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5日
精准把脉促发展 教学视导助提升

体育视导组进行排球项目教学观察。

物理视导组走进教室展开教学观察。

化学视导组进行资料查阅。
□ 记者 唐馥娴
“这次教育教学视导犹如一场‘及时雨’,既精准诊断了教学现状,又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金钥匙。”近日,在市教育和体育局教育教学视导工作结束后,池州市第一中学校长纪良平深有感触地说。为期两天的教育教学视导中,由市教学研究室组织的39人专家团队,通过课堂问诊、座谈研讨、资料分析等方式,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出了一剂“革新良方”。
以问题为导向 锚定教育革新方向
三月的池州一中迎来了一场“全面体检”。市教学研究室组织13个学科组、39名涵盖教学教研管理全领域的专家团队,聚焦新课程实施、校本教研质量、教学常规管理等核心领域,通过随机听课、查阅资料、师生座谈、现场反馈等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把脉”。
两天时间里,视导组随机听课32节,查阅教案49本、作业203本、测试卷79份,召开教师座谈会40人次、学生座谈会55人次。
在高一语文课上,教师将《乡土中国》与社会学调查结合,设计跨学科探究任务;高三物理课堂中,教师通过真题分析与实验操作融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然而,视导组也发现部分问题:物理学科数字化实验室使用率不高,化学组教师论文撰写能力不强,信息科技课时设置未达课标要求。池州一中校长纪良平坦言:“视导组反馈的问题一针见血,既有管理层面的不足,也有教师发展的短板,我们照单全收、立行立改。”
针对问题,学校迅速建立整改台账。物理组计划通过校际协作共享实验资源,化学组将邀请高校专家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信息科技组承诺年内更新机房设备并开足课时。市教研室有关负责人指出:“池州一中作为省级‘双新’示范校,需在示范引领上多下功夫,既要解决自身问题,更要带动区域发展。”
以创新为驱动 探索教研改革路径
本次视导不仅是常规检查,更是教研机制与技术赋能的深度探索。学校语文教研组将“大思政课”与地方文化结合,开发“池州名人”“非遗传承”等校本课程。高二语文备课组设计的《乡土中国》单元教学案例,融合社会学调查与文学评论,获省级优课一等奖。通过“三查三看”模式(查备课、查课堂、查教研;看教师发展、看学生反馈、看资源建设)后,语文学科视导组组长这样评价:“这种跨学科实践,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英语组的“三阶教研”机制成为亮点。每周集体备课聚焦教学痛点,双周理论研修对标前沿趋势,每月专题研讨突破改革难点。高三备课组开发的“ 高考微写作”系列手册,将应试能力提升与核心素养发展有机融合,被视导组建议作为市级范例推广。信息科技组则提出构建“科技+”育人生态,计划联合数学、物理等强势学科开发智能机器人课程,并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技术赋能不是空谈,而是通过课程重构架起通往未来的桥梁。”信息科技视导组组长强调。
音乐、美术学科的改革同样引人注目。音乐组与体育、语文组联袂打造《赤壁词·韵动千古》舞台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美术组以徽派建筑为切口开发校本教材,并计划增设陶艺、版画工坊。面对“副科偏见”,音乐视导组组长呼吁:“美育不是点缀,而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因。”
以长效为目标 构建教育发展新生态
视导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针对整改任务,市教研室要求学校形成“一校一报告”,两个月后开展“回头看”。池州一中迅速行动:修订教研制度,强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为青年教师制定“蓝青工程”培养计划,通过“拜师结对”促进专业成长;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等多维度量化考核。
各学科组提出的建议被纳入长效规划。地理组建议挖掘清溪河、白洋河流域的乡土资源,开发“农业区位探究”项目式课程;历史组提出探索“短时高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针对理科生设计专题微课;政治组强调动态更新学科题库,确保情境素材与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同步。化学视导组组长指出:“教师科研能力是短板,需建立‘名师引领、青年教师参与’的机制,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据悉,市教研室计划建立“成果共享平台”,将分层作业设计、课堂评价策略等优秀案例推广至全市。例如,英语组的“三阶教研”模式、语文组的跨学科实践、信息科技组的“科技+”课程体系,均被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同时,教研室将深化长三角教育资源协作,引入高校学者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变革”专题研修,并探索AI、大数据等技术在学情诊断中的应用。
池州一中作为“示范校”,既需夯实自身特色,更需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学校将以视导整改为契机,持续关注教学动态,深化课标研读,强化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完善课堂评价体系,从目标达成、学生参与、教法运用、教学效果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并引导改进教学,保障课堂45分钟质量。校长纪良平感慨:“视导既是检验,更是赋能。我们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推动教育质量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