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2日
高跷马是池州傩戏踹竹马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源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主要流行于贵池区墩上街道山湖村和茅坦村、梅龙街道祠堂村一带,是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表演活动,一般于每年正月举办,表演者扮成民间传说人物戴面具站在高跷上面踹“竹马”,有骑马逐疫、祈子求福之意。
“踩高跷”的少年

进行练习高跷马前的准备工作。

 练习傩戏。

首届“奔池”城市嘉年华活动现场表演高跷马。

在墩上街道茅坦杜氏宗祠表演《花关索》。

孩子们在训练高跷马《花关索大战鲍三娘》“交战”。
  池州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徐婷/文 张延鹤 通讯员张卫东/图

  在一阵阵锣鼓声中,池州傩戏《花关索大战鲍三娘》正式上演。
  舞台上,只见花关索骑红马、鲍礼骑黑马、鲍义骑黄马、鲍三娘骑白马,四人挥舞着令旗、踩着高跷、迈着步伐出场,威风凛凛。
  随着锣鼓声转变,四人挥动令旗,正式发兵,开始对阵。在“蹭角”“对踩”“刀枪”“斗马”“悠马”等系列“打斗”中,古代战将风采再现眼前。
  一场“战斗”结束,“将军”们取下面具,露出的是一张张稚嫩的脸。日前,记者走进墩上街道,了解这群踩高跷少年背后的故事。
  “高跷马让我更快乐、更自信”
  今年11岁的杜宇桓,父母都在浙江务工,跟着爷爷奶奶在墩上街道茅坦村生活。
  “孩子比较内向,我们又不在身边,就想着让他多参加一些活动,认识一些朋友。”杜宇桓的妈妈包慧琴回忆道,过年的时候,傩戏表演到哪儿,大家就跟到哪儿,热闹极了。看着孩子有点兴趣,她就把杜宇桓送到村里的傩戏培训班,让他去“玩玩”。
  谁曾想,2023年的一天,杜宇桓正在学习傩戏的时候,看到有孩子在练习踩高跷马,立即就被吸引了。他忙抱着比自己还高的高跷,吵着要试试。
  “那你先试试小高跷吧。”负责教学的墩上街道茅坦村傩戏协会会长杜胜进给他取来了1.3米的小高跷,让他扶着墙慢慢行走。
  “太高啦,我有点晕。”“往前看,不要看脚下面。”……就这样,在摸索中,杜宇桓慢慢保持住了平衡。
  得知孩子开始踩高跷马,家里人放心不下都劝他放弃,可杜宇桓坚决不干,选择了坚持。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如今杜宇桓已成为高跷马表演中的佼佼者。“高跷马让我更快乐、更自信!现在,我还是班上的班长呢。”杜宇桓笑道。
  可是,让家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今年1月10日,茅坦村高跷马队伍受邀到合肥参与录制安徽省2025农民春晚,杜宇桓作为主力参与其中。候场的时候,因为其他队友摔倒,导致他受伤,最终只能作为群演上场。
  “以后再也不踩高跷马了!”杜宇桓十分委屈,狠心“放话”。
  “看着他演出时的精气神,我知道他是真心喜欢踩高跷马。”包慧琴告诉记者,春节放假期间,只要孩子有表演,她都陪在旁边,这也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高跷马,也愿意支持孩子的爱好。
  1月24日,外国友人到贵池区傩仙镇景区观看高跷马表演,现场还有外国游客观看,是一次展示推介高跷马的好机会,包慧琴故意把消息透露给杜宇桓。
  果不其然,杜宇桓准时前去。“我是看错了吗?这是杜宇桓吗?”“不是说不来了吗?”……面对伙伴们的打趣,杜宇桓幽默道:“我是来和外国人交流的,怕你们英语不好影响我们形象。”
  在一片笑声中,杜宇桓和大家一起爬上高凳,开始绑高跷。
  “只要高跷马需要我,我就会参与”
  今年寒假,从广东肇庆学院回家的唐佳乐又干起了老“差事”——踩高跷马。
  今年20岁的唐佳乐是墩上街道山湖村人,他对高跷马的热爱,源于他的爷爷。“我爷爷会踩高跷马,一上马可神气了!”说起爷爷,唐佳乐很自豪。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唐佳乐很小就对傩戏产生了极大兴趣。然而当时由于年龄小等方面的原因,他只能“踩地马”。于是,从唐佳乐八岁时起,在村里的傩事活动中,都能看到他“踩地马”的身影。
  时光如水,匆匆流逝。2023年寒假,18岁的唐佳乐第一次开始练习踩高跷马,由池州傩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茂华老师教导。“第一次上高跷很紧张,很难保持平衡。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刻苦训练了一个月才掌握。”唐佳乐告诉记者,和十岁左右的孩子们学习踩高跷马比,他最难的地方就是比他们体重重、重心高,需要更好的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好在我是体育专业的,平时锻炼比较多,身体素质相对较好,学起来才快一些。”
  自古以来,山湖村就有在正月表演傩戏的传统。2024年正月十五,山湖村有高跷马表演活动。得知人手不足后,唐佳乐二话不说就向学校请假,退了返校火车票。“那是我第一次在正式活动中踩高跷,一场下来需要两个小时,所以特别紧张。”唐佳乐告诉记者,毕竟才学习一个月就要上场,他多少有些心虚。“但当锣鼓声响起的一刹那,我感觉自己很有力量,整个人也放松了一些,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表演。”
  冬日里,一场活动下来,只穿了一件衣服的唐佳乐早已大汗淋漓。“很累但是很开心,傩戏有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以后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高跷马需要我,我就会回来参与。”唐佳乐笑道,最让他高兴的是,今年正月初九在池州傩仙镇首届傩王争霸赛中,他参与的高跷马比赛获得了第一名。
  打破“高跷马”不传女性的陈规
  女生学习“高跷马”并不多见,但今年13岁的鲍依涵是首个“吃螃蟹的人”。她与高跷马结缘,要从一场“傩戏进校园”说起。
  2022年的夏天,墩上中心学校茅坦小学举办了一场非遗进校园——高跷马表演。
  “看完后特别兴奋,也很喜欢,就报名参加了傩戏课后活动。”鲍依涵告诉记者,然而,一周一次的校内学习并不能让她尽兴,在和父母商量后她打算到茅坦村傩戏培训班学习。
  “‘踩高跷马’是傩舞的一种,以前的所有傩戏活动都不会让女生进行表演,这名女孩的热情让我们既欣喜又为难。”杜胜进坦言,他和老一辈傩戏艺人杜泽怀等人在一起商量后,决定让鲍依涵先试试看。
  鲍依涵家住香山村,距离茅坦村有十多里的路程。暑假期间,她每天搭乘公交前往。“有时候我早上还没起床,这孩子就到家门口了。”杜胜进说。
  “这个高跷两三斤重,绑在腿上很紧,踩久了很辛苦。”松开高跷的鲍依涵指着腿上的勒痕告诉记者,虽然这些痕迹不好看,但是没有的话就说明自己不够努力。“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弱,高跷虽然很重,踩熟了,就变轻了,到后面难度就变小了。”
  凭借着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鲍依涵在踩高跷上有了不错的表现。最终,杜胜进同意她对外表演,打破了“高跷马”不传女性的陈规。
  而鲍依涵也十分争气,无论是在傩仙镇景区,还是安徽省2025农民春晚录制现场,她的高跷马表演都十分出色。“以前只是觉得好玩,现在更多的是想要去传承池州傩戏文化。”鲍依涵说。
  让大家感到骄傲的是,今年池州傩仙镇首届傩王争霸赛宣传册封面,采用的就是鲍依涵的表演照片。“鲍依涵的出现给我们拓展了一个思路,是否可以让女孩参与,让高跷马得以更好地传承。”杜胜进告诉记者,如今,像鲍依涵一样,有曾甜、吴若欣等越来越多的女孩学习高跷马。
  薪火相传让古老非遗青春焕发
  “占博文,手上动作幅度要更大一些……”2月15日,茅坦村傩戏培训班内,杜胜进在指导孩子们练习高跷马。
  其实,孩子们在高跷马学习与表演中很少摔倒。“打基础-学动作-有舞美”,在教学中杜胜进有一套循序渐进的办法。“孩子们从0.8米、1.3米开始熟悉站立与行走,等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高跷上如履平地后,再换上1.8米的高跷开始学习各种动作,最后再要求舞美,要求艺术感。”杜胜进告诉记者,教学中有四位老师在不同方位进行安全保护,高跷马落地“哒哒哒”的声音,如有拖弋的声音出现,他们一听就知道哪位学员出现了异常情况,有可能要摔倒,会提前去保护。“然而,近年来随着高跷马从村里走上大众舞台,要适应木地板、地毯、地砖、复合材料等各种复杂地面,这也增加了大家的表演难度。”杜胜进说。
  每次高跷马练习现场都会引来大量围观者,有时还会吸引来一些新成员。“培训班是免费的,只要喜欢傩戏,我们都欢迎。从2022年到现在,有100多人报名学习傩戏,能踩上高跷马的只有30多人,达到表演水平的仅有10余人。”杜胜进向记者介绍了当前的高跷马的教学情况,“然而随着孩子学业任务的增加、家长对于学习成绩和安全方面的担心、村里人员外出等因素,每年都有人淡出高跷马队伍。因此,近年来我们积极参加一些表演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高跷马焕发新的活力。”
  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年迈,这一民间瑰宝曾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基因解码赋能工程,激发青年传承池州傩戏的热情,培养更多青年人才,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先后投入池州傩戏保护资金400余万元,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傩戏保护传承现状,搜集整理数十套流传在民间的傩戏手抄本,运用文字、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建立较为完整的池州傩戏资料数据库。
  开展池州市非遗“名师带徒”工程,支持池州傩戏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截至目前已累计考核验收7个批次池州傩戏“名师”23人次、徒弟62人,已启动第八批非遗“名师带徒”工程,今年新增6位名师、17位徒弟。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贵池区梅街镇、墩上街道将池州傩戏纳入当地课后服务课程,吸引众多中小学生参与。
  贵池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高跷马表演团队进驻傩仙镇景区定期表演,让“土班子”登上新舞台。
  贵池区与池州学院长期开展文创共建,推出傩系列文化衫、茶具、文具等文创产品30余种。
  …… ……
  在多方努力下,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老一辈手中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为池州傩戏注入青春活力。后续,我市将进一步做好傩文化保护发展工作,努力让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助力文旅事业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