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2日
南山刘氏:以家国情怀书写人生华章
  □ 谢文胜
  “ 刘天下、李半边”“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些俗语说的是刘姓族人数量多、分布广。池州的刘姓也是大姓,有名的主要有三支,其中一支是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南山刘,在清末出了两位政界杰出人物刘瑞芬、刘含芳。今天我们讲述的就是南山刘的家风故事。
  刘瑞芬(1827年—1892年)、刘含芳(1840年—1898年)出自南山刘耕读世家。刘瑞芬是刘含芳的堂兄,也是其老师。
  1853年起,太平天国运动席卷皖南,池州成了战场,雪上加霜的是又瘟疫盛行。刘瑞芬的父母、妻子先后病故,他一副箩筐挑着儿女,投奔了曾国藩的湘军大营。后来,因献“时策论”,他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并被推荐给淮军李鸿章。刘瑞芬颇具才干,很快受到李鸿章的重用。其时,堂弟刘含芳亦来投靠。兄弟俩随淮军东征西讨,屡立战功。
  刘瑞芬先后任候补知县、同知、知府、盐运使衔道台、按察使衔道台、布政使衔督办上海淞沪厘捐、苏松太道台、两淮盐运使、江西巡抚、四国钦差大臣、广东巡抚,在文教、赈灾、司法、吏治、防务等方面均有建树。
  1876年,刘瑞芬署理两淮监运使,驻地扬州。时逢淮北饥荒,大量难民南下逃荒。江苏巡抚吴元炳禁止难民越过长江,于是大量难民聚集扬州。刘瑞芬果断下令在城外筑墟,构棚编号,按难民所在籍贯分住,计口授食。期间“生有糜粥之资,死有棺木葬埋之费”。刘瑞芬还经常去看望难民,“宣讲圣谕广训,以牖其良,以训其悍”。在难民处派驻军队,昼夜巡察,保证秩序井然,防止奸人掠卖难民子女。送冬至春时节,终将六万多灾民按名资遣回籍,有效防止了因大量难民聚集造成社会动荡。
  此前,俄国人觊觎我国漠河金矿,曾向清政府提出租用漠河开采金矿,遭到拒绝。刘瑞芬出使俄、英两国初期,俄国向他提出动议。刘瑞芬立即致电总署及北洋大臣,建议中国尽快独立开采,杜绝俄国觊觎之心。此动议得到清政府采纳。清政府随即予以实施,避免了漠河金矿被俄国侵夺,也维护了国家边防安全。
  刘含芳以其兄刘瑞芬为榜样,也时刻践行“存善根、不虚名”。1862年,刘含芳随同刘瑞芬加入李鸿章幕府,主要是负责后勤,为淮军转运军械与粮饷。由于他勤奋好学、恪尽职守,很快就从从九品衔累次保举为知县,后升为知府。1868年,刘含芳升为道员,并加三品衔。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也成了一位“军火专家”。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随即兼任北洋大臣。刘含芳亦随之来到天津,仍负责北洋驻军的军械供应。
  1885年10月,清廷设立海军衙门,着力发展海军。海军衙门实权为李鸿章掌握,刘含芳成其得力助手。李鸿章先后委任刘含芳为鱼雷营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局会办等职务。当时,“鱼雷为海上战守利器,理法精微”,技术要求较高。刘含芳随英、德教习探讨多年,渐悉其中奥窍,乃“创设鱼雷学堂、艇坞,布置井井有条,俾弁兵操演,日臻精进”。终于“练成鱼雷艇十余号,可备辅翼铁舰之用,为各省所未有”。刘含芳一生追随李鸿章,为淮军的发展和北洋海防的营建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1895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刘含芳时任山东登莱青道,在战争中参与了淮军的后勤事宜。当日军占领威海卫南北岸炮台,围攻北洋舰队时,尚在烟台的刘含芳致电李鸿章“事在危急,烟吉凶亦未定,芳夫妇当与地共存亡”。日军攻占威海卫,进而占据宁海州城,兵峰直指烟台,炮声可闻。在山东巡抚李秉衡退往莱州后,外国领事要求刘含芳退避,刘含芳曰:“巡抚大臣可去,某守土吏,去何之?今死此矣!”又有外籍总税务司告诫刘含芳,如日军进犯烟台,不可与之开战。刘含芳严词拒绝:“中国臣子之义与外国不同,能尽其力则尽力,否则继之以死,方为报国。芳去此一步,非死所,当与烟地为存亡。”置毒酒于案前,与夫人郝氏着公服坐于大堂之上,“意气坚定,民恃以无恐”,彰显了不惜以身献国的英勇气概。
  “人生世间,凡物受用有尽,唯善根受用无尽”“立身务必奋志努力以求上进,不可徒袭虚名”,这是《南山刘氏宗谱》在《家规十三条》中给子孙留下的良言规诫。而刘氏族人也是以此为规范,奉“存善根、不虚名,奋志努力以求上进”为核心,形成了良好的刘氏家风。
  刘瑞芬的第五子刘世珩(1874年—1926年),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光绪二十年(1894),刘世珩在江南乡试中举人,历任江宁商会总理、湖北及天津造币厂监督、历办江南商务官报、学务等职,后任直隶财政监理官。他虽人在他乡,却是心系故乡。他竭力收集贵池前人古籍,为保存弘扬家乡的历史文化作出贡献;积极为贵池创建第一所现代学堂募集资金、购买仪器图书;参与开发贵池的矿业资源,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
  刘含芳的长女刘温卿(1866年—1946年),嫁给了东至人周学熙。周学熙是清末重臣周馥的第四子,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夫妇二人在家乡池州办了许多善事:在至德县(今东至县)捐资兴建农林公会,倡导乡民开发荒山,植树种茶;在原池州府的六县建立缫丝厂;在至德县兴办商业讲习所;在至德梅城兴建宏毅学舍,发展家乡教育;在尧渡街等地创办医疗诊所,竭力改变家乡百姓就医难的状况。
  时代在变,万事万物在变,刘氏家风也在继承美好传统的同时,焕发时代的光彩。受良好家风的熏染,今天,刘氏子弟心怀家国志,在不同地方、不同岗位建功立业,书写着多彩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