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1日
杏花村文化旅游节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杏花村”品牌越叫越响,已成为贵池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
千年杏花村 文旅绽新颜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一角(资料图)。记者 吴骏

  □ 通讯员 孙梦晨
  人间三月,芳菲正盛,春和景明的贵池再次凝聚起全国的目光。近日,“爱中华 爱家乡”2025中国农民诗会从这里出发暨第十届杏花村文化旅游节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幕。怒放的杏花和着千载的诗篇,再次共赴一场春日之约。
  杏花村文化旅游节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是文化和旅游部复核同意我省保留举办的省部级以下节庆活动之一,曾荣登新华网主办的“最美中国榜”并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特色节庆”,更是一年一度的贵池区及池州市文旅盛会。四面八方的游客寻着“牧童遥指杏花村”而来,慕着“杏花枝上著春风”而来,奔着“千载诗人地”而来。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举办第一届以来,杏花村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已成为贵池一张闪亮的“文旅名片”。
  活动当日,天气虽未放晴,但也一扫连日的阴雨绵绵,赶早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他们穿越北村口,步入唐茶村落,驻步牧之楼,迈过十里桥,“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的诗意景观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贵池城郊的一片荒芜土地。
  杏花村是自带“流量”的文旅资源,复建“天下第一村”曾是池城人共同的梦想。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拉开了复建杏花村的大幕。
  同年,一幅水陆面积35平方公里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以古杏花村为基础,在主城区西郊破土动工。2013年5月,为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杏花村建设管理体制改为“市区共建、以区为主”,并成立池州市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管委会,作为贵池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2015年10月,民俗体验区正式开放运营。
  十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长远谋划,致力于将杜牧笔下诗的意境转化为贵池令人瞩目的新业态、新产业,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6亿余元。根据清康熙年间郎遂编撰的《杏花村志》十二卷中的杏花村十二景,旅游区已建成北村口、白浦荷风、牧之楼、窥园等景观景点20余处,配套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了全国路亚垂钓基地、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核心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体旅产业基地、省研学旅行基地等,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湿地公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千年古村落等品牌。
  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因“ 牧童遥指杏花村”而闻名遐迩的杏花村成为网红打卡地,杜牧笔下的“ 杏花村”在池州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传播,不少人来到贵池只为一睹“天下第一村”的真容。而随着游客对旅游的期待从“观光游”向“体验游”“深度游”转变,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也拿出了更多文旅“新玩法”。
  去年10月,耗时两年多建设的杏花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项目对外开放三个展馆——游客中心、植物多样性中心(杏博馆)和渔业中心(渔博馆);同年底,路亚垂钓基地正式授牌,一系列更加新颖、有趣、富有参与感的新体验,让广大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在各地文旅市场“内卷”的当下,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如何将“杏花村”品牌越叫越响,继续借助文学IP的力量破题出圈,把“流量”化为“留量”,把历史人文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思考,探索,从未停止。当下的贵池给出了答案——按照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整体运营的思路推进景区发展。未来,重点推进的杏花村文旅整体开发项目将以“村”文化为核心,将诗、酒、茶、花、水等传统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AI科技元素融合,建设具有“山水观光、文化体验、农耕民俗、康养度假、运动休闲”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奔赴一座城”的风潮兴起,除了催生连续举办十届的杏花村文化旅游节,杜牧诗歌和昭明文学奖等文化活动、龙舟嘉年华等体育赛事也已举办多届……从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到体育赛事频频出圈,通过“造节”引流,贵池持续探索“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杏花村”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正持续提升。
  千年前,杜牧春行遇雨,诗兴大发,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清明》诗,使得杏花村这一乡野茅舍酒肆饮誉天下。千年后,贵池正依托“杏花村”这一响当当的品牌,树立全域旅游新标杆,拿出最大诚意广邀四海宾朋赏美景、品美食,畅游千载诗人地、感受十里杏花村,让诗词之美、人文之韵更好地为贵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