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7日
青箬笠,绿蓑衣
杨兆宏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每当读到张志和的这首词,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幅画面:春江水暖,烟雨迷蒙,白鹭在天空翱翔,渔舟在江上荡漾。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夫立于船头,身子一甩,渔网便向湖面撒去… …
  斗笠和蓑衣,这两样记忆中的农村老物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
  斗笠曾是农家不可或缺的雨具。家乡的斗笠是用竹子和笋叶制成的。制作斗笠时,先要准备两个直径约60至70厘米的圆形木板模具,模具中间有一个半球状的凸起。将竹篾丝贴在模具凸起的一面,编成带凸起的网状面层,再将第二层竹篾编成六边形格状,嵌入第二个模具的凹槽面。面层和里层编好后,将事先展开定型的笋叶均匀铺上,接着将两块模具慢慢压紧,边缘用宽竹篾封口,斗笠便制作完成。斗笠做好后,还需用金银花藤茎编制一个适人头大小的圆形帽碗,固定在凹槽里,方可佩戴。
  蓑衣则是用蓑草编织而成的雨具,形状像衣服,故而得名。制作好的蓑衣像一只展开翅膀的大蝴蝶,披在身上,一般的雨水无法浸透。蓑衣不仅通风透气,而且经济实惠,经久耐用。
  我们所在的山区,雨水分布不均。过去,每逢春旱,久不下雨,插秧便成了难题。因此,一旦下雨,人们便争分夺秒,抢着插秧。雨前,生产队长早已做好分工,雨一下,负责引水的人便从各处引来雨水,一块田一块田地灌满。每当一块田灌满水,便有人赶着耕牛,先用犁将田土翻过来,用水浸透、泡软;接着用耖将泥土打碎,使之成为细小的颗粒;最后用耙将整块田耙平。耙田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技术活。如果田耙得不平整,泥块高低不平,水深浅不一,便会影响庄稼的生长。
  水田整好后,接下来便是插秧。秧苗早已由妇女们拔好,扎成小把,均匀地抛到水田各处。插秧不分男女,谁快谁上。“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插秧诗》,生动地描绘了插秧的情景,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人生的哲理。耕田插秧大多在雨天进行,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远近山间,雾气弥漫。劳作的人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像一个个在田间移动的草人儿,别有一番趣味。
  我也曾戴过斗笠,披过蓑衣。农村田地分包到户后,耕牛作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按人口几户分一头,轮流放养。那时,我尚未上学,放牛的活儿自然落到了我身上。有时赶上下雨,母亲便将长长的蓑衣披在我身上,再戴上大大的斗笠。我胆子小,不敢松开牛绳,便牵着牛绳,在路边、沟渠埂上草多的地方放牛。由于个子小,蓑衣几乎拖到地上,斗笠又大,远远望去,只见斗笠和蓑衣,哪里还能看到放牛的小人儿?
  后来,随着上学、工作,我与农村渐行渐远。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雨具也变得更加先进,蓑衣和斗笠逐渐退居记忆的角落,成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