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5日
没入湖底的千年古城(二)
  □通讯员汪皖平
  兵家必争之地
  坐落在皖南大山之中的石埭县城,说偏于一隅一点也不过分,加上城区面积只有400公顷,可以说是一座袖珍城郭。这样一座小城,为何作为一县首府之地的时间长达2068年?即使从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县算起,至1959年撤销石埭县,该地作为县治的时间也有1423年。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得说到石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纵观整个城池貌相,其北有陵阳山和琉璃岭关隘,南有密崖关隘,东西两端是崇山峻岭,中间是被誉为“天然粮仓”的广阳和秧溪大畈,进可攻,退可守。石埭如此独特的地势,被历代统治者所倚重,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上战事频繁,时续时断,一直没有停息。
  汉建安年间,汉献帝刘协由于董卓专权、宦官跋扈,早已成了傀儡,诸侯纷纷割据,天下开始大乱。东吴孙坚势力壮大后,逐渐占据整个江左,即沿江两岸直到湖北荆州和江西九江以东至海边的大片土地。当时,汉将祖郎镇守石埭,建安三年,东吴首领孙坚派大儿子孙策大战石埭,生俘祖郎。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湖的尤突起事割据,泾县、陵阳一齐响应,遭到东吴大将贺齐、陆逊的镇压,石埭两度降吴,孙权封大将周泰为陵阳侯。
  从汉建安三年到隋大业九年,石埭百姓有近400年比较清静的日子。隋大业十三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各地豪杰举旗割据。在绩溪的汪华举兵逐渐占据歙、徽、睦、婺、饶等州以后,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早已按捺不住,想伺机攻取石埭。身材魁伟、勇冠—时的宣州总管左难当(当时石埭属宣州管辖),在现黄山区的穰岭以下设兵,和窦建德决战,用大量草捆填置河中筑坝拦水,尔后水淹义军,大败窦建德。为保石埭安宁,左难当首次在石埭筑起了两重土城,改名猷州,左难当为猷州刺史。
  唐高祖李渊称帝的武德六年,江南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辅公祏的部将陈当世攻打石埭,再次受到左难当的重创。第二年,辅公祏亲自率部来攻打猷州,左难当在援军李大亮的配合下,彻底打败了辅公祏。唐僖宗乾符六年黄巢攻打石埭,也很快败退,猷州城的易守难攻可见一斑。
  从唐初跨过1200年的时空后,石埭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两次战争洗劫。一次是清代咸丰初年到咸丰九年,太平军先后8次攻占石埭未果,退去以后,在咸丰十年九月攻下石埭并进驻了一年零七个月。在此期间,清政府官衙及公共设施、宗祠寺庙乃至大量民房多遭焚毁,文物、图书、典籍焚毁殆尽,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另一次是自1938年11月至1943年4月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日本侵略者为将石埭作为攻占抗日重镇屯溪的“跳板”,从芜湖机场先后出动飞机200多架次,在石埭投弹千余枚,炸死炸伤军民3000余人,房屋数千间。一时间,古城内外硝烟弥漫,弹坑密布,一片断壁残垣。
  据1945年9月9日由太平县县长王梦梅签名的上报省政府《太平石埭关于呈报抗战以来损失等情况》的电文称:自1938年11月起,……由于敌机的频繁轰炸,石埭县政府从广阳迁到柳村,又从柳村迁到七都,直到抗战结束才回迁广阳。
  毕锵府邸
  石埭县城不大,城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有余,用当地话说是“衙门打屁股,全城听得见”。在这座小城里,当年却有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那就是毕锵府邸。
  毕锵府邸位于县城中轴线以东,居城区中心位置,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府门在东西大街上,府后围墙可抵北门里河城街,南北通长300米以上,东西宽度占东西大街北面的三分之一,占地2万平方米。毕府大门门楣高悬皇帝赐予的大竖匾,上书“状元及第”四字,大门两旁有“四部尚书第”“三朝元老家”的对联,设有数对石狮、石马、石人、石鼓。尚书府前是东西石板大道,东边跨大街竖一座石牌坊,坊顶嵌一匾,上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如此威仪,足见府主声名显赫。府前向南直通广阳南门,可达舒溪河,隔河可遥望河南侧方圆七八里的大树林。进入府门,前后有三大进,庭院衔连,楼阁错落,间以花园水榭、暖阁凉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房柱、屋梁、门窗都雕刻花卉、鸟兽和人物故事。整座府邸布局严谨,结构巧妙,精致高雅,堪称古建筑中的精品。
  毕锵的老家就在石埭县。在毕锵退归广阳城不久,明万历皇帝念他为官功绩突出,赐他在广阳城中街道建造了这座府第。后人称之毕府,亦称“尚书府”“宰相府”。
  毕锵出生于明正德十二年,26岁中举,翌年参加应天府(南京)廷试,第五名进士及第。尔后任京官,不久遭排挤,贬为温州“提学副使”,后又改任安徽、湖广(湖北一带)地方官。万历初期,毕锵因与宰相张居正政见不和而辞官回家。万历十年,毕锵被召回京师,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尚书。万历十四年,毕锵70岁告老还乡,从中进士至退休,除中途辞官近10年,为官约34年,在任期间,他力推“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
  毕锵还乡后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谱、志载:“二十余载,以恭、让、节、俭表正乡闾。”平日,不着轻服,不驾华车,不近声色;让好田给县学,出钱赡养学校中贫困学生,办义校供子弟读书;出仓廒赈济灾贫,帮助家贫者办丧事,出资掩埋客死者尸骸……“不可胜数也”。万历三十年,明神宗下诏“加毕锵为太子太保,命有司问存于家。”太保,是周朝以来设置的辅佐皇帝治理军国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位列“三公”。
  传说,毕锵退居广阳后,明神宗曾亲自来探视过,毕夫人亲自下厨,烹制了一锅炖的菜肴,明神宗一时胃口大开,赞不绝口,见是一品夫人亲自操持,便赐名为“一品锅”。这便是石台“一品锅”的来历。
  毕府藏有许多稀世珍宝,有多张玉雕花架床,床架用翡玉雕成,床上有象牙琢成的人物,其他金银饰品不计其数。太平军攻入石埭时,毕府后人将这些宝物埋入府中的七口井里,太平军只掘得其中三口,另四口至今无人知晓。随着时光流逝,毕府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不少人住在里面,其前庭大院成为供销部门的废品收购站。直到1970年,足足辉煌了380年的毕府淹没于泱泱的湖水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