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1日
科技赋能“小菌种”长成“大产业”

图为工人们在管山村金耳种植基地内采摘金耳
“这几年,村集体经济年增收了近100万元,我们也有能力在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特困群体帮扶等方面加大投入。”东至县胜利镇联合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陈铖表示。
“现在,从家里到工厂只有5分钟的路程,一年工资4万多块钱,还能照顾到家庭,一点也不比过去在外打工差。”尧渡镇官山村村民吴路平笑着告诉记者。
…… ……
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增收,离不开东至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从种植历史悠久的黑木耳、香菇,到这几年“异军突起”的羊肚菌,再到新型菌种金耳,近年来,东至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强化科技与装备支撑,因地制宜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努力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县域富民产业样板。2024年,东至县食用菌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县食用菌产量10.8万吨,一产产值7亿元,综合产值突破16亿元,成功走出一条“小菌种撬动大产业”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土掘金
窑厂黄土也能种好羊肚菌
走进胜利镇联合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排排黑色大棚林立田间。工人们弯腰在菌垄中忙碌,将成熟的羊肚菌采摘下来,放入桶中,动作娴熟而迅速。当下正值羊肚菌采摘期,这样的丰收场景在胜利镇处处可见。近年来,胜利镇整镇推进发展羊肚菌产业,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销售额超亿元。
相对于其他村少则八百斤、多则千斤以上的亩产成绩,联合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亩产500斤却毫不“逊色”。“我们基地的土壤比不上兄弟村,土质透气性差、黏水性强,以前种出来的庄稼都要比别处矮半截。”基地负责人朱秉衡告诉记者。据了解,基地所在地原是一座窑厂,2018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被复垦为耕地,随后村里每年以一亩200元的价格租给大户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2021年,为提高村集体资产收益,联合村决定种植羊肚菌。“相比传统农作物,种植羊肚菌尽管风险高,但收益很可观。”
“ 亩产不到800斤,你都不好意思。”培训课上,专家的一句玩笑话让朱秉衡心里直打鼓。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菌种,人工种植优选肥沃、透气性好且较易保湿的土壤。但“先天不足”的联合村仍有种植底气,“有专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只管种,其他不用操心!”朱秉衡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种好羊肚菌的信心。
胜利镇成立安徽利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为全镇羊肚菌种植户提供育种、营养袋、技术指导及产品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短短两年,联合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发展到70亩。“我们向专家请教,跟先进村学习,想要提高产量就必须在管理上比其他村下更多功夫!”朱秉衡告诉记者,气候多变,一旦管理跟不上,菌丝就会被烧死,营养袋易感染霉菌,“要时刻注意气温变化,及时给大棚通风。”今年,联合村羊肚菌亩产保持500斤以上,亩均产值超2万元。“窑厂黄土也能种好羊肚菌”的消息传遍全村,目前村里已有两户村民跟种羊肚菌10多亩。
科技突围
娇贵金耳实现工厂化量产
被称为“菌中燕窝”的金耳是一种食药兼用菌,好看好吃却很“娇贵”——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高海拔林带,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人工种植难度大。在东至县尧渡镇等地,金耳已实现工厂化栽培量产,靠的不是“自然”,而是“科技”。
二氧化碳浓度600到1200ppm之间、湿度80%到95%之间、温度20摄氏度左右……在尧渡镇管山村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技术员朱扣兰熟练操作着菇房外的食用菌数字化智能控制器,设置好最适宜金耳生长的生态系统,准备种植新一批金耳。
“金耳是小众菌种,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但前景广阔,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抢占赛道!”尧渡镇管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志刚说。2023年,管山村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引进金耳数字化智慧工厂种植项目,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建设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
不同于传统食用菌一年最多种两季,管山村的金耳种植依托物联网、5G等技术,成功摆脱地域和气候限制,采用立体式栽培、智能化管理,一年出菇10批次,且品质和产量稳定。“一间出菇房可放置8000个菌包,14间出菇房只需1名技术员管理,4名工人循环采摘,省工省力,效益还高!”朱扣兰说。
目前,金耳项目已经成功盘活管山村的22.4亩村集体闲置建设用地,一、二期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借助合作企业成熟的销售渠道,管山村金耳供不应求,每年不仅可为村集体带来近40万元收益,还为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启动项目三期,建设研发中心,加快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周志刚表示,待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近70万元。
品牌蝶变
打造全国黑木耳产业新高地
在东至南部山区,农民种植黑木耳已有六十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标准化程度低、品质良莠不齐、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多重因素桎梏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2016年以来,东至县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皖黑木耳1号等优质品种。据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显示,东至黑木耳产品独特性营养品质指标优于同类产品参照值。
“ 皖黑木耳1号不仅品质好,产量也高,亩产值比常规品种多1200元以上。”洋湖镇高山村黑木耳核心示范基地负责人钱春节表示。去年,花园乡老屋村种植黑木耳20万棒,干耳产量达到5万斤,供不应求。“多亏了县农服中心,不仅推荐了新品种,还指导我们运用简化露地栽培、青苔病绿色防控等新技术种植。”该村党支部书记汪东渊说。
结合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东至县还利用食用菌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系统,扫码溯源等新技术,加快黑木耳产业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东至黑木耳种植面积达4500亩,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 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
2024年,市农业科学院、东至县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联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成立东至黑木耳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黑木耳全产业链的关键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以科技赋能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将东至县打造成全国黑木耳产业新高地。“今年,我们将大力推广新型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东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鹏告诉记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从羊肚菌的“ 黄土掘金”到金耳的“科技突围”,再到黑木耳的“品牌蝶变”,东至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食用菌产业振兴之路。“我县将聚焦打造食用菌特色产业强县,坚持以优化食用菌产业布局为抓手,建好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仓储冷链流通三大平台,做大做强东至黑木耳,做优做活羊肚菌、金耳、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和村集体稳定增收。”东至县委常委、副县长费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