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09日
汤氏炉饼:让人找到老味道
□记者张艺楠
在东至县张溪镇街道,靠近农贸市场旁,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汤氏炉饼”。店主汤瑞峰,一位50岁的朴实汉子,在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前,坚守了30多年,用一炉火、一双手,烘焙出张溪人舌尖上的眷恋,也烘焙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3月4日清晨,天还没亮透,汤瑞峰套着白色围裙,把发酵好的面团摔在案板上,手腕翻转间扯出一条“长龙”。铁皮桶改装的烤炉烧得通红,他抄起铁钳拨动炭块,火星子溅在沾满面粉的袖口上。“贴炉子要眼疾手快,慢半秒就得烫出泡。”他边说边把面饼甩进炉膛,动作利落得像在表演杂技。一分钟后,腾起的热气裹挟着芝麻与葱花的香气,穿过店铺飘向街道。这是汤瑞峰每天的生活日常,也是张溪镇居民记忆中最熟悉的生活图景之一。
1995年,汤瑞峰结束了两年务工生涯,选择回到家乡张溪学习做饼工艺。“父母都在老家,总在外面漂泊也不是个事,刚好我们这里来了个会做饼的淮南师傅,我就想学点本事,自己也做个买卖。”回忆起这个决定,正在揉面的汤瑞峰嘴角上扬:“东至人常开玩笑地把北方人称作‘侉子’,那时候我每天都和父亲推着小推车在张溪街道的十字路口叫卖,大家都习惯性把这跟着淮南师傅学做的炉饼叫‘侉粑’。”
侉粑也好,炉饼也罢,制作工艺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未改其宗。每天凌晨四点半,当镇子还在沉睡,汤家厨房的灯光已然亮起。经过整夜发酵的老面需兑入精准比例的碱水,这是决定面饼松软度的关键。“碱多饼黄味苦,碱少面死发酸。”汤瑞峰的手指在面团上按出深浅不一的窝痕,擀成长条的面坯抹上自熬糖浆,撒入本地香葱与现炒芝麻,经多次卷曲折叠形成层次,最终分割成比手掌稍大的长方形面饼。
烤制环节最考验功力。铸铁炉膛内炭火明暗交替,汤瑞峰俯身贴近炉口,感受炉内温度。“温度不够饼会滑落,火太旺容易焦煳。”说话间,金黄面饼逐渐鼓起,汤瑞峰用铁钳轻轻一撬,带着焦香的炉饼便制作完成。刚出炉的炉饼表皮酥脆,内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松软,糖浆在高温中形成的琥珀色纹路与芝麻粒相映,咬下时能清晰地听到“咔嚓”的脆响。
这种坚守传统的味道,让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铺成为连接四方的纽带。老主顾徐胜年三十年如一日地光顾,从路口小推车吃到固定门店:“吃过那么多家侉粑,就数他家的最好吃!”;在无锡从事设计工作的江鼎华每次返程都要带上几十个炉饼,与同事分享:“这是属于我们‘90后’张溪人儿时的味道。”最忙碌的正月里,等待购买的队伍排至马路边,日均600个的销量让汤瑞峰常常来不及吃上一口热乎的午饭。
“做小吃这行实在太辛苦,早些年差点改行去打工。”汤师傅突然开口,用铁钳敲了敲炉壁。从前的工友中有不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让他一度想再次外出务工,但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叮嘱他:“本行莫丢,外行莫想。”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汤瑞峰,让他明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既是一家之主的责任,也是不负街坊邻居的信任。“只要有人愿意吃,我就会坚持做下去,不能让人找不到老味道。”回忆起父亲,汤瑞峰眼眶微润。
心疼丈夫单打独斗,5年前,妻子江旭玉开始协助汤瑞峰打理店铺,不仅分担店里的体力活,还通过抖音平台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如今,炉饼店每日都有精心打包刚出炉的炉饼,发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炉饼可以保存一周左右,虽说刚出炉的香脆可口,但将长途运输的炉饼通过空气炸锅、微波炉等方式加热,口感也不差。”江旭玉说。
面对越来越多的机械化生产建议,汤瑞峰却始终守着那台用了二十多年的铸铁烤炉。机器控温确实精准且省力,但老炉子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火候。这种“不均匀”恰恰造就了每块炉饼的独特个性——靠近炉口的带着焦香,侧边的更为酥松,底部的则保留着面香味。多年来,汤瑞峰带出的众多徒弟中,有人改用现代电炉,也有人坚持古法,在他看来,为不同的食客找到最佳的味觉体验,这才是厨房的乐趣。
日头偏西,儿子的视频电话打进来。汤师傅举着沾满面粉的手机,听孩子无数次劝他别这么劳累。“晓得晓得,今天一定准点收工。”他嘴上应着,眼睛瞄向还没干完的活儿。烤炉散发着微微的余温,将满屋的面粉香烘得愈发浓郁。夜晚,这里又会有新的面团在悄无声息地开始发酵… …
在东至县张溪镇街道,靠近农贸市场旁,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汤氏炉饼”。店主汤瑞峰,一位50岁的朴实汉子,在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前,坚守了30多年,用一炉火、一双手,烘焙出张溪人舌尖上的眷恋,也烘焙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3月4日清晨,天还没亮透,汤瑞峰套着白色围裙,把发酵好的面团摔在案板上,手腕翻转间扯出一条“长龙”。铁皮桶改装的烤炉烧得通红,他抄起铁钳拨动炭块,火星子溅在沾满面粉的袖口上。“贴炉子要眼疾手快,慢半秒就得烫出泡。”他边说边把面饼甩进炉膛,动作利落得像在表演杂技。一分钟后,腾起的热气裹挟着芝麻与葱花的香气,穿过店铺飘向街道。这是汤瑞峰每天的生活日常,也是张溪镇居民记忆中最熟悉的生活图景之一。
1995年,汤瑞峰结束了两年务工生涯,选择回到家乡张溪学习做饼工艺。“父母都在老家,总在外面漂泊也不是个事,刚好我们这里来了个会做饼的淮南师傅,我就想学点本事,自己也做个买卖。”回忆起这个决定,正在揉面的汤瑞峰嘴角上扬:“东至人常开玩笑地把北方人称作‘侉子’,那时候我每天都和父亲推着小推车在张溪街道的十字路口叫卖,大家都习惯性把这跟着淮南师傅学做的炉饼叫‘侉粑’。”
侉粑也好,炉饼也罢,制作工艺在时光流转中始终未改其宗。每天凌晨四点半,当镇子还在沉睡,汤家厨房的灯光已然亮起。经过整夜发酵的老面需兑入精准比例的碱水,这是决定面饼松软度的关键。“碱多饼黄味苦,碱少面死发酸。”汤瑞峰的手指在面团上按出深浅不一的窝痕,擀成长条的面坯抹上自熬糖浆,撒入本地香葱与现炒芝麻,经多次卷曲折叠形成层次,最终分割成比手掌稍大的长方形面饼。
烤制环节最考验功力。铸铁炉膛内炭火明暗交替,汤瑞峰俯身贴近炉口,感受炉内温度。“温度不够饼会滑落,火太旺容易焦煳。”说话间,金黄面饼逐渐鼓起,汤瑞峰用铁钳轻轻一撬,带着焦香的炉饼便制作完成。刚出炉的炉饼表皮酥脆,内里保持着恰到好处的松软,糖浆在高温中形成的琥珀色纹路与芝麻粒相映,咬下时能清晰地听到“咔嚓”的脆响。
这种坚守传统的味道,让不足十平方米的店铺成为连接四方的纽带。老主顾徐胜年三十年如一日地光顾,从路口小推车吃到固定门店:“吃过那么多家侉粑,就数他家的最好吃!”;在无锡从事设计工作的江鼎华每次返程都要带上几十个炉饼,与同事分享:“这是属于我们‘90后’张溪人儿时的味道。”最忙碌的正月里,等待购买的队伍排至马路边,日均600个的销量让汤瑞峰常常来不及吃上一口热乎的午饭。
“做小吃这行实在太辛苦,早些年差点改行去打工。”汤师傅突然开口,用铁钳敲了敲炉壁。从前的工友中有不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让他一度想再次外出务工,但父亲在世时曾多次叮嘱他:“本行莫丢,外行莫想。”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汤瑞峰,让他明白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既是一家之主的责任,也是不负街坊邻居的信任。“只要有人愿意吃,我就会坚持做下去,不能让人找不到老味道。”回忆起父亲,汤瑞峰眼眶微润。
心疼丈夫单打独斗,5年前,妻子江旭玉开始协助汤瑞峰打理店铺,不仅分担店里的体力活,还通过抖音平台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如今,炉饼店每日都有精心打包刚出炉的炉饼,发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炉饼可以保存一周左右,虽说刚出炉的香脆可口,但将长途运输的炉饼通过空气炸锅、微波炉等方式加热,口感也不差。”江旭玉说。
面对越来越多的机械化生产建议,汤瑞峰却始终守着那台用了二十多年的铸铁烤炉。机器控温确实精准且省力,但老炉子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火候。这种“不均匀”恰恰造就了每块炉饼的独特个性——靠近炉口的带着焦香,侧边的更为酥松,底部的则保留着面香味。多年来,汤瑞峰带出的众多徒弟中,有人改用现代电炉,也有人坚持古法,在他看来,为不同的食客找到最佳的味觉体验,这才是厨房的乐趣。
日头偏西,儿子的视频电话打进来。汤师傅举着沾满面粉的手机,听孩子无数次劝他别这么劳累。“晓得晓得,今天一定准点收工。”他嘴上应着,眼睛瞄向还没干完的活儿。烤炉散发着微微的余温,将满屋的面粉香烘得愈发浓郁。夜晚,这里又会有新的面团在悄无声息地开始发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