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6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3日
筑牢健康基石 做好民生答卷
— —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剪影

池州市医学科学研究院揭牌成立。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知名泌尿外科专家吴忠教授在市二院名医工作室坐诊。

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皖南地区首台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中医夜市”大型义诊活动火爆出圈。

池州市首台大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投入使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健系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需求,全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全链条优化服务流程,全方位改善服务质量,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健康根基不断夯实,成效亮点纷呈。
  我市综合医改成效显著,2021年、2022年分别获得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获批血吸虫病消除推进、结核病关爱行动、疾控监督员、创新医疗监督管理等4项国家级试点,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六连冠”,获评“ 2022-2023年度全国平安医院建设工作表现突出地区”。
  综合医改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和借鉴“三明医改经验”,综合医改内涵建设走深走实,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分别提升至86.26%、66.51%,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同比下降0.83%、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下降2.44%,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取得了“双提升、两降低和一满意”的显著阶段性成效。
  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出台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深化人事薪酬改革等相关配套政策32个,构筑综合医改的“ 四梁八柱”,在全省率先建立“两取消一简化”制度,全面落实“两个允许”和用人自主权,近年来按照“一院一策”精准投放编制1646名。推动贵池区、青阳县成立县(区)卫生健康工委,东至县、石台县创新总医院模式,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提质升级。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6家、实现县域全覆盖,区域检验、影像、中心药房等资源共享中心全面建成,做实一体化管理,2024年累计为基层集中审方0.25万份、配送药品1.27万次、出具检验检查等报告24万份。推动市医院、市二院、市中医院与对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3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定期派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坐诊,建立“一医院一中心一特色”发展模式,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床位数从0张增至168张,医疗收入、医护人员绩效同比分别增长38%、23%。推动市医院与25家医院组建医联体,共建东至县北部医疗中心,在全省首创“村医大讲堂”活动,为村医开展个性化的专业培训,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并开通“青阳—市医院、东至—市医院”2条“医”路畅通直通车,方便群众及时快捷就医。
  数字卫生赋能增智。建成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位于全省前列,实现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724家市域内医疗机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提供健康查询、远程协作等服务,满足“惠医”“惠民”“惠政”需求。11家县级以上医院应用跨区域跨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平台,达标率100%,助力群众就医“减负增效”。711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应用具有辅助诊断、远程会诊等功能的“智医助理”,“村医+人工智能”模式让头疼脑热等小病不出村。
  诊疗水平大幅提高
  近年来,我市聚焦“1+4+N”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专科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市级强、县级活、乡级稳”的发展模式,市医院“国考”首次进入B++等级,跻身全国上游、全省第7;5家县级医院升格为三级医院,达到6家;创成社区医院7个,6家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全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大幅提升。
  龙头医院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市医院作为全市龙头医院作用进一步彰显,诊疗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入选全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建成普外科、骨科2个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2024年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四级手术台次同比上升5.97%、10.55%、22.44%。2021年以来共开展新技术345项,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用于关节置换手术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等31项新技术填补市级技术空白。培育了一批名医、名专家,其中江淮名医7人、秋浦名医13人,高级职称369人,占比27.7%。
  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引入。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安徽池州—上海长宁”医疗卫生合作任务清单落地见效,市医院、市二院等9家医疗机构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长三角23家医疗机构深化协作,设立名医工作室25个,每周均有名医来池坐诊,2024年长三角知名专家来池开展疑难复杂手术528台次。设立池州市医学科学研究院,引进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郑颂国团队,引入优青及以上知名专家5名,确定6个科研方向、5个产业转化方向,目前已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专科能力明显提升。出台医疗卫生重点专科建设方案等文件,持续加强特色专科、薄弱专科、平台专科建设,省级重点专科由2个增至9个、市级重点专科新增53个,其中首批6个省级重点专科和23个市级重点专科顺利通过验收,实现量质齐升。全市创成省级和基层名中医工作室3个、省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
  基础条件全面改善。2021年以来,市医院外科综合楼、传染病区楼、市二院住院综合楼、青阳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等10个项目建成投用,市妇女儿童医院建成开诊,全市增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000余台套,全市635个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64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建成中医馆。2024年,精心编制城市公立医院、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公立医院住院设施改善等13个项目,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5.28亿元,进一步改善公立医院设施设备条件。
  基层网底持续夯实。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依托重点乡镇卫生院,建强4个县域医疗次中心,不断改善就医条件,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占比80.95%,超过国家要求。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专项招聘面向村卫生服务的大学生村医,村医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40.02%。
  智慧医院扎实推进。全面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全部达到3级以上,其中5级1家、4级5家。6家医院智慧服务、8家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达到2级以上水平。电子健康码就医“一码通行”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推行,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线上服务全面落实,实现“指尖办理、掌上就医、云端服务”。
  疾控体系系统重塑
  近年来,我市着眼系统重塑、防治结合、社会协同的疾控体系,全面提升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实验室检测等疾控专业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组织保障,多措并举加快构建“大疾控”格局。
  疾控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级疾控局完成挂牌组建,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优化升级,通过与卫生监督机构的整合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关键仪器设备配备达标,实验室核心能力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在疾病预防、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构建。建成全市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和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信息采集处理、分析、预警等功能应用,打通慢病智能监测预警信息链路,704家医疗卫生机构“应用尽用”,拓展传染病监测网络纵向覆盖市、县、乡三级,横向联通卫健、教育、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实现监测广、发现早、反应快、预警准,11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应装尽装”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法定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有效证件完整率均达100%。
  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应急指挥视频系统建成投用。强化检测能力建设,公立医院、疾控机构全面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配备移动式核酸检测车4辆,全市日(24小时)单管检测能力从2020年的64管提升到13.79万管。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市、县级综合医院分别建成独立感染院区、相对独立感染病区,床位增加至730张,ICU床位扩容至248张,救治设备新增2233台套。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规范设置发热诊室,医疗救治能力大幅提升。组建卫生应急队伍5支79人、流调队伍97支568人、应急救治队8支98人,常态化联合开展应急演练,高效规范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民生实事做实做优
  近年来,我市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急救服务实现新提升,托育服务、健康口腔行动、“两癌”筛查、出生缺陷防治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便民惠民措施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急救体系更加完善。构建“市级急救中心,县级急救分中心,乡镇中心卫生院、民营医院急救站,公共场所、重点景区急救点”四级急救服务体系。1.95万平方米市急救中心建成投用,急救站从2021年的17个增至36个,网络内救护车从42辆增至65辆、负压救护车从7辆增至26辆,全面推进公共场所、景区AED设备配置,打造了“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医疗急救圈。市120指挥调度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实现“一键呼救、视频呼救”,新增具有呼叫定位、信息交互等功能的院前急救车载终端48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协同融合,卒中、胸痛、创伤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实现县域全覆盖并与急救中心融合救治,实现“医护人员动、设施设备动、患者不动”的院内急救工作新格局。
  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新增托位数5687个,满足群众入托需求;开展健康口腔行动,引进民营口腔医院1家,建成投用市公立口腔医院1家,儿童口腔综合干预项目惠及人数从0.3万人增至2.3万人、增幅667%;“两癌”免费筛查从2.1万人增至7.4万人、增幅252%;做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新增产前诊断机构1个、产前筛查机构4个,出生缺陷防治实现“市级能诊断、县级能筛查”。
  惠民服务更加暖心。深入推进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和便民惠民举措,9家医院创新开展造口换药等20余项“互联网+护理服务”,4家医院在13个病区开展“无陪护”试点,市医院建成医疗护理员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市共培训医疗护理员317人,为患者提供专业照护。周末和节假日门诊、24小时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门诊一站式服务、预住院服务等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党建引领作风更优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成立市卫生健康行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会办医行业党委,打造党建品牌8个,创成五星级党支部9个、四星级党支部49个,市卫生健康委获评“安徽省先进集体”“市直机关模范机关建设先进单位”,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党的建设持续加强。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等制度有效落实,实现民营医院党组织全覆盖。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攻坚克难,主动抓、主动管,清单推进,闭环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争先进位。
  行业作风向上向好。贯彻落实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和廉洁从业行动,持续推进“环境脏乱、设施破损、服务生冷、管理粗放、微腐败”五大专项整治,出台改进作风建设26项举措、10项负面清单。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建立医德医风信息化系统,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推行“一人一档”电子化管理,2024年以来学习教育培训121次、培训5579人次。强化外部监督,全市公开选聘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的50名卫生健康行风社会监督专员,采取公开监督、明察暗访等形式进行社会监督。
  为民为企服务用心用情。通过“局长走流程”、日常检查自查、行政许可办理等方式,对109个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全面优化,规范办理流程,简化审批材料及程序,减少办理环节26个,落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许可事项承诺时限1个工作日办结,个人事项、行政许可类事项100%全程网办。实施轻微首违免罚,制发池州市卫生健康监管领域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8类27项,对企业实行轻微免罚涉及案件22个、免罚金额6.5万元。“出生一件事”高效落实,实现“一张表单受理、一站式办理”,累计办结申请4070件。
  2025年,市卫生健康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及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化综合医改,着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健康池州建设,建立健全10项工作机制,实施10项行动,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章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