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2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4日
我市积极营造接纳、包容的氛围,用专业与爱照亮孤独症儿童的未来之路——
让“星星的孩子”逐光而来
  □ 记者 杜龙菲
  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孤独症儿童宛如天际独自闪烁的星星,他们难以与他人自如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接触表现得十分抗拒,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4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主城区青莲路与陵阳路交叉口的孤独症康复机构——池州市星星树康复中心。
  室外操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户外运动。“小朋友们站好,我们来玩放球游戏啦!”康复老师胡晗晨微笑着说道。许多孩子听到指令后,安静地拿起小球,然后将小球放在黄色圈内。对于个别哭闹的孩子,老师会轻声与其交流,耐心安抚,直到他们情绪平静下来,重新加入到游戏当中。
  在二楼的个训室内,老师正在开展个别化康复训练, 8岁的小华(化名)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记者了解到,在接受康复训练之前,小华连“上课坐好”这样简单的要求都难以做到,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大喊大叫。
  “ 家长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一点至关重要。孩子刚开始被确诊为孤独症时,我们感到非常无助和焦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支持他。”小华的父亲李先生说,经过多年的康复训练,小华有了明显进步,不仅能够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听老师讲课,还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拼图。“看到小华每天都在进步,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希望。”
  池州市星星树康复中心主任吴静介绍:“目前,我们开设了社交小组、规则管理、社交心智、感觉统合等相关训练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逐步克服障碍,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与生活技能。看到孤独症儿童经过康复训练后能够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截至目前,我们已帮助全市200多名孤独症儿童,其中80多人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和小学。”
  “孤独症并非性格缺陷,而是神经发育障碍。其典型症状包括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的兴趣。”自2021年起,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丁希进便义务帮扶该机构的孩子们。
  丁希进介绍,在社交沟通障碍方面,孤独症儿童往往会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充耳不闻,很难建立起正常的社交关系,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也存在明显的滞后;重复刻板行为表现为重复性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且这些行为通常没有明显目的;在感官敏感方面,孤独症儿童对某些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过度敏感或迟钝。3岁前是孤独症治疗的黄金时期,若家长发现孩子1岁后无目光对视、2岁无语言反应、3岁无社交互动,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
  “社会包容与专业支持,才是帮助‘来自星星的孩子’落地的阶梯。”丁希进希望,除家庭和医疗机构外,社会各界也要一起积极营造接纳、包容的氛围,让孤独症儿童在爱的环境中,逐步融入社会,拥抱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