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2日
上“春山” 看“热闹”
□ 记者 汪玉
春日到,山乡热闹。
为了探寻村里的新变化,记者等了两周时间。“真是不好意思,开春就忙哦,茶树抽芽、灵芝冒菌丝、山路拓宽、游客进山,样样都得盯着。”一见面,石台县仙寓山奇峰村党支部书记罗立群一边道歉、一边解释没有及时接受采访的原因。
“来,喝口茶。”刚落座,罗立群就递来一杯茶。芽叶细嫩,色泽翠绿,一看就是明前茶。“还不错吧?这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叫‘四库春雪’。”罗立群解释道,这些年,村集体成立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不仅打造了“四库春雪”茶叶品牌,还注册了“香坑”商标,专门负责销售奇峰村硒米、硒茶、香菇、木耳等农特产品。
奇峰村毗邻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地少。曾经,这方山水困住了村民,有限的耕地难以维持生计,丰富的本地资源也因交通闭塞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无奈之下,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村庄一度冷冷清清。“2014年,我们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不超过5000元,贫困户140户。”回首往昔,罗立群一笑带过,对记者说:“ 现在我们村,却是另一番热闹模样啦。”
“ 走,带你‘上春山’,看‘热闹’去。”平日爱到村广场上跳舞的罗立群打趣道,带着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驾车前行。车辆行驶在铺着碎石的路基上,周围夹杂着挖掘机和运输车的轰鸣声,罗立群不得不提高声音对记者说:“这条正在改造的公路连接着山下的南源村和山上的奇峰村,以前路面只有3.5米,会车都成问题,外地人不敢开车上来,改造后路宽可达6.5米,行车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将大大提高。”
到达半山腰的罗家组时,层叠的茶园与错落有致的民居映入眼帘。“罗书记,今年‘红旗1号’的鲜叶能卖到70元一斤呢!”未见其人,村里种茶“ 老把式”罗天友的声音从茶园一角传来。“‘花茶’跟‘红旗1号’一样,也卖上了好价钱。”“新品种来到我们山里,真是不一般。”茶园里,采茶竹篓相互碰撞,伴随着掐断茶叶的清脆声响,采茶人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谈论着。
罗天友介绍道,这些近年引进的茶叶品种,适合山地生长,发芽比老品种早半个月,恰好赶上新茶上市的黄金时间。“新品种这么快就能在老茶乡扎根?”面对记者的疑问,罗天友解释道:“县里推广使用旋耕除草机代替除草剂,专家团队现场指导科学管理茶园,将化学肥料改为生物肥料。新茶检测结果显示,茶叶中的硒含量达到每公斤0.13毫克,口感接近老品种呢。”
“ 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提升。2016年,在省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注册了‘四库春雪’品牌,并开通了‘信e家’线上销售渠道。”罗立群补充道,品牌创立的第一年就获得了70万元订单,如今村里茶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426户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沿着蜿蜒山道继续前行,茶园逐渐隐入云雾深处。转过几道弯,眼前豁然开朗。120亩山地里,现代化灵芝大棚旁,挖土机正在平整土地。大棚内外,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给灵芝浇水、施肥,有的忙着搬运工具准备新一轮种植,大家边干活边聊家常。
“要说‘灵芝专家’,还得是老汪。”罗立群口中的老汪,正是村党支部副书记汪得养。“这些曾经的抛荒地,如今成了‘黄金地’。”见记者来访,汪得养熟稔地介绍起奇峰村的地理优势:高海拔带来的昼夜温差与湿润空气,让这里产出的灵芝孢子粉有效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产区。2021年,村里将这些土地流转,租给石台达力布恩富硒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让这片山地重焕生机。
如今,“土地账本”清晰明了:每亩地年租金500元,村民务工收入日均150元,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产业前景广阔:灵芝成熟后产出的孢子粉原料年产值达160万元,若延伸深加工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千万元。
沿着灵芝种植基地步道前行一里地,奇峰村史馆门前的休闲广场上洒满阳光。午后,年过七旬的李奶奶来这里锻炼,孩童们在她身旁欢笑嬉闹。“嫁到这儿快五十年,从没见过村里变成这般好模样。”李奶奶掰着手指细数变化:水泥路通到了院门口,猪圈厕所完成改造,老房子也改造成了高档民宿… …
“ 现在村子又美观又整洁,城里人就爱往这儿跑!”从前在城里务工的村民汪友庆,如今成了民宿老板。站在改造后的民宿前,他正拍摄视频准备发“朋友圈”。自去年村里实施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后,汪家组环形步道连通了千年皂荚树、古驿道等村内景点,这些都成了他的拍摄素材。
“ 自家种的茶叶、林下散养的土鸡,都成了游客带回去的‘伴手礼’。”汪老板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订单记录,去年旅游收入突破10万元,仅暑期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
山里日头落得早,罗立群催着记者赶紧下山。暮色笼罩下,村庄依然热闹不减。13家茶叶加工厂机器轰鸣,新茶在滚筒中翻滚,散发着阵阵清香;灵芝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新菌丝趁着夜色蓬勃生长;民宿厨房里的灶台上,土菜飘香中游客欢笑不断… … 罗立群的手机突然响起,微信视频里,来自省城的设计师发来位于合肥市翠微西路上的奇峰村农产品展销中心效果图。
“村里的路越走越宽,以后咱山里的热闹,可真藏不住呢。”灯光下,罗立群的眼眸里皆是自信。
春日到,山乡热闹。
为了探寻村里的新变化,记者等了两周时间。“真是不好意思,开春就忙哦,茶树抽芽、灵芝冒菌丝、山路拓宽、游客进山,样样都得盯着。”一见面,石台县仙寓山奇峰村党支部书记罗立群一边道歉、一边解释没有及时接受采访的原因。
“来,喝口茶。”刚落座,罗立群就递来一杯茶。芽叶细嫩,色泽翠绿,一看就是明前茶。“还不错吧?这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叫‘四库春雪’。”罗立群解释道,这些年,村集体成立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不仅打造了“四库春雪”茶叶品牌,还注册了“香坑”商标,专门负责销售奇峰村硒米、硒茶、香菇、木耳等农特产品。
奇峰村毗邻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高地少。曾经,这方山水困住了村民,有限的耕地难以维持生计,丰富的本地资源也因交通闭塞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无奈之下,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村庄一度冷冷清清。“2014年,我们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不超过5000元,贫困户140户。”回首往昔,罗立群一笑带过,对记者说:“ 现在我们村,却是另一番热闹模样啦。”
“ 走,带你‘上春山’,看‘热闹’去。”平日爱到村广场上跳舞的罗立群打趣道,带着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驾车前行。车辆行驶在铺着碎石的路基上,周围夹杂着挖掘机和运输车的轰鸣声,罗立群不得不提高声音对记者说:“这条正在改造的公路连接着山下的南源村和山上的奇峰村,以前路面只有3.5米,会车都成问题,外地人不敢开车上来,改造后路宽可达6.5米,行车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将大大提高。”
到达半山腰的罗家组时,层叠的茶园与错落有致的民居映入眼帘。“罗书记,今年‘红旗1号’的鲜叶能卖到70元一斤呢!”未见其人,村里种茶“ 老把式”罗天友的声音从茶园一角传来。“‘花茶’跟‘红旗1号’一样,也卖上了好价钱。”“新品种来到我们山里,真是不一般。”茶园里,采茶竹篓相互碰撞,伴随着掐断茶叶的清脆声响,采茶人一边忙碌一边高兴地谈论着。
罗天友介绍道,这些近年引进的茶叶品种,适合山地生长,发芽比老品种早半个月,恰好赶上新茶上市的黄金时间。“新品种这么快就能在老茶乡扎根?”面对记者的疑问,罗天友解释道:“县里推广使用旋耕除草机代替除草剂,专家团队现场指导科学管理茶园,将化学肥料改为生物肥料。新茶检测结果显示,茶叶中的硒含量达到每公斤0.13毫克,口感接近老品种呢。”
“ 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提升。2016年,在省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注册了‘四库春雪’品牌,并开通了‘信e家’线上销售渠道。”罗立群补充道,品牌创立的第一年就获得了70万元订单,如今村里茶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带动426户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
沿着蜿蜒山道继续前行,茶园逐渐隐入云雾深处。转过几道弯,眼前豁然开朗。120亩山地里,现代化灵芝大棚旁,挖土机正在平整土地。大棚内外,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给灵芝浇水、施肥,有的忙着搬运工具准备新一轮种植,大家边干活边聊家常。
“要说‘灵芝专家’,还得是老汪。”罗立群口中的老汪,正是村党支部副书记汪得养。“这些曾经的抛荒地,如今成了‘黄金地’。”见记者来访,汪得养熟稔地介绍起奇峰村的地理优势:高海拔带来的昼夜温差与湿润空气,让这里产出的灵芝孢子粉有效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产区。2021年,村里将这些土地流转,租给石台达力布恩富硒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让这片山地重焕生机。
如今,“土地账本”清晰明了:每亩地年租金500元,村民务工收入日均150元,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产业前景广阔:灵芝成熟后产出的孢子粉原料年产值达160万元,若延伸深加工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千万元。
沿着灵芝种植基地步道前行一里地,奇峰村史馆门前的休闲广场上洒满阳光。午后,年过七旬的李奶奶来这里锻炼,孩童们在她身旁欢笑嬉闹。“嫁到这儿快五十年,从没见过村里变成这般好模样。”李奶奶掰着手指细数变化:水泥路通到了院门口,猪圈厕所完成改造,老房子也改造成了高档民宿… …
“ 现在村子又美观又整洁,城里人就爱往这儿跑!”从前在城里务工的村民汪友庆,如今成了民宿老板。站在改造后的民宿前,他正拍摄视频准备发“朋友圈”。自去年村里实施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后,汪家组环形步道连通了千年皂荚树、古驿道等村内景点,这些都成了他的拍摄素材。
“ 自家种的茶叶、林下散养的土鸡,都成了游客带回去的‘伴手礼’。”汪老板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订单记录,去年旅游收入突破10万元,仅暑期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
山里日头落得早,罗立群催着记者赶紧下山。暮色笼罩下,村庄依然热闹不减。13家茶叶加工厂机器轰鸣,新茶在滚筒中翻滚,散发着阵阵清香;灵芝种植基地的大棚里,新菌丝趁着夜色蓬勃生长;民宿厨房里的灶台上,土菜飘香中游客欢笑不断… … 罗立群的手机突然响起,微信视频里,来自省城的设计师发来位于合肥市翠微西路上的奇峰村农产品展销中心效果图。
“村里的路越走越宽,以后咱山里的热闹,可真藏不住呢。”灯光下,罗立群的眼眸里皆是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