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7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1日
那些年,我们赤足走过
周健
  爬上河岸,忽然发现鞋子不见了。记得自己脱下鞋子时并未特意放在何处,只能赤脚沿着蜿蜒泥泞的小道一遍又一遍地找,却始终没有找到。想要再买一双鞋,却发现周围不过是荒滩野地,求助无门。无奈之下,只能仰天长叹,心中徒呼奈何。
  这是一个梦,亦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梦。近些年,总是不断做同样的梦,我不禁好奇,为什么它会一次次在夜晚降临。出于好奇,我查了一下,周公解梦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吉有凶,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古人对梦境颇为重视,王符曾说:“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而现代科学则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探讨做梦的原因,但即使在这两个领域内,科学家们仍然无法解释梦的具体机制。大多数人认为,梦中的一切都是基于记忆的碎片。曾经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释义》,他提到“梦是欲望的满足”,是一种潜意识的体现。对于这一观点,我读得似懂非懂,并且对某些部分并不完全认同。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对我来说,某些梦境并非源于白日的思绪,而是那种从未出现过的场景。
  尽管如此,我还是基本认同梦境是基于记忆这一说法,因为在我的青少年时代,赤脚在泥土中走路确实是家常便饭。那是属于我们那代人共同的记忆,生长在艰苦岁月中的我们,都有过赤足走过泥泞乡道的经历。
  从我有记忆起,赤脚似乎就是大人和孩子们的常态,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那时的物资匮乏,尽管大家每天辛勤劳动,生活依然捉襟见肘。对于我们来说,能在春节时穿上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新布鞋,已是一种奢望。即使鞋子到了手,我们也倍加珍惜,总是舍不得穿,生怕不小心弄丢了。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上学的路上,很多时候大家都是赤脚行走。那时候,一双布鞋能穿两三年,直到鞋底磨穿、露出脚趾头,才会被弃置一旁。
  山村的道路大多是泥土铺成,连续降雨让路面泥泞不堪。每到阴雨天,大部分人都会将裤腿卷起,赤脚走过湿滑的道路。放学后,假期里,我们也会帮助插秧、割稻,淘气的时候会跑到河里捞鱼摸虾,脚下自然全是赤足。即便不小心被瓦片、蚌壳或尖锐的石头划破脚掌,那时的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是简单用水冲洗,再用破布包扎几天,伤口便愈合了。那时候,我们天真无知,觉得生活就是如此,痛苦中也带着快乐。后来,我看到有人穿着黄色胶鞋、水靴,甚至皮鞋,心中不禁羡慕万分,暗自期待着有朝一日也能拥有一双。
  岁月流转,往事如烟。今天的我已经定居在城市,早已不再需要赤足走在泥泞的小道上,也不再为穿鞋发愁,过上了平凡的城市生活。但那段赤足踏泥的岁月,依然在我心底铭刻,永远难以忘怀。
  人们常说“往事如梦”,而我常做的这个梦,却既像梦又像非梦。似乎在梦中,我能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冥冥之中告诫我:“不要忘了来时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