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3月28日
“优+”畅连 让社区服务走进群众“心窝窝”
□ 通讯员 孙梦晨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如何通过社区“小切口”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畅通诉求通道,贵池区各地始终在积极探索。经过半年多试点,秋浦街道日前全面推行社区“优+”畅连工程,落实去行政化、去办公化,以“坐班+上门”的工作新模式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 周阿姨,过几天社区有活动,就在您家附近。”“好啊,谢谢小胡,到时候你可得提前跟我说啊!”近日,秋浦街道翠微社区工作人员胡佳秀像往常一样,一上班就“沉”下了网格,路上遇见居民她都熟络地打个招呼,耐心询问居民的需求。这样的场景,对于翠微苑小区B组团的居民而言,已习以为常。
2024年7月,秋浦街道在辖区内选取5个居民小区开展“优+”畅连工程试点,其中既有新建小区,也有老旧小区,胡佳秀作为网格长负责的翠微苑小区B组团恰在其中。半年多来,胡佳秀极少待在办公室里,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走街串巷”,利用2个月时间全覆盖走访了网格内的550户居民,每天运动步数都在1万步以上。“社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入户,得多下去跑,才能了解群众最真实的诉求。”她向笔者这样介绍自己目前对社区工作的认知。
过去,胡佳秀很少能有大段时间“ 沉”在小区里,入户是“见缝插针”的事情。前些年,网格就像一个“ 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报表报告、指标考核等工作曾让社区工作者陷入“ 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得益于近年来为基层减负的实效,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上门入户,面对面收集群众诉求。
如何“原汁原味”地收集群众最真实的呼声和需求?“优+”畅连工程应运而生。该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松告诉笔者,“优+”畅连工程全面发动社区工作者主动到网格中发现问题,实现从“忙事务”到“忙服务”转变。目前,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天至少要有半天时间下沉到小区已成为社区工作内容中的一项“硬指标”。“负担轻了,社区工作者步子要迈得更快、更勤,见的面多了,群众遇到事自然而然就会‘掏心窝’。”蔡松如是说。
试点半年来,社区工作者用热情敲开了一扇扇门,与居民逐渐熟络起来,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最常见面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盛世华庭小区二楼平台处,新增加的乒乓球桌和文体活动中心便是湖心社区工作人员朱国莲“聊”出来的。“一天几趟地跑,遇到居民就寒暄几句,居民也愿意多讲话、讲实话。”朱国莲说,该小区居民多次向她抱怨自家小区面积太小,没有休闲娱乐场所,不少居民提议二楼平台可以改造利用。一句句抱怨、一声声建议,将居民的“难点”“槽点”变成了社区工作的“突破点”,最终实现了惠民举措与民意民声的同频共振。
截至去年底,该街道试点社区共开展上门走访2979户6734人,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1100余张,组织召开“三方议事会”15场,收集“线下吹哨”事项29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50余件。
“优+”畅连工程效果如何,居民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以前遇到事只能追着人去解决,现在跟社区工作人员都熟了,遇到事知道要找谁。”孝肃社区居民柯正喜直言。
“ 见面三分情,彼此间熟悉了,居民有事愿意找我们,我们的话他们也能听得进去,一系列急难愁盼、矛盾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蔡松说,目前“优+”畅连工程在秋浦街道全域推行,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该街道已选定1个社区探索推进“全科社工”工作法,在4个社区试点推行“AB岗”服务模式;还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秋浦大讲堂(第一期)暨社区工作者培训班,74名社区工作者和15名专职网格员集中“充电”,推动社区工作者由“专岗、专能”向“全科、全能”转变。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如何通过社区“小切口”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畅通诉求通道,贵池区各地始终在积极探索。经过半年多试点,秋浦街道日前全面推行社区“优+”畅连工程,落实去行政化、去办公化,以“坐班+上门”的工作新模式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 周阿姨,过几天社区有活动,就在您家附近。”“好啊,谢谢小胡,到时候你可得提前跟我说啊!”近日,秋浦街道翠微社区工作人员胡佳秀像往常一样,一上班就“沉”下了网格,路上遇见居民她都熟络地打个招呼,耐心询问居民的需求。这样的场景,对于翠微苑小区B组团的居民而言,已习以为常。
2024年7月,秋浦街道在辖区内选取5个居民小区开展“优+”畅连工程试点,其中既有新建小区,也有老旧小区,胡佳秀作为网格长负责的翠微苑小区B组团恰在其中。半年多来,胡佳秀极少待在办公室里,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走街串巷”,利用2个月时间全覆盖走访了网格内的550户居民,每天运动步数都在1万步以上。“社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入户,得多下去跑,才能了解群众最真实的诉求。”她向笔者这样介绍自己目前对社区工作的认知。
过去,胡佳秀很少能有大段时间“ 沉”在小区里,入户是“见缝插针”的事情。前些年,网格就像一个“ 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报表报告、指标考核等工作曾让社区工作者陷入“ 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得益于近年来为基层减负的实效,社区工作者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上门入户,面对面收集群众诉求。
如何“原汁原味”地收集群众最真实的呼声和需求?“优+”畅连工程应运而生。该街道党工委书记蔡松告诉笔者,“优+”畅连工程全面发动社区工作者主动到网格中发现问题,实现从“忙事务”到“忙服务”转变。目前,每名社区工作者每天至少要有半天时间下沉到小区已成为社区工作内容中的一项“硬指标”。“负担轻了,社区工作者步子要迈得更快、更勤,见的面多了,群众遇到事自然而然就会‘掏心窝’。”蔡松如是说。
试点半年来,社区工作者用热情敲开了一扇扇门,与居民逐渐熟络起来,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最常见面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盛世华庭小区二楼平台处,新增加的乒乓球桌和文体活动中心便是湖心社区工作人员朱国莲“聊”出来的。“一天几趟地跑,遇到居民就寒暄几句,居民也愿意多讲话、讲实话。”朱国莲说,该小区居民多次向她抱怨自家小区面积太小,没有休闲娱乐场所,不少居民提议二楼平台可以改造利用。一句句抱怨、一声声建议,将居民的“难点”“槽点”变成了社区工作的“突破点”,最终实现了惠民举措与民意民声的同频共振。
截至去年底,该街道试点社区共开展上门走访2979户6734人,发放便民服务联系卡1100余张,组织召开“三方议事会”15场,收集“线下吹哨”事项29件,协调解决矛盾纠纷50余件。
“优+”畅连工程效果如何,居民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以前遇到事只能追着人去解决,现在跟社区工作人员都熟了,遇到事知道要找谁。”孝肃社区居民柯正喜直言。
“ 见面三分情,彼此间熟悉了,居民有事愿意找我们,我们的话他们也能听得进去,一系列急难愁盼、矛盾纠纷也就迎刃而解了。”蔡松说,目前“优+”畅连工程在秋浦街道全域推行,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该街道已选定1个社区探索推进“全科社工”工作法,在4个社区试点推行“AB岗”服务模式;还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秋浦大讲堂(第一期)暨社区工作者培训班,74名社区工作者和15名专职网格员集中“充电”,推动社区工作者由“专岗、专能”向“全科、全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