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6日
飞渡航天:聚力创新科研 筑梦未来蓝天
  □ 记者 鲍勇
  “关山飞渡,大道笃行”。飞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飞渡航天”)落户集中区7年来,深耕复合材料、信息化和民用工业智联网三大主营业务板块,通过开拓创新、引育人才等措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荣获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安徽省大数据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池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认证和称号。
  飞渡航天聚力科技创新,在复合材料板块,基于特殊环境应用需求,开展耐超高温、抗烧蚀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在信息化板块,针对特定信息获取与集成方向,开发“飞云”“飞数”“飞图”“飞视”产品体系;在民用工业智联网板块,针对矿山应用需求,形成“飞渡智慧矿山云”,融合物联网、5G、AI远程控制、无人驾驶等技术,打造现代化智慧、绿色、安全矿区。
  创新助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飞渡航天总经理胡伟介绍,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成功研制出氮化硼透波复合材料天线罩,可经受马赫数5以上飞行速度的热冲击,打破了传统材料的性能瓶颈,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在生产工艺革新方面,依托氮化硼透波复合材料天线罩的研发项目,开发出新型耐高温高性能透波复合材料及其低成本制造工艺。这一工艺革新,不仅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还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该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基于这些先进技术成果,飞渡航天成功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唯一的BN先驱体生产线,巩固了该公司在氮化硼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未来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科技创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公司的科技创新成果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吸纳5项总金额达1110万元的预研合同,还新增超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另外,新技术、新产线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胡伟告诉记者,该公司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为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人才添动力
  高端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均离不开优质的人才。飞渡航天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引育,制定研发人员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以晋升和待遇激发研发人员的主动性,确保研发团队稳定。
  目前,该公司拥有一支以总经理胡伟为首的40人研发团队,其中博士10人、硕士13人,成功建成省企业研发中心、池州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研发平台,还与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达成友好战略合作关系,该所12名专家来公司提供长期技术指导。
  “朱济民师傅是省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佼佼者,多次荣获市级、省级荣誉;胡蜜师傅是车床高级技工及创新领域的杰出代表,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核心人物。”胡伟介绍,为了给技能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该公司依托朱济民、胡蜜两位高工,设立了朱济民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胡蜜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他们的指导下,一批批年轻技能人才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近两年,飞渡航天已成功培育技能人才53人,其中高级工8人、技师3人,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合作赢未来
  高精尖的产品研发需要与科研高水平平台合作。近年来,飞渡航天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强军强国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推动“航天透波复合材料”专业协同发展,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事宜。
  “2022年,我们和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达成合作,共建‘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已被省发展改革委列为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筹建中。”胡伟说,在联合实验室,他们主要负责材料研发、生产制备等,致力于复合陶瓷透波材料在导弹天线罩和天线窗的应用技术研究,针对石英复合陶瓷、氮化物复合陶瓷以及后续新型复合陶瓷的材料特性,开展导引头/天线罩一体化设计技术的研究。
  飞渡航天还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山大学、池州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承担国家重大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据介绍,该公司与中国航天科技一院合作研发的某型号天线罩于2019年通过地面测试;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合作研究的某型号天线罩,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开展飞行试验及制导飞行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
  “商业航天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动态。虽然目前我们尚未深入开拓商业航天领域,但我们已经作好了迎接未来挑战和机遇的准备。”胡伟表示,飞渡航天将积极拥抱商业航天产业变革,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经验转化为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生产出可满足商业航天领域需求的高性能、高可靠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