、数智化、平台式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聚力服务平台构建。建立集信息发布、农资供应、农机调度、粮食收储、农产品流通、物流配送、土地托管、金融保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域一体化农业综合服务大平台。坚持公益性职能、市场化运营,合理布局县区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点。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完善服务数据平台,实现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一网发布、全网融通。
二、强化服务主体培育。优选一批服务组织,建立服务组织名录库,培育成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现代生产要素导入、绿色生产方式普及作用的服务主体。实施服务主体专项培育及规范提升行动,加强多渠道、多领域合作,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社会化服务领域集聚,带动服务主体壮大社会化服务。
三、优化服务内容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半托管、全托管、订单式”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逐步从粮油等大宗作物向瓜果菜菌药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延伸;引入龙头企业参与“订单+托管”服务,实现各类服务有效跟进、有机融合。
四、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宜机化”建设;加强农机作业道路建设;建设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集中建设粮食烘干房、标准库、农机棚等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产地仓、集配中心、销地仓等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鼓励服务主体参与智慧农业配套设施建设。
五、完善服务机制保障。明确各级政府职能与责任,推动服务机构工作下沉;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服务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出台激励、扶持等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态、模式;发挥村集体的统筹功能,建立“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构建体现服务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标准体系。
□ 市政协经济委
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谋划的关键节点,用产业思维谋划研究好“十五五”发展思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池州发展至关重要。
一、坚持产业强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筑规划最强支撑力。要抢抓产业能级加快跃升、业态广泛涌现、供应链价值链重组的时代机遇,围绕全市产业体系“一链一策”加强全产业链诊断,优化产业梯次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精做出名气、基础产业做新做强做大规模。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商业航天分别是池州技术沉淀最久、资源禀赋最足、发展阶段最新最具广阔蓝海的产业,要聚焦产业龙头,强化政企联动,加快健全产业基金支持体系,推进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打响池州“生产+生态+服务”品牌,打造长三角一流的半导体、镁基新材料和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基地。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存量大、产出大,是全市工业发展的底座,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引领,以大规模技改升级进一步激发产出潜力,抢占市场,迅速做大做强。
二、坚持项目为王,以高质量项目赋予规划生命力。要以规划战略指导项目谋划,以项目落地实现规划目标。落实“管行业管投资”机制,推动各地各业扛牢项目谋划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快推进池宣高铁、棠溪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尽早落地。要坚持项目谋划宜早不宜迟、宜细不宜粗、宜大不宜小,聚焦国家所需、池州所能,围绕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自上而下”专业指导、“自下而上”主动策划一批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符合省战略部署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加快成立招商公司,大力推行基金招商、科技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打法,力争产业龙头、科技龙头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全面形成层层谋项目、各行各业拼项目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民生为本,以共建共享共富的价值导向提升规划亲和力。要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来抓,聚焦科创产业、城市枢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强化产业、创业、就业“三业联动”,“一县一策”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以优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招才引智、育才用智、留才留智质效,实现“人、产、城”互促共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 九三学社池州市基层委
一、深度融合,科技、产业两手抓。全市上下要树立起“科技即产业”理念,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向“体系化”转变,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向“高质量”转变,加快创新生态体系向“高效能”转变。
二、立足主体,存量、增量两兼顾。对存量企业,完善梯度培育与服务机制,构建“人才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小升高”“高升专”“专改股”“股上市”,打造头部强、腰部壮、尾部活的高质量企业矩阵。对增量企业,建立科技招商新模式,既招龙头企业,又招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孵化载体。通过对存量企业提质、增量企业提档,将“含科量”植入产业发展,共同打造科创企业森林。
三、金融赋能,资本、创新两促进。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基金丛林,精准匹配科技项目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投融资需求,形成“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投基金—并购基金”多元化基金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四、优化生态,制度、人才两保障。要围绕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招商、金融支撑等制定系统的推进政策,建立高规格的统筹机制,逐步构建起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要围绕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万马奔池”人才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助推我市产业链整体迭代升级。
创新文旅融合动能 提升文旅发展品质
□ 民盟池州市基层委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为基,勾勒文旅融合新貌。一是进行文化脉络梳理。组织专业团队深挖池州各类文化,以历史脉络、地域分布等维度绘制成“池州文化地图”,一站式触摸文化演变轨迹。二是打造主题文化片区。三是多元拓展“旅游+”,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文化消费。
二、科技助力,IP点亮创新之路。一是破时空局限促升级,借助AR、VR等,让池州历史场景“复活”,增加互动趣味。二是塑文化IP提形象,借助IP凝聚品牌力、点燃消费欲。
三、协同创新,汇聚文旅发展合力。一是建高效协同机制,组建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资源调配与政策落地,设立专项文旅资金,紧盯创意新颖、融合成效显著的项目精准滴灌,充分激活跨部门、跨产业合作潜能。二是搭文旅产业联盟,积极推动企业携手结盟,利用“景+宿”套票实现景区与酒店互利共赢;让旅行社深度参与景区策划,同步搭建跨界人才交流平台,加速文旅人才柔性流动,促使行业竞争力稳步攀升。
四、龙头引领,绘制文旅崭新蓝图。一是抓资源整合筑全域网络,大力整合景区景点,瓦解“孤岛”格局,均衡客流分布;深挖本土文化富矿,迭代创新文旅产品,细织全域旅游网。二是重品牌推广扩国际影响,全方位整合宣传资源,借全媒体矩阵强力推出醒目统一的池州文旅品牌,驱动高效协同,“抱团出海”为池州文旅发展蓄强劲动能。
深化能源综合改革创新 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
□ 致公党池州市基层委
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输电网络和抽水蓄能站址资源优势,聚焦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持续发力,争取早日成为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一、探索建立泛区域的跨省密集通道补偿机制。开展泛区域的密集通道补偿机制探索,创建全国密集通道安全保护示范基地,争取入皖或者长三角特高压工程项目升压站落点池州,解决本地新能源电力的外送问题,增强电网的新能源消纳能力。
二、强化新型储能技术研究。围绕TOPCon、HJT、钙钛矿等电池技术开展项目招引,谋划推进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威电源和潘复生院士团队镁离子电池等项目建设。
三、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布局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力争“十五五”建成投运40万千瓦电网侧和50万千瓦电源侧储能电站。全力推进全钒液流新型储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协氢氢能等项目投产达效,加速推动锂电池电解液新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设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电网。推动池州第二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尽快开工,优化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和大渡口经开区变电站布点,开工建设先进变和金湖变;整合高铁东站片区电力线路,开工建设泥溪汇流站,积极推进6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
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奋力开创高质量招商引资新局面
□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在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传统招商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地掀起探索市场化招商热潮,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科技招商等方式或成为未来招商工作重要突破点、关键点。
一、夯实基础,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重点聚焦镁基等新材料、半导体以及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补全链条关键环节,瞄准现有主导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龙头企业,力争实现补链、延链。聚焦未来产业,积极引进引领性、开创性项目。加强要素统筹协调,优先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特色产业企业生产和扩规需求。
二、创新方式,推动招商工作市场化、专业化。大力开展基金招商,精准对接高端资源。开拓场景应用招商,定期发布场景清单,组织场景对接,挖掘更多招商资源。推动中介合作招商,聘请担任招商顾问,加快成立招商公司,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招商。推进科技招商,拓展“以才引才”“团队式引才”等招引模式,高标准打造一批孵化和公共创新平台,探索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等深入合作,链接更多优质项目源头信息。
三、加强管理,促进招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事前评估机制,健全招商引资事后评价管理,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项目跟踪调度,动态更新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项目时序进度,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存在的困难问题。建立科学考评体系,以结果为导向,科学制定绩效评价办法,评价招商实绩。
四、做优环境,助力企业发展集群化、规模化。优化企业孵化机制,为企业提供多维度保障,实现从孵化企业向孵化产业的进阶升级。加快科创平台建设,以“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平台答题”的方式,让中小企业共享技术创新资源,赋能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纵向整合、横向联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企业就近配套率,促进区域内企业的订单共享、成本共担和就近配套,提升企业竞争力。
坚持产业强市战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民进池州市委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池州绽放,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一、以科技创新驱动锻造新质生产力。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和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双清零”行动。兑现落实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与高水平高校院所对接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协同,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梯度培育机制,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科技创新专项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二、以新兴产业为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半导体产业能级跃升,加快建设安芯6英寸晶圆制造、华宇三期等项目,推进凯盛信息触控模组技改等项目竣工投产;支持华宇电子开展2.5D及以上高端封装技术攻关,推进钜芯车规级芯片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推进镁基、铜基、铝基、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实施产业扩规升级;推进宝镁、鑫汇达等纳入省新能源汽车名录库;启动奇瑞镁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与江淮共建低碳轻量化技术联合实验室。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强产业政策研究,拓展镁基新材料产业在下游应用方面的技术路线、发展路径和业态,聚焦航空航天、镁基储氢、未来健康、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争创省级镁基新材料汽车轻量化配套产业集群和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以传统产业技改扩能激发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聚焦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迈进、技术工艺高峰攀登。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制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点上示范、线上改造、面上推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实现绿色由点到线及面的延伸。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发挥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平台作用
□ 民革池州市工委
中韩产业园自成立以来,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5个,对外合作层次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但中韩产业园目前在海外知名度和吸引力仍不够高、政策创新力度不够强,且受当前国际形势影响,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信心不足,导致外资落户难度较大。
一、整合涉外资源,汇聚产业园发展合力。在市级层面建立中韩产业园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九华山、中韩产业园宣传推介为主题,常态化赴日韩举办经贸活动;依托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吸引韩国头部厂家或公司落户发展。
二、培育专业队伍,开展多元化招商引资。组建专业机构,创新招商方式;组建专项基金,积极招引日韩人才团队、初创型项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全市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北京中关村科创飞地、上海松江科创飞地重点吸引日韩等外资企业入驻孵化。
三、推进技术对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推动日韩合作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转变;常态化摸排企业技术需求,以技术引进等“柔性招引”方式提高本市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宣传推介,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常态化举办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影响力;全面保障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具有日韩特色的国际化产城融合示范区。
五、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塑造韩风皖韵活动品牌;推出国际客厅年度活动清单,持续加强池韩交流。
做大做强我市供应链企业 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民建池州市基层委
助力供应链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增势赋能。
一、政策强支持。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服务龙头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引导地方国企加大对所属供应链企业的资源供给,助推国有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
二、金融强供给。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多元化供应链投融资渠道;推动多种金融工具协调联动,支持发展供应链产业基金和基于供应链优质资产的特殊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融资服务。
三、银企强联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金融服务考核引导,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纳入本地银行考核;政府部门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建立并动态更新企业融资需求名单。
四、核心企业强带动。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基础带动效应,依托其背景加强对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赋能和信用支持,与各级政府、金融机构、配套服务机构等共建供应链服务示范基地。
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市工商联
我市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呈现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推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措并举。
一、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党中央“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的方针政策和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
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加大对补短板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对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导较大规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四、加大紧缺人才引育力度。设立高端人才专项奖励基金;探索开展订单式培养;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吸引外出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五、推动企业融通创新发展。支持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创新创意、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资金融通等方面相互合作;鼓励各地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双招双引,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池设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物流、采购等功能性总部。
抢抓“两新”政策机遇 以数字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
当前,我市钢铁、有色、化工、非矿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偏重,亟待通过“两新”政策,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加大政策引领、平台赋能、典型示范、对标提升等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一、打造政策矩阵建生态。加大顶层设计,完善《池州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开展数字化转型需求和能力评估。加大政策奖补,修改完善《池州市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出台《池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2025)》;银行等金融机构资本要更多流向数字化转型领域。加强政策服务,搭建数字化服务资源池,建立中小企业与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合作机制。
二、注重有效支撑建平台。加快基础网络建设,推动5G基站、千兆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在宽带网络、基站分布等方面提供倾斜,加大数字设施资源支持力度。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招引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已建成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向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升级;为有意愿数字化转型的小型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我市企业与入库优质人才加强对接、签订合同,招引更多人才来我市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支持组建数字化技术联盟,重点培养紧缺人才。
三、聚焦典型示范树标杆。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对全市产值规模较大的企业列入重点培育清单,为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参考。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在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遴选一批转型意愿强、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样板中小企业。实施对标提档升级培育,组织中小企业赴省外和市内典型示范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车间物联网和MES系统推广应用,解决小批量多品种切换的生产难题。
“三通三解”共筑高质量充分就业之路
□ 市政协社法委
当前全市就业局势整体稳定,但也存在招聘岗位多、应聘人员少,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帮扶的精准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疏通思想,解决就业“想不想”问题。强化源头开导,学校要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指导,教育和人社等部门要接续做好大学生毕业前和毕业后“前后脚”服务。强化城市引力,增加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软实力”,增添城市“吸引力”,让更多劳动者愿意回池、留池就业。强化企业体验,加大与市内高校乃至省内高校合作力度,以求职者视角对全市优质企业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推介。强化业态认同,进一步优化直播带货、网络创作等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的社会认同度,并积极向上争取在国家职业目录中赋予正式职业名分。
二、畅通路径,解决就业“能不能”问题。构建联动格局,建立政府发动、部门行动、政策催动、市场互动、创业带动的“五环联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矩阵,探索实施多位一体的新型服务联动模式,推进城区服务圈、社区就业圈、零工集聚圈、劳务生态圈互融互通。推动人岗相适,围绕产业、紧扣形势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对有需要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培训,改善就业结构。优化创业陪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三、打通梗阻,解决就业“好不好”问题。数据互享,建立完善重点企业用工数据库、求职人员资源库和人社服务政策库。执法互动,完善包含就业新业态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国有单位应带头积极营造公平、清朗的就业环境。资源互通,加强园区内部、园区之间及园区与城市之间互动,完善生活、娱乐、文化设施配套。
加强华龙洞遗址保护利用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 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龙洞遗址保护和挖掘,努力将华龙洞遗址打造成为池州文化新地标。但当前,华龙洞遗址还存在保护与发掘难度大,活化利用程度低,对外知名度不高等问题。
一、高水平保护。对标周口店、良渚、凌家滩等遗址保护管理办法,高水平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加强对华龙洞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的保护;通过专业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完善保护设施,同时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统一管理华龙洞遗址和陈列馆日常工作。
二、高质量发掘。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接,扎实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勘测,适时启动华龙洞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
三、高层次利用。对标浙江“良渚论坛”,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设立永久性学术会址,进一步扩大华龙洞遗址影响力。深化文旅融合,积极创建华龙洞遗址3A级景区,培育以考古发掘现场和遗址陈列馆为载体的体验游、研学游等精品线路。充分利用陈列馆馆藏资源,打造华龙洞和“东至人”地域IP,支持开发原创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通过市场方式让遗址文物“活”起来。
四、高声量宣介。加强与省内外遗址考古机构在科技保护、陈列展览、活化利用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与省内长江流域早期人类的繁昌人字洞、和县龙潭洞遗址,新石器时期的薛家岗、凌家滩、孙家城遗址等重点考古对象的交流合作。实施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充分运用AI技术及现代声光电技术,创新文物呈现形式,加强与中央、省媒体合作对接,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做好云展览、文物直播等宣传,营造“人人参与文物保护、人人共享保护成果”的浓厚氛围,更好讲述池州故事,传播池州声音。
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打造联结长三角与中部地区桥头堡
□ 市政协人资环委
近年来,我市全面提升区域大通道服务能力和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多通道共担的局面正在形成。但公路总里程尚未突破一万公里,对外通道仍需补强,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不高等问题亟待破解。
一、加密扩容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宁国—枞阳、东至—鄱阳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开工宣城—东至高速,将其打造为连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南沿江第二通道。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提升,启动沪渝高速“四改八”前期工作。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速建设。
二、提档升级国省干线公路。着力提档升级低等级国省干线公路,推动实现市到市(县)一级公路、县到县二级公路联通。提速G236殷汇至查桥、G318牛头山至大渡口、S358青阳至红石、G530石台至查桥等施工进度,加快推进G236平天湖隧道及连接线、G236官港至昭潭、S225齐山至六都等公路前期工作。提高项目和计划编制精准性,形成交通重点项目接续建设、滚动投资的良性循环,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政策“笼子”、规划“盘子”、资金“袋子”。
三、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进一步强化港口岸线保护利用,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绿色、安全智慧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加快推进江口港区四期、童埠码头改造等项目。谋划以九华河港池、狭阳湖港池建设为载体,吸引腹地企业向港区集聚,推进临港产业升级。优化航道结构,打造串联湘、鄂、赣、皖四省的“水上高速公路”。
四、稳步推进运输机场发展。完善九华山机场相关设施,积极拓展新航线,提升航线网络通达性和品质;进一步提升九华山机场航空货运水平,提升机场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编制《池州市低空空域及航路航线高度层规划》等三项低空经济规划,加快推进东至、石台、青阳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布设低空飞行起降平台。
五、持续发力推动多式联运。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加强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集疏运管理。完善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提升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组合效率,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持续推动廊道、铁路专用线进港,破解重点港区进港“最后一公里”难题。
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 农工党池州市委
近年来,我市聚力推进基层治理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机制不健全、事权不清晰、资源不共享、服务不精细等问题。
一、完善机制,健全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建立基层治理分级办理机制,明确各层级办理事项范围、流程、时限,建立基层事项上报、分流、处置、反馈、评价等线上闭环处理机制。建立事项清单及准入机制,全面推行“权责清单”制,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与协同流程,确保事项清单“依法依规、权责分明、行之有效”,推动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各司其职。
二、整合网格,推动基层治理“一网统管”。建立网格标准,推动“多格合一”,明确社区基础网格划分标准,实现部门业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深度融合。健全运行机制,推动网格管理,建立健全发现、上报、处置、反馈、评估、问责的网格运行管理机制。综合运用全程督办、定期调度等方式,促进基层问题高效规范解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覆盖。
三、共建共享,夯实基层治理数字支撑。在平台侧,依托市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打造市域基层治理平台,横向联通同级业务部门,纵向打通市、县两级事件流转渠道。在数据侧,建立完善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数据共享利用机制。以市域时空数据“一张图”为纽带,将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人、房、事、物、情、组织等基层治理数据,按照管理层级封装到网格治理单元,支撑不同基层治理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四、立足民生,拓展基层治理智慧场景。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整合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提升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效能。发展普惠共享的数字公共服务。开发推广便民服务小程序和特色应用,丰富基层治理智慧场景。推动更多公共服务高频事项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打造全链条数智化平台式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 市知联会
近年来,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态势总体良好、需求日益旺盛,但社会化服务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技术应用挑战大,服务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探索打造全链条、数智化、平台式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聚力服务平台构建。建立集信息发布、农资供应、农机调度、粮食收储、农产品流通、物流配送、土地托管、金融保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域一体化农业综合服务大平台。坚持公益性职能、市场化运营,合理布局县区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点。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完善服务数据平台,实现服务信息和需求信息一网发布、全网融通。
二、强化服务主体培育。优选一批服务组织,建立服务组织名录库,培育成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应用、现代生产要素导入、绿色生产方式普及作用的服务主体。实施服务主体专项培育及规范提升行动,加强多渠道、多领域合作,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向社会化服务领域集聚,带动服务主体壮大社会化服务。
三、优化服务内容供给。因地制宜发展“半托管、全托管、订单式”社会化服务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逐步从粮油等大宗作物向瓜果菜菌药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延伸;引入龙头企业参与“订单+托管”服务,实现各类服务有效跟进、有机融合。
四、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宜机化”建设;加强农机作业道路建设;建设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集中建设粮食烘干房、标准库、农机棚等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产地仓、集配中心、销地仓等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鼓励服务主体参与智慧农业配套设施建设。
五、完善服务机制保障。明确各级政府职能与责任,推动服务机构工作下沉;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实施动态监测,建立服务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出台激励、扶持等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业态、模式;发挥村集体的统筹功能,建立“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构建体现服务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