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4日
九华一楼:传承徽菜经典 打造百年老店
□ 记者 汪玉 通讯员 苏璨
从小小的土菜馆,到励志经营成百年老店的酒楼;从九华山的乡土菜肴,到对徽菜的创新弘扬;从一盘清炒黄精,到一桌黄精宴……近30年对美食的坚守与传承,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对位于九华山风景区的九华一楼进行了探访。
仲春时节,万物苏醒。吴贵城最近愈发忙碌,穿梭在厨房与大堂之间,和员工们探讨着菜品的升级方案。大厅里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这热闹的场景,是我们近30年来用心经营、执着坚守的成果。”感慨之间,吴贵城对记者讲述起往事。
1996年,26岁的吴贵城结束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九华山风景区的九华街,和家人一起开了一家名为亨翔酒家的土菜馆。那时的菜肴,就是把自家厨房的农家风味,搬上饭店餐桌,滋味质朴鲜活。
“那时候,黄精是清炒的,红烧肉和土鸡汤都不额外添加其它佐料,很受游客欢迎。”吴贵城回忆,全凭食材本身的鲜美滋味,饭店一开张便门庭若市。当时,吴贵城还在外兼职做导游,常引导游客来自家饭店。
岁月的车轮驶入21世纪,交通畅达,自驾游的热潮兴起,为景区带来更多人流,吴贵城的生意也愈发红火。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他的菜单也在以“长三角”为主的游客“倒逼”之下,更新得丰富多样。2008年,位于九华街核心区域的太白酒家开张。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贵城的饭店里,臭鳜鱼、毛豆腐等极具徽菜特色的菜品,开始成为爆款。
地段好、严控食材且价格实惠,让吴贵城的生意不缺客源。然而山上食材运输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餐饮要时刻跟着市场的风向走,要守正也要创新。”秉持着这样的理念,2016年,吴贵城下山开启第二次创业,位于山下柯村新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九华一楼开业。2021年,青阳县县城的九华一楼开业。自此,从山上到山下,再到县城,都可品到吴贵城的新徽菜。
“取名为‘一楼’,是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做成九华山的百年老店。”吴贵城坦言,从事餐饮这些年来,他对家乡的食材有着足够自信,这份自信也督促他在食品安全、经营服务上严格自律。九华一楼的格局,完全融入了徽派建筑元素,目之所及皆是白墙黛瓦、流檐翘角。穿过大厅,在明亮透明的厨房前,各种菜肴的原材料依次陈列,顾客可直接对着原材料点菜,厨房内的工作情况也一目了然。
九华一楼的包厢皆以九华古十景命名。吴贵城邀请记者走进包厢,一张雕着精美花纹的古色古香圆桌,透着浓厚的古韵。“来,尝尝我们的新徽菜,曾经有一桌客人点了8份臭鳜鱼。”说话间,一阵独特香气飘来,传菜员将一份臭鳜鱼端上桌。筷子轻挑,蒜瓣般的鱼肉瞬间散开,纹理清晰,放入口中,细嫩的鱼肉滑过舌尖,令人惊喜的是,并没有记忆中那种腌制食物过重的咸味儿。
“以前传统徽菜重油又重盐,现在人们的口味偏好和过去大不一样。”吴贵城笑着解开疑惑,他家的臭鳜鱼一年能卖出2万条,秘诀在于,他请了黄山的老师傅来腌制,专挑池州本地1到1.5斤的鲜活鳜鱼,用特制的木桶发酵。下锅前,师傅们会细细洗净鱼身上多余的盐分,再用独家秘制酱料精心烹制,既保持臭鳜鱼之“臭”,又除掉多余的咸味。
在九华一楼,新徽菜已然成为主旋律。吴贵城感慨道:“以前客人进店,就盼着能填饱肚子,下饭的菜才是心头好。但现在,顾客们不仅要吃得香,更要吃得健康、吃得养生,这就是咱酒楼菜品持续升级的动力。”
吴贵城告诉记者:“就拿老鸡汤来说,现在炖煮时,我们会根据食客需求,分别添上九华黄精、石耳等山间珍品。等鸡汤上桌,那金黄的汤汁清澈透亮,几乎瞧不见一丝油花。还有红烧肉,用本地特制土酱慢慢熬煮,再加入冰糖提鲜,最后用绍兴黄酒替代清水,经过炖煮后色泽如玛瑙般透明。”
无论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九华一楼的所有食材均来自九华山和青阳县。这不仅体现了对本地食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更为菜品注入了独特的地域风味。最让吴贵城骄傲的,当属他对黄精系菜肴的开发。
“已经从清炒黄精,升级到如今的一桌黄精宴了。”吴贵城带着记者来到一处“秘密基地”,簸箕里晒满了黄精、石耳等食材。“希望未来,能凭借这些‘药食同源’的优质食材,给食客们带来既美味又养生的餐饮新体验。”
如今,九华一楼的菜单上,有80多道菜品可供选择。每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都映射着九华一楼对食材的尊重、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创新的执着。
夜幕降临,九华一楼的灯笼次第亮起,白墙黛瓦间流淌着食客们的欢声笑语。吴贵城看着师傅们将新鲜黄精放入砂锅,闻着老鸡汤蒸腾而起的香气,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
从小小的土菜馆,到励志经营成百年老店的酒楼;从九华山的乡土菜肴,到对徽菜的创新弘扬;从一盘清炒黄精,到一桌黄精宴……近30年对美食的坚守与传承,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对位于九华山风景区的九华一楼进行了探访。
仲春时节,万物苏醒。吴贵城最近愈发忙碌,穿梭在厨房与大堂之间,和员工们探讨着菜品的升级方案。大厅里食客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这热闹的场景,是我们近30年来用心经营、执着坚守的成果。”感慨之间,吴贵城对记者讲述起往事。
1996年,26岁的吴贵城结束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九华山风景区的九华街,和家人一起开了一家名为亨翔酒家的土菜馆。那时的菜肴,就是把自家厨房的农家风味,搬上饭店餐桌,滋味质朴鲜活。
“那时候,黄精是清炒的,红烧肉和土鸡汤都不额外添加其它佐料,很受游客欢迎。”吴贵城回忆,全凭食材本身的鲜美滋味,饭店一开张便门庭若市。当时,吴贵城还在外兼职做导游,常引导游客来自家饭店。
岁月的车轮驶入21世纪,交通畅达,自驾游的热潮兴起,为景区带来更多人流,吴贵城的生意也愈发红火。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他的菜单也在以“长三角”为主的游客“倒逼”之下,更新得丰富多样。2008年,位于九华街核心区域的太白酒家开张。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贵城的饭店里,臭鳜鱼、毛豆腐等极具徽菜特色的菜品,开始成为爆款。
地段好、严控食材且价格实惠,让吴贵城的生意不缺客源。然而山上食材运输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餐饮要时刻跟着市场的风向走,要守正也要创新。”秉持着这样的理念,2016年,吴贵城下山开启第二次创业,位于山下柯村新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九华一楼开业。2021年,青阳县县城的九华一楼开业。自此,从山上到山下,再到县城,都可品到吴贵城的新徽菜。
“取名为‘一楼’,是给自己定下目标,要做成九华山的百年老店。”吴贵城坦言,从事餐饮这些年来,他对家乡的食材有着足够自信,这份自信也督促他在食品安全、经营服务上严格自律。九华一楼的格局,完全融入了徽派建筑元素,目之所及皆是白墙黛瓦、流檐翘角。穿过大厅,在明亮透明的厨房前,各种菜肴的原材料依次陈列,顾客可直接对着原材料点菜,厨房内的工作情况也一目了然。
九华一楼的包厢皆以九华古十景命名。吴贵城邀请记者走进包厢,一张雕着精美花纹的古色古香圆桌,透着浓厚的古韵。“来,尝尝我们的新徽菜,曾经有一桌客人点了8份臭鳜鱼。”说话间,一阵独特香气飘来,传菜员将一份臭鳜鱼端上桌。筷子轻挑,蒜瓣般的鱼肉瞬间散开,纹理清晰,放入口中,细嫩的鱼肉滑过舌尖,令人惊喜的是,并没有记忆中那种腌制食物过重的咸味儿。
“以前传统徽菜重油又重盐,现在人们的口味偏好和过去大不一样。”吴贵城笑着解开疑惑,他家的臭鳜鱼一年能卖出2万条,秘诀在于,他请了黄山的老师傅来腌制,专挑池州本地1到1.5斤的鲜活鳜鱼,用特制的木桶发酵。下锅前,师傅们会细细洗净鱼身上多余的盐分,再用独家秘制酱料精心烹制,既保持臭鳜鱼之“臭”,又除掉多余的咸味。
在九华一楼,新徽菜已然成为主旋律。吴贵城感慨道:“以前客人进店,就盼着能填饱肚子,下饭的菜才是心头好。但现在,顾客们不仅要吃得香,更要吃得健康、吃得养生,这就是咱酒楼菜品持续升级的动力。”
吴贵城告诉记者:“就拿老鸡汤来说,现在炖煮时,我们会根据食客需求,分别添上九华黄精、石耳等山间珍品。等鸡汤上桌,那金黄的汤汁清澈透亮,几乎瞧不见一丝油花。还有红烧肉,用本地特制土酱慢慢熬煮,再加入冰糖提鲜,最后用绍兴黄酒替代清水,经过炖煮后色泽如玛瑙般透明。”
无论菜品以何种形式呈现,九华一楼的所有食材均来自九华山和青阳县。这不仅体现了对本地食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更为菜品注入了独特的地域风味。最让吴贵城骄傲的,当属他对黄精系菜肴的开发。
“已经从清炒黄精,升级到如今的一桌黄精宴了。”吴贵城带着记者来到一处“秘密基地”,簸箕里晒满了黄精、石耳等食材。“希望未来,能凭借这些‘药食同源’的优质食材,给食客们带来既美味又养生的餐饮新体验。”
如今,九华一楼的菜单上,有80多道菜品可供选择。每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都映射着九华一楼对食材的尊重、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创新的执着。
夜幕降临,九华一楼的灯笼次第亮起,白墙黛瓦间流淌着食客们的欢声笑语。吴贵城看着师傅们将新鲜黄精放入砂锅,闻着老鸡汤蒸腾而起的香气,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