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5日
科技+订单 奏响致富“椒”响曲
□ 记者 张艺楠
春回大地,农事正酣。3月20日上午,在东至县大渡口镇安全村,由安徽省徽黔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育苗基地内,公司负责人张步兵正带领村民抢抓农时,将一株株青翠的辣椒苗移栽至设施大棚内。
走进公司数字化育苗工厂,一排排育苗池整齐摆放,池中漂盘上的辣椒苗茎秆挺拔、叶片舒展,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辣椒苗长出第八片叶子、茎秆泛紫时,说明根系健壮、抗病力强,移栽成活率能达到99%以上。”张步兵托起一个漂盘向记者介绍,为提升育苗品质,基地采用进口泥炭土基质肥替代传统土壤,既能杜绝土传病害风险,又让幼苗根茎更加粗壮。温控系统和自动喷淋、数字化排湿等设备的应用,则让育苗过程精准可控。“虽然漂盘育苗前期投入高,但生长周期缩短了15天,还能节省30%的人工成本。”张步兵算起了“科技账”,言语间流露出自信。
在移栽大棚内,村民宣付荣正手持滴灌设备为刚栽下的辣椒苗浇水。“过去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机器把肥料融进水里精准滴灌,既省力又均匀。你看这苗长得多齐整,结出的辣椒个头匀称,品相也好!”作为基地里种植蔬菜的“老把式”,宣付荣对科技育苗的优势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传统育苗方式病害多,成活率仅有七成左右,而数字化育苗不仅将移栽效率提高了一倍,每亩还能增产约20% 。
科技赋能,让这家年育苗能力超3万亩的工厂成为皖南地区的“育苗标杆”。目前,基地已承接1.3万亩育秧订单,其中辣椒苗占比超过90%,涵盖螺丝椒、二荆条、艳椒等近十个品种。当前培育的秧苗主要供应安庆、池州、铜陵三地,预计全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
为保障农户收益,安徽省徽黔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形成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3月中旬开始配送秧苗,4月底前1.2万亩辣椒苗将全部‘安家落户’。”张步兵说。
随着辣椒产业的辐射效应逐步显现,位于安全村周边的大同村、杨桥村农户也纷纷搭上“致富快车”。52岁的大同村村民周凤桂不仅将土地流转给基地,还每天骑电动车到工厂务工。“到这里上班只要10分钟,装苗、移栽这些活儿不算重,一年能挣3万多元,比过去种地强多了!”正在搬运秧苗的她笑着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日子也像辣椒一样越过越红火。据统计,该基地已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5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移栽大棚中,滴灌管道正将养分缓缓输送至每一株幼苗;满载秧苗的货车陆续驶向周边县市……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随着订单农业模式不断深化,这条小辣椒撬动的产业链,正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丰收的希望。
春回大地,农事正酣。3月20日上午,在东至县大渡口镇安全村,由安徽省徽黔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的育苗基地内,公司负责人张步兵正带领村民抢抓农时,将一株株青翠的辣椒苗移栽至设施大棚内。
走进公司数字化育苗工厂,一排排育苗池整齐摆放,池中漂盘上的辣椒苗茎秆挺拔、叶片舒展,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辣椒苗长出第八片叶子、茎秆泛紫时,说明根系健壮、抗病力强,移栽成活率能达到99%以上。”张步兵托起一个漂盘向记者介绍,为提升育苗品质,基地采用进口泥炭土基质肥替代传统土壤,既能杜绝土传病害风险,又让幼苗根茎更加粗壮。温控系统和自动喷淋、数字化排湿等设备的应用,则让育苗过程精准可控。“虽然漂盘育苗前期投入高,但生长周期缩短了15天,还能节省30%的人工成本。”张步兵算起了“科技账”,言语间流露出自信。
在移栽大棚内,村民宣付荣正手持滴灌设备为刚栽下的辣椒苗浇水。“过去施肥全凭经验,现在机器把肥料融进水里精准滴灌,既省力又均匀。你看这苗长得多齐整,结出的辣椒个头匀称,品相也好!”作为基地里种植蔬菜的“老把式”,宣付荣对科技育苗的优势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传统育苗方式病害多,成活率仅有七成左右,而数字化育苗不仅将移栽效率提高了一倍,每亩还能增产约20% 。
科技赋能,让这家年育苗能力超3万亩的工厂成为皖南地区的“育苗标杆”。目前,基地已承接1.3万亩育秧订单,其中辣椒苗占比超过90%,涵盖螺丝椒、二荆条、艳椒等近十个品种。当前培育的秧苗主要供应安庆、池州、铜陵三地,预计全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
为保障农户收益,安徽省徽黔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周边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形成从育苗、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3月中旬开始配送秧苗,4月底前1.2万亩辣椒苗将全部‘安家落户’。”张步兵说。
随着辣椒产业的辐射效应逐步显现,位于安全村周边的大同村、杨桥村农户也纷纷搭上“致富快车”。52岁的大同村村民周凤桂不仅将土地流转给基地,还每天骑电动车到工厂务工。“到这里上班只要10分钟,装苗、移栽这些活儿不算重,一年能挣3万多元,比过去种地强多了!”正在搬运秧苗的她笑着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日子也像辣椒一样越过越红火。据统计,该基地已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5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移栽大棚中,滴灌管道正将养分缓缓输送至每一株幼苗;满载秧苗的货车陆续驶向周边县市……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随着订单农业模式不断深化,这条小辣椒撬动的产业链,正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