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19日
“广阳蔬菜队”的前世今生
□ 通讯员 汪皖平
60多年前,陈村水库的移民工程声势浩大,其移民人数、移民规模在安徽省是空前的。移民过程之艰难、移民安置之艰苦,在每一个移民内心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这座水库第二次移民时,百余人集体移至七里镇掘珠岭下,就是后来的“广阳蔬菜队”,移民们所历经的艰辛与坎坷难以想象,虽经60余年的沧海桑田,至今想来,每一位亲历者仍感慨万千。
陈村水库移民是从1958年开始的。按照当年水库大坝最原始的设计高度155米测算,陈村水库淹没的范围涉及到皖南地区的3个县——石埭县、太平县、泾县,石埭县城广阳和太平县城仙源都在水库淹没区内。为此,1959年4月,石埭县撤销并入太平县,当时的移民工作以太平县为主。
1962年,陈村水库停工,移民工作随之停止。1965年7月,安徽省恢复设立石台县。1968年11月中旬,省革委会在芜湖召开陈村电站复工会议,作出了陈村水库必须无条件复工的决定,第二次移民由此拉开帷幕。
这次大坝复建高度降低了20米,淹没的区域相对缩小,但石埭县城广阳以及周边辖区仍旧属于完全淹没区。这座非农业人口4000多人、农业人口1200多人、耕地面积5750亩的庞大集镇要全部迁移,搬迁工程极为浩大。总人数众多,涉及的房产、牲畜、农具、粮食、家什数不胜数。1967年5月,太平、石台两县在广阳办理移民交接手续,当时石台县辖内的移民人数达到5253人,这对于“年轻”的石台县来说,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
为确保移民工作顺利进行,石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1968年12月成立迁移安置领导小组。1969年2月,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让生产队长都参加会议。会议作出“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决定。在两年的搬迁过程中,石台县始终按照“三专”(专职管理、专款专用、专账记载)和“ 四管”(县、区、公社、大队分级管理)原则,迁一户安一户,迁一队稳一队,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妥善做好安置工作,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针对移民集中的广阳镇,一部分采取就近后靠的方式,搬迁到永阳(二都)的猫耳墩;其余的采取投亲靠友方式,在全县各乡镇自找迁移点;没有“门路”落脚的,政府统一择地安置。石台“广阳蔬菜队”的这批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安置到七里镇掘珠岭的,这批移民后来成了“广阳蔬菜队”的主要人员。
据今年66岁的苏义幸回忆,当时安置到掘珠岭下的共有128人,全部属于集体安置。这批人来自广阳县城西门、北门及周边地区,但大部分来自紧邻县城的华村、相堂背两个生产队,是这两个队350多人口在各找落脚点后剩下的部分。
苏义幸说,他家在华村,是最后搬迁的。在搬迁之前,政府已经落实好了掘珠岭这块安置地,一部分人提前在此买房、租房。谈及自家迟迟不愿意搬迁的原因,他说,主要是因为舍不下华村的房屋和丰富的生产资料。早在1968年,苏义幸的父亲苏忠孝就花500元在掘珠岭买了一栋简易民房,却总不愿意搬迁。直到1969年9月26日,大坝3号机组发电后,水位上升到96米。看着库水不断升高,渐渐逼近自家那两间老屋,父亲才着了急,第二天匆匆忙忙把家里的坛坛罐罐连同6口人拉到了掘珠岭。
与苏义幸家同时来的还有不少人。已至耄耋的毕鹤林是明代“四部尚书”毕锵的后人,一家8口人住在广阳城里2000多平方米的毕府大院内,住房朱门花窗、雕梁画栋、两厅两进,且附带天井、花园,十分阔气。“临近搬迁的日子,曾在崇实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父亲看着祖上老宅即将没于湖底,禁不住老泪纵横。” 毕鹤林说。
搬迁之时,掘珠岭一带极为贫穷,满目荒凉。当这批人踏上这片与富庶的故土有着天壤之别的不毛之地后,心中的悲凉无以言表。
初到掘珠岭的时候,住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建房较为简易,但建筑材料是个大问题。移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根针都得掏钱买。墙体可以用土夯,木材怎么解决?考虑到这一点,县政府专门安排干部与掘珠大队商量,以最低价格从各生产队山场采伐一些木材,并雇用街上板车队的工人,与移民们一道,用45天时间,在掘珠岭下的下土塘建起30余栋土墙房。
毕鹤林说:“当时移民费每个人口280元,其中80元要交给当地接收的生产队。我家夯土墙时已经上冻,夯好的土墙反复倒塌。这样一折腾,房子建好后,移民费用完后还需要借一些钱。更要命的是,一家人的生计在哪里?”毕鹤林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掘珠岭土地少、山场陡,自然资源匮乏,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生存变得更加困难,移民与当地居民在种菜、砍柴、放牧等农事上经常发生矛盾纠纷。
1970年8月,随着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矛盾不断升级,县委、县政府数次与掘珠大队商榷后,特地划拨80亩土地和130亩山场,在当时已经有了中街、和平、马村蔬菜队的基础上,将全部移民以及下土塘的36个当地居民一起纳入,再成立一个“广阳蔬菜队”,专业种植蔬菜,定点供应县城的人民饭店、县委食堂以及七都、河口、兰关、古楼墩一些单位,让这批人端上了暂时的“饭碗”。
“那时候蔬菜队属于大集体,按工分分配。我家8口人,能够参加劳动的只有我兄弟2个,年老的父母亲和4个尚未成年的弟妹都是吃‘闲饭’的。一年下来,最多可以挣700个工分,每个工分值在0.6—1.2元,全年几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够开销的。”毕鹤林说,他家的境况具有代表性,移民中拖儿带口的家庭居多,加上“搬家三年穷”,要在短时期内摆脱贫困不太可能。
“每个人口只有4分地,单单凭种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常常以野菜、瓜果填饱肚子。县里知道我们艰苦,协助蔬菜队成立副业组,组织壮劳力上街拉板车、做零工,增加收入、贴补家用。”毕鹤林对当年的苦楚记忆犹新。他清楚地记得,1971年,生产队安排他用板车送菜到古楼墩,回来已是傍晚,接着又去县供销社挑货下乡,一直忙到半夜回家,可家里人连晚饭都还没有着落。
移民的日子苦不堪言,移民的酸楚一言难尽。不仅是移民着急,县委、县政府比移民更急,他们知道,正是移民们这种自我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无论如何不能让移民吃亏,更不能让他们受苦。1977年,县移民办通过对上争取,想方设法拿出27800元,用于“广阳蔬菜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解决贫困家庭的困难。这样的扶持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一直延续到1980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维持了这一特殊群体正常的生产、生活。
包产到户后,蔬菜队也与其他农村一样,挣钱的路子活络起来。大家一改种植传统蔬菜的模式,引进各种新品种,销售时也各显神通,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1年,一般移民家庭靠种植蔬菜,每年可以挣到1000元左右,他们还依托县城优势,涌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好地巩固县城“菜篮子”,1984年,将“广阳蔬菜队”所有居民全部“农转非”,改“广阳蔬菜队”为“广阳居委会”。毕鹤林说,这一年,他家就在现在的曙光隧道附近建起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楼上走廊装上了当时时髦的水泥预制栏杆。
彻底让“广阳蔬菜队”改变面貌的是1995年以后,随着石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日益加快,征地拆迁随之展开,尤其是城东新区的开发,使得“广阳蔬菜队”这片土地炙手可热。
征地、拆迁逐年进行,出于对移民切身利益的考虑,县委、县政府对拆迁的每一户都给予细致的谋划和妥善的安置。从1995年“广阳蔬菜队”开始拆迁到2005年土地全部征完,10年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纠纷,所有移民都实现了“从土墙到砖房,从木楼到洋楼,从菜农到市民”的转变。2008年,掘珠村与广阳居委会合并,成立城东居委会,至此,“广阳蔬菜队”在走过了38年的风风雨雨后,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如今,苏义幸住在自家4层小楼里,看着“广阳蔬菜队”那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矗立起的幢幢楼宇和街道上的车水马龙,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60多年前,陈村水库的移民工程声势浩大,其移民人数、移民规模在安徽省是空前的。移民过程之艰难、移民安置之艰苦,在每一个移民内心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这座水库第二次移民时,百余人集体移至七里镇掘珠岭下,就是后来的“广阳蔬菜队”,移民们所历经的艰辛与坎坷难以想象,虽经60余年的沧海桑田,至今想来,每一位亲历者仍感慨万千。
陈村水库移民是从1958年开始的。按照当年水库大坝最原始的设计高度155米测算,陈村水库淹没的范围涉及到皖南地区的3个县——石埭县、太平县、泾县,石埭县城广阳和太平县城仙源都在水库淹没区内。为此,1959年4月,石埭县撤销并入太平县,当时的移民工作以太平县为主。
1962年,陈村水库停工,移民工作随之停止。1965年7月,安徽省恢复设立石台县。1968年11月中旬,省革委会在芜湖召开陈村电站复工会议,作出了陈村水库必须无条件复工的决定,第二次移民由此拉开帷幕。
这次大坝复建高度降低了20米,淹没的区域相对缩小,但石埭县城广阳以及周边辖区仍旧属于完全淹没区。这座非农业人口4000多人、农业人口1200多人、耕地面积5750亩的庞大集镇要全部迁移,搬迁工程极为浩大。总人数众多,涉及的房产、牲畜、农具、粮食、家什数不胜数。1967年5月,太平、石台两县在广阳办理移民交接手续,当时石台县辖内的移民人数达到5253人,这对于“年轻”的石台县来说,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
为确保移民工作顺利进行,石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1968年12月成立迁移安置领导小组。1969年2月,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让生产队长都参加会议。会议作出“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决定。在两年的搬迁过程中,石台县始终按照“三专”(专职管理、专款专用、专账记载)和“ 四管”(县、区、公社、大队分级管理)原则,迁一户安一户,迁一队稳一队,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妥善做好安置工作,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
针对移民集中的广阳镇,一部分采取就近后靠的方式,搬迁到永阳(二都)的猫耳墩;其余的采取投亲靠友方式,在全县各乡镇自找迁移点;没有“门路”落脚的,政府统一择地安置。石台“广阳蔬菜队”的这批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集体安置到七里镇掘珠岭的,这批移民后来成了“广阳蔬菜队”的主要人员。
据今年66岁的苏义幸回忆,当时安置到掘珠岭下的共有128人,全部属于集体安置。这批人来自广阳县城西门、北门及周边地区,但大部分来自紧邻县城的华村、相堂背两个生产队,是这两个队350多人口在各找落脚点后剩下的部分。
苏义幸说,他家在华村,是最后搬迁的。在搬迁之前,政府已经落实好了掘珠岭这块安置地,一部分人提前在此买房、租房。谈及自家迟迟不愿意搬迁的原因,他说,主要是因为舍不下华村的房屋和丰富的生产资料。早在1968年,苏义幸的父亲苏忠孝就花500元在掘珠岭买了一栋简易民房,却总不愿意搬迁。直到1969年9月26日,大坝3号机组发电后,水位上升到96米。看着库水不断升高,渐渐逼近自家那两间老屋,父亲才着了急,第二天匆匆忙忙把家里的坛坛罐罐连同6口人拉到了掘珠岭。
与苏义幸家同时来的还有不少人。已至耄耋的毕鹤林是明代“四部尚书”毕锵的后人,一家8口人住在广阳城里2000多平方米的毕府大院内,住房朱门花窗、雕梁画栋、两厅两进,且附带天井、花园,十分阔气。“临近搬迁的日子,曾在崇实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父亲看着祖上老宅即将没于湖底,禁不住老泪纵横。” 毕鹤林说。
搬迁之时,掘珠岭一带极为贫穷,满目荒凉。当这批人踏上这片与富庶的故土有着天壤之别的不毛之地后,心中的悲凉无以言表。
初到掘珠岭的时候,住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建房较为简易,但建筑材料是个大问题。移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根针都得掏钱买。墙体可以用土夯,木材怎么解决?考虑到这一点,县政府专门安排干部与掘珠大队商量,以最低价格从各生产队山场采伐一些木材,并雇用街上板车队的工人,与移民们一道,用45天时间,在掘珠岭下的下土塘建起30余栋土墙房。
毕鹤林说:“当时移民费每个人口280元,其中80元要交给当地接收的生产队。我家夯土墙时已经上冻,夯好的土墙反复倒塌。这样一折腾,房子建好后,移民费用完后还需要借一些钱。更要命的是,一家人的生计在哪里?”毕鹤林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掘珠岭土地少、山场陡,自然资源匮乏,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生存变得更加困难,移民与当地居民在种菜、砍柴、放牧等农事上经常发生矛盾纠纷。
1970年8月,随着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矛盾不断升级,县委、县政府数次与掘珠大队商榷后,特地划拨80亩土地和130亩山场,在当时已经有了中街、和平、马村蔬菜队的基础上,将全部移民以及下土塘的36个当地居民一起纳入,再成立一个“广阳蔬菜队”,专业种植蔬菜,定点供应县城的人民饭店、县委食堂以及七都、河口、兰关、古楼墩一些单位,让这批人端上了暂时的“饭碗”。
“那时候蔬菜队属于大集体,按工分分配。我家8口人,能够参加劳动的只有我兄弟2个,年老的父母亲和4个尚未成年的弟妹都是吃‘闲饭’的。一年下来,最多可以挣700个工分,每个工分值在0.6—1.2元,全年几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够开销的。”毕鹤林说,他家的境况具有代表性,移民中拖儿带口的家庭居多,加上“搬家三年穷”,要在短时期内摆脱贫困不太可能。
“每个人口只有4分地,单单凭种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常常以野菜、瓜果填饱肚子。县里知道我们艰苦,协助蔬菜队成立副业组,组织壮劳力上街拉板车、做零工,增加收入、贴补家用。”毕鹤林对当年的苦楚记忆犹新。他清楚地记得,1971年,生产队安排他用板车送菜到古楼墩,回来已是傍晚,接着又去县供销社挑货下乡,一直忙到半夜回家,可家里人连晚饭都还没有着落。
移民的日子苦不堪言,移民的酸楚一言难尽。不仅是移民着急,县委、县政府比移民更急,他们知道,正是移民们这种自我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保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无论如何不能让移民吃亏,更不能让他们受苦。1977年,县移民办通过对上争取,想方设法拿出27800元,用于“广阳蔬菜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解决贫困家庭的困难。这样的扶持每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一直延续到1980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维持了这一特殊群体正常的生产、生活。
包产到户后,蔬菜队也与其他农村一样,挣钱的路子活络起来。大家一改种植传统蔬菜的模式,引进各种新品种,销售时也各显神通,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81年,一般移民家庭靠种植蔬菜,每年可以挣到1000元左右,他们还依托县城优势,涌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县委、县政府为了更好地巩固县城“菜篮子”,1984年,将“广阳蔬菜队”所有居民全部“农转非”,改“广阳蔬菜队”为“广阳居委会”。毕鹤林说,这一年,他家就在现在的曙光隧道附近建起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楼上走廊装上了当时时髦的水泥预制栏杆。
彻底让“广阳蔬菜队”改变面貌的是1995年以后,随着石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城建设日益加快,征地拆迁随之展开,尤其是城东新区的开发,使得“广阳蔬菜队”这片土地炙手可热。
征地、拆迁逐年进行,出于对移民切身利益的考虑,县委、县政府对拆迁的每一户都给予细致的谋划和妥善的安置。从1995年“广阳蔬菜队”开始拆迁到2005年土地全部征完,10年中,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纠纷,所有移民都实现了“从土墙到砖房,从木楼到洋楼,从菜农到市民”的转变。2008年,掘珠村与广阳居委会合并,成立城东居委会,至此,“广阳蔬菜队”在走过了38年的风风雨雨后,彻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如今,苏义幸住在自家4层小楼里,看着“广阳蔬菜队”那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矗立起的幢幢楼宇和街道上的车水马龙,百感交集,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