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握之风久不传,穷途何意得君怜。
偏裨骥尾三千士,风雨龙门四十年。
报国恨无前箸效,临终犹忆泪珠悬。
山阳痛后侯芭老,翘首中兴望后贤。
(晚清·周馥)
东至周氏家族可谓名门望族,自清末周馥至今,精英荟萃、人才辈出,有封疆大吏、实业家等政商界领军人物,以及众多的专家教授,家族的人才足可以自办一所大学。
周氏家族得以“绵绵瓜瓞”的传承,究其原因,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6年11月15日,中纪委网站头条刊登东至周氏家族《六世书香百年家风》,周氏家风成为池州市首个好家风。自此“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的周氏家风精髓被世人熟知。
周馥(1837-1921),谱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安徽至德(今东至)人,历任直隶按察使、北洋通商大臣、陆军部尚书、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晚清至民国初年政治、军事人物,后期洋务运动实际操盘手,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逊清赐谥号“悫慎”。
周馥个人的成功与其受到良好教育密不可分,周馥一出生便被全家寄予厚望。周家的教育理念是“以诗书培其脉,以勤俭植其基”,用“礼义仁智信”儒学为基本,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健全的品质和宽广的格局。
“ 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这首周馥所写的《忆少年事》诗,描写的是周馥13-18岁期间在泥溪镇袁家山学馆求学时,每每离开家,母亲送别周馥的场景。从周村到袁家山学馆三十余公里,周馥只能步行往返,总是脚磨破也不吭声,咬牙坚持。一年中,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才可以回家,每次待上半个月时间。等再返回学馆,周馥的母亲,总是送到村外的汪家山,直到周馥转过山,看不到了身影,母亲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中。
周馥后来虽然官居高位,但不忘祖父教导,清正节俭。周馥代理直隶布政使的时候,库吏送来五百两银子,说是惯例银,却被他严词拒绝了。周馥署理两江总督的时候,按当时制度,每天中午应有一桌鱼翅席,周馥到任后就把这桌席给免除了。周馥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原配夫人吴太夫人七十生辰,下属送寿屏的,只记录下屏上文字,东西都退了,僚友寿礼一概都不收。
周馥的成才之路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地方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熏陶、学校的系统培养以及地方文化的积极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周馥的品格和成就,使其能够成为一代名臣。
周馥一生育有六子三女。以周馥及其四子周学熙为代表的周氏家族,看重民族大义,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中,主导创立的九广铁路、滦州煤矿、京师自来水公司、启新水泥厂、华新纱厂、耀华玻璃等民族实业,奠定了近代北方民族工业的基础;推动了山东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系列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的设立。
辛亥革命后,受内外压力,周学熙创办的滦州煤矿和英商霸占的开平煤矿被迫不公平合并,滦州煤矿以十倍面积只获得四成利益,而且管理权也是尽入英人之手,其结果与周学熙的开办初衷简直是南辕北辙。为此周学熙拒绝出任新公司的督办,还在家中写了一副对联:“孤忠惟有天知我,万事当思后视今”,以表心迹。
周家第三代周叔迦发起和捐助中国佛教协会的创建;周叔弢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捐赠的古籍善本支撑了国家图书馆馆藏宋元善本的主体,他倡导的《永乐大典》等古籍保护及修复工作,一直延续写进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中。此外,还有著名数学家、中国集邮大王周达;著名文物收藏家周季木;著名民族实业家周志俊等。周家第四代良字辈、第五代启字辈依然人才辈出,学者居多。如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周一良,著名数学家周炜良,著名翻译家周煦良、周珏良,著名红学家周绍良,著名生物学家周以良,著名建筑家、曾任北京亚运会工程总建筑师的周治良,空间及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周启鸣等。
2016年9月份建成的东至县周氏家风馆,系统呈现了周馥及下延五代人在政界、商界、学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该馆先后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安徽省研学旅行基地以及市县级党风廉政、家风家教、社科普及基地等。与周氏家风相关的文化载体,如东至县周氏家风馆、尧渡镇梅城村的周馥故里、泥溪镇的袁家山学馆和县敬慈小学、中医院等地,累计接待来访者二十余万人次。
“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东至周氏家族的“六世书香、百年家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体现,是值得千家万户共享的文化资源,他们的教育成果和家风传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值得去大力弘扬与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