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7日
让古老剧种焕发勃勃生机

图为桂国清(中)表演目连戏《劫金》。
□ 记者 王晶晶 文/图
“啊依啊呵”……隆冬时节,贵池区梅街镇长垅村不时传出优雅戏腔。循声寻去,在长垅戏剧团前广场上,团长桂国清和妻子严艺青正在排演目连戏《贺年》。午后的阳光温暖了二人的脸庞,也照亮了目连戏这一古老剧种的传承之路。
目连戏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戏曲稀有剧种,是目前有据可考的第一个戏曲剧目,已有千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和“中国戏曲活化石”。梅街是目连戏之乡,这古老又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在这里传唱了300余年。但由于历史原因,1964年后梅街目连戏一度停演,直到2004年才重现舞台。
作为梅街目连戏第五代传承人,今年58岁的桂国清唱了20年。因为家境贫寒,桂国清很早就辍学。当时,村里有位长辈是“戏痴”,在生产队干活时唱目连戏,上山放牛时也唱目连戏。年幼的桂国清无事便旁听,“从那时起,我就对目连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个高腔,高亢入云!”即便后来为了生计,先后做过木匠、篾匠、瓦匠的桂国清也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唱戏梦。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4年,九华山第三十七届阴骘大会临时组建了一个目连戏表演班组,桂国清就是其中一员,那是他第一次登上舞台。“目连戏的演出有‘两头红’说法,就是从太阳落山开始演,一直演到第二天日出,再从日出演到日落,延续很长时间。那次我参演了53场,整整三天三夜,有3000多名观众!”谈及首次登台,桂国清仍然记忆犹新。
虽然梅街目连戏开始复苏,但由于长时间的中断,长垅上一代出演目连戏的老艺人先后离世,梅街目连戏几乎面临断层,大部分剧本遗失,仅剩一些老艺人手头上的单本、残本,唱腔全无……面对如何保护和传承目连戏的难题,桂国清用20年时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梅街目连戏唱腔排调极为复杂,有130多个曲牌,78个唱调。为了学唱目连戏,桂国清四处寻访老艺人,当他得知青阳县杜村乡的郑端贵精通目连戏,便多次登门拜师。起初,郑端贵并不愿意收徒,但最终还是被桂国清的坚持打动。桂国清告诉记者,20年来,为了学习目连戏,他去了8个地方,拜访了20多个老艺人。先是口传心记,后来使用录音设备录下了670段唱腔,然后一句一句地回放和模仿,博采众长。
学会了唱腔之后,桂国清又着手收集和完善梅街目连戏剧本。梅街目连戏总共有108出,之前仅保留了53出的完整剧本,剩下的55出怎么办呢?桂国清只能根据部分老艺人的口述、残存的剧本和录制的唱腔等,一个字一个字反复推敲、校对。从2006年开始,他耗时15年,终于整理出梅街目连戏108出剧本的初稿,分为上中下三册,手写稿接近10万字。
“我的文化水平不高,老剧本都是繁体字,很多字都不认识,需要慢慢查资料,有时候一个晚上只能写两页,大约300个字。”桂国清一边摩挲着剧本上自己一笔一画书写的竖体字,一边感慨那段刻骨铭心的求学时光。
刚开始组建表演班组时,面对“设备要花钱,演出不挣钱,排练又赔钱”的窘境,桂国清背负了巨大压力。为了贴补戏班,他常常骑自行车往返50多公里路进城做木工。2005年,乘着乡村文化振兴的东风,桂国清组建了长垅戏剧团,搭起了戏台。除了长垅村,他还从周边村招募了数十位会唱目连戏的村民。在桂国清的指导下,他们纷纷穿上戏装登台表演,逐渐成为乡亲们喜爱的目连戏演员。
目连戏也分“生旦净末丑”,大大小小的角色有300多个,而这些仅靠十几个演员去完成。为了节约换装时间,桂国清严艺青夫妻二人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戏服是一件件套在身上,和川剧变脸一样,演完一出脱一件,不影响下一出戏进度。“有一次接连演了53出戏,我一个人表演了15个角色,不停地更换妆面,反复卸妆、化妆,把脸皮都擦破了,又要唱又要跳又要打锣,表演完后整个人精疲力尽,接连休息了好几天。”戏剧团成立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桂国清却甘之如饴。
据了解,梅街目连戏于2012年被列入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桂国清看来,目连戏缺的不是观众,而是守正创新的精神和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艺术,他在2015年成立了贵池区梅街长垅戏剧团,并在2019年创建了梅街镇目连戏传习所。采访中,桂国清拿出一份演出排期表告诉记者,“戏剧团演出已排到了春节。”
近年来,桂国清严艺青夫妻二人通过贵池区“名师带徒”项目,分两批培养了16名徒弟。“一旦学会了,那种韵味让你唱过之后还想回味,很绵长,所以我渐渐喜欢上了目连戏!”27岁的王梦蝶学习小旦一年多后,深有感触地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古老的目连戏剧种正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桂国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戏本创作上,注重以传统表演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了一批新剧本,如道德模范题材《池州女儿罗腊英》、反腐倡廉题材《听奶奶的》、疫情防控题材《把关》、乡村文明题材《和乡亲邻靠大家》等。随着蛇年春节的临近,他们新创作的《贺年》正在加紧排练中,“这也是一出老调新唱的戏,希望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目连戏的本味!”桂国清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