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2日
培育瓶种出“科技种苗”

安徽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无菌育苗室里,工作人员正查看“科技种苗”长势。
□ 通讯员 徐敏可 江雪飞 文/图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安徽兴野智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中心里,28万个培育瓶营造了一个“ 翡翠宫殿”,铁皮石斛、九华黄精等中药材种苗在人工营造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步入恒温恒湿的无菌育苗室,6层高的立体培养架整齐排列,宛如“垂直森林”。该公司总经理陈野牧轻轻拿起一瓶铁皮石斛苗,瓶中长度约3厘米的种苗正舒展着碧绿的新芽。他说:“这些不是普通的试管苗,而是运用我们自主研发的组培克隆技术培育出的第二代克隆种。”
传统育种方式耗时久,种苗性状差异大,而组培克隆技术让种苗与母本保持99.9%的遗传一致性,抗病率提升60%,产量实现翻倍增长。在生产车间内,这条省内唯一一套培养基半自动灌装机的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1200至2500杯培养基,相当于传统人工10天的工作量。经过40至60分钟的静置后,培养瓶被送往分苗室进行分苗,最后进入常年保持25摄氏度的培养室静静生长。“每批苗都有‘身份证’,从母本选择到温湿度控制全程数字化。”陈野牧说。
“ 我们将研发中心从合肥迁至石台,看中的正是石台的生态资源。在这里,我们的种苗如同‘ 科技芯片’,既能在实验室精准调控,又能在自然环境中稳健生长。”陈野牧介绍,该公司采用“ 实验室育苗+基地示范+农户种植”模式,既保障了种苗品质,又解决了散户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目前,该公司已与石台县国储林项目和多家家庭农场签订合作协议,为农户提供脱毒种苗和技术服务,农户种植成活率大幅提升。
据悉,这些诞生于实验室的“科技种苗”,突破了中药材种苗“ 一年好一年差”的周期性难题,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起林下经济闭环,通过“种苗+技术+订单”模式,可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年增收2.3万元。
夕阳的余晖洒在实验室的玻璃幕墙上,给培养架镀上一层“ 金边”。培养架上,新一批九华黄精种苗正积蓄力量,即将奔赴青山绿水间。“这批约200万株九华黄精种苗,将被运往青阳县庙前镇,可满足5000亩左右林地种植。”陈野牧指着种苗,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