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5日
野菜味虽美 食用须谨慎
  □ 记者 王晶晶
  马兰、荠菜、蕨菜……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野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春天的象征。近期,池州的“挖野菜大军”又出动啦!
  3月18日下午,在主城区滨江公园的大坝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手持工具,弯着腰在草丛中仔细寻觅。“今天天气好,一边晒太阳,一边挖野菜,很惬意!”市民殷女士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她的“战果”——一大袋新鲜的马兰。
  不远处,市民苏阿姨正和女儿商量着明天的计划。“这边的野菜挖得差不多了,明天去梅里那边看看有没有野小蒜。”苏阿姨说,野小蒜煎鸡蛋、野小蒜米粉粑是春天难得的美味,全家人都爱吃。
  野菜虽美味,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食用。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苏新梁提醒,路边的野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纯天然无污染”,可能出现误采误食后中毒等情况。如果对野菜不是很熟悉,不要贸然采摘和食用。
  “颜色鲜艳或与常见可食用野菜差异较大的野菜可能存在毒性。折断或撕碎茎叶后,若出现白色、乳白色或黑色汁液,亦或有刺鼻气味、异常口味的野菜,都应避免食用。”苏新梁特别指出,部分野菜如马齿苋、荠菜、香椿、野芹菜等含有光敏物质,大量食用后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引发皮肤不适,如出现瘙痒、红斑等症状。食用野菜后若出现头晕、恶心、腹痛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同时,饮用大量温水,尝试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并携带剩余野菜和呕吐物,及时就医。
  苏新梁提醒,应避免采摘公路边、农田周围等靠近污染源的野菜,这里的野菜可能有农药残留等污染。野菜在食用前,应仔细清洗;烹饪时先焯水再充分加热,高温可以破坏部分有毒物质或杀灭可能存留的致病菌,避免生食。建议没吃过的野菜的市民先少量试吃,过敏体质的则建议先在手腕内侧皮肤上涂抹少许野菜汁液做过敏测试。
  药食同源,野菜也是一种植物中草药。“野菜大多性味寒凉,多食有碍胃肠,脾胃虚寒者慎食。吃野菜重在‘尝鲜’,消化吸收能力较差、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有野菜过敏史、肾病及其它代谢性疾病和处于孕产、哺乳期的市民朋友少吃或慎吃野菜。”苏新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