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4日
文化甘霖润乡土
□ 安徽日报记者 刘洋 通讯员 陈磊
2月19日,记者在铜陵市郊区安铜办文化站看到,舞台上,演员们或婉转悠扬地唱着黄梅调,或生动传神地演绎着各自角色,举手投足间透着自信、热爱。
“ 这儿的老百姓热爱文化,尤其热衷于本土黄梅戏。”郊区安铜办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先礼介绍,当前他们正在排练新剧目,“一部以本地故事为蓝本的孝廉文化黄梅戏。”
在安铜办文化站内走访,记者发现,这里的门头、墙壁以及图书室内,处处都有“孝”“廉”文化的宣传标语。
“孝廉文化是我们安铜办的特色文化品牌,陈主任将特色文化、本地故事和黄梅戏结合起来创作剧本,演起来不但好听好看,还能展示我们自身特色。”安铜办“黄梅飘香”文艺志愿小分队副队长康冬梅告诉记者,志愿小分队正在加紧排练,“未来不但要演给家乡群众看,还要积极走出去。”
深耕本地文化,以黄梅戏为载体,组建月芽黄梅戏小艺术团和月圆黄梅戏艺术团,采用“老曲新唱”形式,让群众感受到家乡的独特文化魅力,进而推动传统艺术、特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先礼久久为功。
在安铜办“孝廉读吧”内,书架上摆满了关于文明、家风类的书籍,陈先礼的《安铜家风家训家教》读本也陈列其中。
“这儿民风好,不少优秀家风故事值得深入挖掘。”陈先礼介绍,他用时一年多走访了100多名老人,挖掘出了12个有影响力的乡贤家训、家风故事,结合从历史遗存中整理出的优秀家训,编印出了《安铜家风家训家教》读本。该读本不仅陈列在“孝廉读吧”内,还走进了周边学校,成为了校园的“本土教材”。
陈先礼曾担任安铜办文化站站长长达十年。期间,他积极争取国家配套政策,申请多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建成全国第一批一级乡镇文化站、国家级全民健身文化广场等惠民服务场所。牵头打造“孝廉安铜、好人之乡”文化品牌,推动建成了“孝道长廊”“孝廉文化公园”“孝廉文化馆”等一批特色文化景点和场所;创作了23部本土剧目,并组织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团队,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
“我将继续扎根基层,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积极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加入进来,让文化甘霖润乡土。”陈先礼表示,将退休不褪色,继续为繁荣乡村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2月19日,记者在铜陵市郊区安铜办文化站看到,舞台上,演员们或婉转悠扬地唱着黄梅调,或生动传神地演绎着各自角色,举手投足间透着自信、热爱。
“ 这儿的老百姓热爱文化,尤其热衷于本土黄梅戏。”郊区安铜办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先礼介绍,当前他们正在排练新剧目,“一部以本地故事为蓝本的孝廉文化黄梅戏。”
在安铜办文化站内走访,记者发现,这里的门头、墙壁以及图书室内,处处都有“孝”“廉”文化的宣传标语。
“孝廉文化是我们安铜办的特色文化品牌,陈主任将特色文化、本地故事和黄梅戏结合起来创作剧本,演起来不但好听好看,还能展示我们自身特色。”安铜办“黄梅飘香”文艺志愿小分队副队长康冬梅告诉记者,志愿小分队正在加紧排练,“未来不但要演给家乡群众看,还要积极走出去。”
深耕本地文化,以黄梅戏为载体,组建月芽黄梅戏小艺术团和月圆黄梅戏艺术团,采用“老曲新唱”形式,让群众感受到家乡的独特文化魅力,进而推动传统艺术、特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陈先礼久久为功。
在安铜办“孝廉读吧”内,书架上摆满了关于文明、家风类的书籍,陈先礼的《安铜家风家训家教》读本也陈列其中。
“这儿民风好,不少优秀家风故事值得深入挖掘。”陈先礼介绍,他用时一年多走访了100多名老人,挖掘出了12个有影响力的乡贤家训、家风故事,结合从历史遗存中整理出的优秀家训,编印出了《安铜家风家训家教》读本。该读本不仅陈列在“孝廉读吧”内,还走进了周边学校,成为了校园的“本土教材”。
陈先礼曾担任安铜办文化站站长长达十年。期间,他积极争取国家配套政策,申请多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建成全国第一批一级乡镇文化站、国家级全民健身文化广场等惠民服务场所。牵头打造“孝廉安铜、好人之乡”文化品牌,推动建成了“孝道长廊”“孝廉文化公园”“孝廉文化馆”等一批特色文化景点和场所;创作了23部本土剧目,并组织建立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志愿团队,每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100多场。
“我将继续扎根基层,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同时积极引导更多文艺工作者加入进来,让文化甘霖润乡土。”陈先礼表示,将退休不褪色,继续为繁荣乡村文化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