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13日
“闲不住”的“领头雁”
□ 记者 陈淑芬
东至县尧渡镇西村村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8%。2019年以前,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一度为零,全村千余人口中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空壳村”。
而如今,西村村村容村貌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不断增加,实现了人气财气“双丰收”。“做梦都没想到村里能发展得这么快!”村民们的称赞,道出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戴有晴。
1993年出生的戴有晴是一名退伍军人,2019年初,已在外找好工作的他,接到了一通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电话。“村里发展滞后,镇党委觉得我年轻有想法,符合条件,希望我回乡担任村支书。”挂断电话,戴有晴十分纠结,“当村支书?我毫无经验,村里人能支持吗?我原本的工作又该如何处理?”
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戴有晴下定决心,放弃了在外的发展机会,背起行囊回到家乡。“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挺身而出,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当年9月,年仅26岁的戴有晴被尧渡镇党委正式任命为西村村党支部书记。
初回乡村工作,戴有晴一时难以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和繁华的城市没法比,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他迅速调整心态,经过走访调查,结合西村村实际,谋划“基础设施、产业两步走”发展蓝图。
然而,戴有晴很快便遭遇了第一个难题——亟待验收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建设啥美丽乡村啊?还要拆我们的房子,我不同意!”“村里没有年轻人,都是白搭,我们这些老人能干啥?”村民们的质疑声铺天盖地,令戴有晴焦头烂额。他经过冷静思索,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村里要发展,必须取得村民的信任,把民心凝聚起来。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我们就建强配强,集体经济薄弱我们就发展产业。”
怀揣着改变村容村貌、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戴有晴一方面积极走访邻里乡亲,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倾听村民的意见建议,争取最大支持;另一方面,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摸底核查村内闲置土地等资源,并前往六安、黄山等地学习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引进合适产业项目。“一次拒绝,我就多去几次,次数多了,村民们自然就愿意和我交流了。”戴有晴说。
2020年初,在戴有晴的带领下,17户村民整合闲置土地,联合试养溪石斑鱼,迈出了“产业富民强村”的第一步。“当时我们都在外地工作,戴书记号召年轻人回来发展,刚开始大家也害怕失败,但看到书记为我们跑前跑后,解决用地、资金等难题,就觉得信心更足了。”安徽省泽幂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桂少杏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溪石斑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先后争取专项资金80万元和村民自筹资金350万元建设一期、二期共49个鱼池,养殖面积达80亩,产品深受沪苏浙等地客商欢迎,每年收益近400万元,带动就业70余户,为村集体增收5.6万元。
随着溪石斑鱼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们对戴有晴这个年轻村支书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他刚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们有点质疑,因为才20多岁,年龄太小了,现在我们完全改变了看法。环境整治、河道清淤、产业规划……他都做得很好,一有时间还会通过板凳会、协调会、恳谈会等多种方式,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让大家提意见,发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村民组长戴启平说,2021年9月,西村村两委换届选举,戴有晴高票连任。“现在回乡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相信村庄会越来越好。”
扎根基层工作5年多,不变的是身份,改变的是民心。“这些年,我成长了很多。看到村民们主动跟我打招呼,冲我微笑,给我认可,再苦再累也值得。”戴有晴说,“我一直坚信农村大有可为。”除溪石斑鱼外,近年来,西村村还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利用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种植金丝皇菊、大黄菊、球菊、贡菊、陶菊五大品种共60亩,总产量达1.5万斤以上。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50万元。
与戴有晴共事多年的西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何阳开认为戴有晴是个“闲不住的人”,对他十分欣赏:“虽然他年纪不大,遇事却不慌不忙,永远都是积极向上寻找解决办法,我们受他影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越来越足。”
蛇年春节期间,“闲不住”的戴有晴又启动了“敲门行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森林防火、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知识,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新的一年,我希望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基层、创业就业,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日子越过越美!”戴有晴充满信心地说。
东至县尧渡镇西村村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8%。2019年以前,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一度为零,全村千余人口中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是一个典型的软弱涣散村、“空壳村”。
而如今,西村村村容村貌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不断增加,实现了人气财气“双丰收”。“做梦都没想到村里能发展得这么快!”村民们的称赞,道出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返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戴有晴。
1993年出生的戴有晴是一名退伍军人,2019年初,已在外找好工作的他,接到了一通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电话。“村里发展滞后,镇党委觉得我年轻有想法,符合条件,希望我回乡担任村支书。”挂断电话,戴有晴十分纠结,“当村支书?我毫无经验,村里人能支持吗?我原本的工作又该如何处理?”
经过一夜的辗转反侧,戴有晴下定决心,放弃了在外的发展机会,背起行囊回到家乡。“我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挺身而出,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当年9月,年仅26岁的戴有晴被尧渡镇党委正式任命为西村村党支部书记。
初回乡村工作,戴有晴一时难以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和繁华的城市没法比,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他迅速调整心态,经过走访调查,结合西村村实际,谋划“基础设施、产业两步走”发展蓝图。
然而,戴有晴很快便遭遇了第一个难题——亟待验收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建设啥美丽乡村啊?还要拆我们的房子,我不同意!”“村里没有年轻人,都是白搭,我们这些老人能干啥?”村民们的质疑声铺天盖地,令戴有晴焦头烂额。他经过冷静思索,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村里要发展,必须取得村民的信任,把民心凝聚起来。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我们就建强配强,集体经济薄弱我们就发展产业。”
怀揣着改变村容村貌、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戴有晴一方面积极走访邻里乡亲,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倾听村民的意见建议,争取最大支持;另一方面,带头深入田间地头,摸底核查村内闲置土地等资源,并前往六安、黄山等地学习乡村建设先进经验,引进合适产业项目。“一次拒绝,我就多去几次,次数多了,村民们自然就愿意和我交流了。”戴有晴说。
2020年初,在戴有晴的带领下,17户村民整合闲置土地,联合试养溪石斑鱼,迈出了“产业富民强村”的第一步。“当时我们都在外地工作,戴书记号召年轻人回来发展,刚开始大家也害怕失败,但看到书记为我们跑前跑后,解决用地、资金等难题,就觉得信心更足了。”安徽省泽幂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桂少杏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的溪石斑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先后争取专项资金80万元和村民自筹资金350万元建设一期、二期共49个鱼池,养殖面积达80亩,产品深受沪苏浙等地客商欢迎,每年收益近400万元,带动就业70余户,为村集体增收5.6万元。
随着溪石斑鱼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们对戴有晴这个年轻村支书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他刚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们有点质疑,因为才20多岁,年龄太小了,现在我们完全改变了看法。环境整治、河道清淤、产业规划……他都做得很好,一有时间还会通过板凳会、协调会、恳谈会等多种方式,到村民家里拉家常,让大家提意见,发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村民组长戴启平说,2021年9月,西村村两委换届选举,戴有晴高票连任。“现在回乡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相信村庄会越来越好。”
扎根基层工作5年多,不变的是身份,改变的是民心。“这些年,我成长了很多。看到村民们主动跟我打招呼,冲我微笑,给我认可,再苦再累也值得。”戴有晴说,“我一直坚信农村大有可为。”除溪石斑鱼外,近年来,西村村还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利用产业扶贫资金20万元,种植金丝皇菊、大黄菊、球菊、贡菊、陶菊五大品种共60亩,总产量达1.5万斤以上。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50万元。
与戴有晴共事多年的西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何阳开认为戴有晴是个“闲不住的人”,对他十分欣赏:“虽然他年纪不大,遇事却不慌不忙,永远都是积极向上寻找解决办法,我们受他影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越来越足。”
蛇年春节期间,“闲不住”的戴有晴又启动了“敲门行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森林防火、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知识,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新的一年,我希望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基层、创业就业,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日子越过越美!”戴有晴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