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6日
没入湖底的千年古城(一)
       编者按
  在历史的长河中,石埭历经岁月洗礼,现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石台破茧成蝶。从石埭到石台,这不仅仅是名字的更迭,更是一部区域发展的生动史诗。往昔的石埭,带着古朴的韵味,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轨迹;如今的石台,在新时代浪潮下蓬勃发展,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在旅游、文化等领域绽放新光。本版即日起开设“从石埭到石台”栏目,深入探寻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 通讯员 汪皖平
  2015年10月1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手,对没入湖底的原石埭县县治所在地——广阳,进行水下考古。消息一传出,立即受到石台县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兴修陈村水库(即太平湖)而举家搬迁的大批广阳移民。毕竟,那里是原石埭县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无论历史如何久远,无论行政区划怎样变迁,从内心情感来说,他们都有一缕对曾经故乡的深深眷恋。
  自1970年7月29日太平湖水库蓄水以后,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南古城,犹如大山深处一位阅尽沧桑的老者,突然间悄无声息地“隐居”在静寂的湖底,倏忽间过去了54个春秋。
  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城?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时间已在石台人的“底片”中模糊了原有的影像。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台的前世今生、追溯石埭的历史渊源,本人对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又采访了部分当事人、亲历者,从历史沿革、区划变迁、地理形胜、城郭貌相、风景名胜、名人贤达等方面理出脉络,力求让这座淹没于太平湖底的神秘城池“浮”出水面。
  石埭脉络
  2012年,在石台县城东新区的秋浦河上,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桥横跨东西,将新老城区连成一片,这就是广阳大桥。那么,作为一座在石台有着地标意义的大桥,为何沿用一个上世纪80年代在行政区划上属于黄山区的地名来命名?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用义?
  其实,说起石台的历史,无论行政区划怎样变更,都绕不过“广阳”这个地名。我们都知道,石台县原名石埭县,至于石埭何时建县、县治在哪里?可能许多人不甚清楚。要厘清石埭县的来龙去脉,必须从广阳说起。
  据《石埭县志》载:“武帝元封二年(壬申)始析泾县西境地,置县于陵阳山麓,曰陵阳县……成帝咸康四年 (戊戌),避杜后讳‘陵’,改陵阳为广阳。”这就点明了“广阳”之名的由来。
  广阳在汉武帝元封二年作为陵阳县县治所在地,即名陵阳。当时陵阳县含陵阳、石城县地,窦子明是陵阳县的第二任县令。到东汉末年汉献帝时,广阳都一直沿称陵阳之名。
  广阳曾两次改名为南阳。第一次是隋朝炀帝杨广称帝时,为避杨广讳改为南阳。第二次是唐武德三年,左难当在陵阳山前垒土为城,改名猷州,武德八年废猷州,广阳恢复原名。
  那什么时候出现“石埭”二字?清康熙年间的《石埭县志》记载,三国鼎立时期,陵阳一带属东吴,公元238—251年,因流经境内的秋浦河中有三块巨石(即今怪潭景区的三埭石),称为“埭”,陵阳县因之改名为“石埭场”。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更名为石埭县,广阳地名仍旧保留。
  根据相关资料梳理,广阳作为石埭县治真正沿袭下来的时间,应该是从唐永泰二年重新划地扩建开始的。那时的石埭县行政范围含从秋浦、青阳、泾县三县重新划出的地盘。广阳作为石埭县治,除了南宋宋理宗时期曾迁今仁里镇(七里)六年后又迁回广阳外,一直到1959年3月22日撤销石埭县为止,其间2068年一直没有改变,直到1965年7月19日复建石台县时,广阳作为县治的地位才揖让给今天的仁里镇。
  古城貌像
  茫茫太平湖,浩渺无际,目之所及,除了一片汪洋之外,曾经辉煌的石埭县城已经看不到半点痕迹,只有突兀在湖面上那座形如笔架的大山,默默记忆着古城久远的容貌。
  石埭县城呈椭圆形,东西长达10公里以上。北以陵阳山(笔架山)为靠榻,南濒舒溪河为城堑,西至柳家梁,向东连接着洪田畈区,跨过舒溪河向南,秧溪、和平、乌石、夏村连成一片,城池就坐落在广阳大畈384公顷的沃土上,历来就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被称为皖南山区中心地带的粮油库。民谣有这样的说法:“前金山(今太平湖镇古芒村),后银山(陵阳山),中间夹块玉石滩(舒溪河两岸畈区)。”
  县城城墙明代前是用土筑成的,到了明嘉靖四十五年改为砖墙。原来的土城墙分为10个大门,后改为5座城门:来宁门、仪凤门、清舒门、金城门、望华门。每座城门都有城楼,东西门各设一座水关。经乾隆二十九年丈量,城墙高一丈六尺,厚三尺,周长3里多。
  明中后期以后,石埭县城规模逐步扩大,房屋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商贾繁盛,人口骤增,总人口逾万,有“东南小邹鲁”之誉。城内的西门大街宽5米、长465米,用310块长1.5米的青石板铺就,分为中街、西门和东门三段,文庙、演武场、县衙、牢狱、文昌庙都在这条街上,是县城最热闹也是最繁华的街道。新中国成立以后,供销社、土产公司、储蓄所、旅社都沿街开门。当时在石埭、太平一带享有盛名的崇实中学,就位于西门的城隍庙内。
  县城以南有一片葱茏的树林,有如城池的屏障。《池州府志》对石埭的宏观面貌有着这样的描绘:“山屏耸秀,水带回澜,林木辉映,舟车络绎,扼险守要,固当一方之保”。《石埭县志》也描述:“洪武五年,民心安定,各行复业,沿舒溪河街市货客贸易兴旺。”后又有描绘:在回驴岭上夜间北望,南门沿河街市店家灯火与河中游船灯火交相辉映,人称“小秦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