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冬闲田“生金”梅干菜飘香

  青山乡梅干菜加工厂工作人员在晾晒梅干菜。

  □ 通讯员 殷菁菁 文/图
  春日暖风掠过青山乡叶桥村的田垄,成片的雪里蕻舒展开枝叶,呈现出勃勃生机。种植大户叶长水蹲在田埂上,随手摘下一片菜叶说:“经过前期风霜,菜叶里的糖分上升,做出来的梅干菜更加筋道。”在他身后,一筐筐刚收割的雪里蕻堆成小山,嫩叶上挂着的水珠在太阳下照耀下闪着光。
  青山乡位于皖南地区丘陵区,在传统水稻种植模式下,秋收后的农田长期闲置。 2022年,该乡以叶桥村、青山村为试点,利用冬闲田种植雪里蕻200亩,获得不错收益。今年,该乡总种植面积突破700亩,已扩展至4个乡镇12个村。
  “以前,冬天田地荒着,人也闲着,现在种上雪里蕻,土地不闲置。一亩冬闲田最多能产1.8万斤雪里蕻,按收购价每斤0.25元计算,每亩毛收入有4500元,村民还有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收入,增收致富有路,农民心里也踏实。”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汪长平算了一笔账。
  日前,笔者走进青山乡梅干菜加工厂,只见几名村民正在忙碌着,有的在挑拣菜叶,有的在进行腌制,有的在晾晒场上晾晒……“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天有100多元收入。”正在翻晒雪里蕻的张桂英说。
  “ 今年,我们追加400万元升级了智能生产线,从采摘、腌制到晾晒、包装,每一步都精准把控。”汪长平带笔者来到一面墙前,指着一幅醒目的“ 三产融合示意图”说:“我们与中饮巴比、南京中茂等企业签订了长期订单,生产效率提升后,菜更鲜、市场更宽,今年我们还计划参加长三角的预制菜展销会。”
  据统计,去年青山乡梅干菜亩均产量达1.7万斤,总产值突破6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50万元,吸纳43名脱贫户就业。同时,这条产业链正在向东至县全域辐射。
  “我们不仅卖产品,还在卖标准。”青山乡党委书记朱建兵指着一份《梅干菜生产规范》介绍,“从腌制盐度到晾晒时长,每一步都有量化指标,这才是市场竞争力的底气,我们要让‘青山梅干菜’成为长三角餐桌上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