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08日
多元融合 匠心育人
□ 记者 唐馥娴
在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楼内,18岁的孤独症学生李明(化名)正专注地操作烘焙设备,空气中弥漫着蛋糕的香甜。这所实现“十五年一贯制”的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是我市适龄残疾儿童的学习家园,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体系,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让特殊教育从“兜底保障”迈向“高质量发展”。
创新教法:从“单一模式”到“多元融合”
“以前教需要特殊智力教育支持的学生认字,全靠重复板书。现在用触觉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效率翻倍。”池州市特教学校的教师们展示着他们的“几何图形课”:学生通过触摸凹凸卡片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再在平板电脑上完成拼图游戏。这种“多感官教学法”源自2023年该校教师团队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研修成果。
课程改革是池州特教的“重头戏”。在市特教学校的教学教研中,该校根据特需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社区融合等,激发特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个别化教学,针对特需学生的个体差异,持续做好一对一个训辅导,为每位个训学生提供符合他们个性的教学支持和辅导。孤独症学生家长张女士说:“孩子现在可喜欢上课了,特别是觉得个训辅导有意思。”
为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我市两所特教学校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精品示范课等校际教学交流活动;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聋教育市级、省级优质课比赛;支持市级课题小组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每堂课都有‘三个一’:一个生活场景、一项康复训练、一次互动实践。”市教育和体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介绍。
融合教育:从“校园围墙”到“走村入户”
近日,池州市星星树康复中心的孤独症特教教师吴静再次驱车近50公里,赶往青阳县杜村乡孤独症儿童小姜(化名)家送教上门。因无法入学,吴静为他定制了“送教套餐”:康复训练、认知、语言交流、生活自理、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家长指导等。经过多次送教上门,小姜从开始的羞涩抵触到和老师互动,还能做出简单的动作。“每次看到小姜的笑脸,就觉得一切值得。”吴静说。
这样的故事在我市并非个例。为破解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融合教育工作难题,2024年8月18日,我市举办首届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业务培训,邀请马鞍山、芜湖等地的特教专家和送教上门工作指导组分享交流经验。
近年来,我市组建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并针对评估结果妥善安置,对未入学的逐一核实,视情制定上门送教“一人一案”。义务教育学校积极落实教育关爱,将随班就读生作为控辍保学、联保联检机制重点关爱对象,加强生活适应教育,帮助提高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零辍学。
职教赋能:从“技能培养”到“就业自强”
在池州市特教学校的车辆清洗工作间,需要特殊智力教育支持的学生张伟(化名)正熟练地清洗着汽车。该校培智职高部实行“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设了中式面点、西式烘焙、洗车、种植、手工、家政保洁等劳动课程,并创新职业高中户外课堂,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精神,多途径提升生存能力。此外,还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与企业建立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和就业趋势,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教育已经开花结果。2023年,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职高部首届毕业生中有2名学生在池州知名酒店客房部成功就业。至今已有6人自主创业,开起了洗车店、烘焙坊和手机贴膜店。市特教学校校长乔启家透露:“近三年,我校职高毕业生就业率均值达92%。”
社会融合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市特教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市一中、市八中、市十一中、贵池区实验小学、贵池区南湖小学等校开展融合互动活动,促进特殊学生更好融入主流社会。每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心农场除草、施肥、收获,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乐趣,增长知识,增强技能。2024年“全国助残日”,贵池区举办特殊学生手工艺品义卖,市特教学校听障学生创作的《九华山胜景》剪纸系列被抢购一空,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残疾学生。“他们用作品证明,特殊孩子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
2024年,我市投入29.5万元完成8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2025年将继续投入40万元,新建10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实现全市接收5名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特殊资源教室全覆盖。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98.2%。
更重要的是,随着特殊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普及,家长们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石台县脑瘫学生家长王女士坦言:“过去总觉得孩子只能在家‘养着’,但现在他不仅学会用手机支付,还打算让他接着上特教职高班。”这样的变化,正是特殊教育政策成效的生动体现,也为更多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特殊教育的‘特殊’,不只源自学生的身体特殊,也意味着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需要有‘特别的毅力、特别的方法、特别的爱心’。”市特教学校教师杜晞旸说。
“ 特殊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市特教学校教师周科在朋友圈写道。他的相册里存满了学生的“高光时刻”:他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129分,位列全省第一;他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荣获三等奖;他的学生参加全市青少年儿童乒乓球锦标赛,荣获少年组、儿童组团体冠军,以及皖南片特校乒乓球团体冠军……这些片段,拼凑出池州特教五年来的发展答卷,更诠释了池州这座城市对“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
在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楼内,18岁的孤独症学生李明(化名)正专注地操作烘焙设备,空气中弥漫着蛋糕的香甜。这所实现“十五年一贯制”的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是我市适龄残疾儿童的学习家园,更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近年来,我市通过构建“特教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体系,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让特殊教育从“兜底保障”迈向“高质量发展”。
创新教法:从“单一模式”到“多元融合”
“以前教需要特殊智力教育支持的学生认字,全靠重复板书。现在用触觉教具和多媒体课件,效率翻倍。”池州市特教学校的教师们展示着他们的“几何图形课”:学生通过触摸凹凸卡片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再在平板电脑上完成拼图游戏。这种“多感官教学法”源自2023年该校教师团队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研修成果。
课程改革是池州特教的“重头戏”。在市特教学校的教学教研中,该校根据特需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如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社区融合等,激发特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重个别化教学,针对特需学生的个体差异,持续做好一对一个训辅导,为每位个训学生提供符合他们个性的教学支持和辅导。孤独症学生家长张女士说:“孩子现在可喜欢上课了,特别是觉得个训辅导有意思。”
为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我市两所特教学校积极开展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精品示范课等校际教学交流活动;支持鼓励教师参加聋教育市级、省级优质课比赛;支持市级课题小组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开展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充满活力、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我们要求每堂课都有‘三个一’:一个生活场景、一项康复训练、一次互动实践。”市教育和体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介绍。
融合教育:从“校园围墙”到“走村入户”
近日,池州市星星树康复中心的孤独症特教教师吴静再次驱车近50公里,赶往青阳县杜村乡孤独症儿童小姜(化名)家送教上门。因无法入学,吴静为他定制了“送教套餐”:康复训练、认知、语言交流、生活自理、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家长指导等。经过多次送教上门,小姜从开始的羞涩抵触到和老师互动,还能做出简单的动作。“每次看到小姜的笑脸,就觉得一切值得。”吴静说。
这样的故事在我市并非个例。为破解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融合教育工作难题,2024年8月18日,我市举办首届特殊教育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业务培训,邀请马鞍山、芜湖等地的特教专家和送教上门工作指导组分享交流经验。
近年来,我市组建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宜随班就读,并针对评估结果妥善安置,对未入学的逐一核实,视情制定上门送教“一人一案”。义务教育学校积极落实教育关爱,将随班就读生作为控辍保学、联保联检机制重点关爱对象,加强生活适应教育,帮助提高自主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零辍学。
职教赋能:从“技能培养”到“就业自强”
在池州市特教学校的车辆清洗工作间,需要特殊智力教育支持的学生张伟(化名)正熟练地清洗着汽车。该校培智职高部实行“半工半读”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设了中式面点、西式烘焙、洗车、种植、手工、家政保洁等劳动课程,并创新职业高中户外课堂,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精神,多途径提升生存能力。此外,还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与企业建立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和就业趋势,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教育已经开花结果。2023年,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职高部首届毕业生中有2名学生在池州知名酒店客房部成功就业。至今已有6人自主创业,开起了洗车店、烘焙坊和手机贴膜店。市特教学校校长乔启家透露:“近三年,我校职高毕业生就业率均值达92%。”
社会融合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市特教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市一中、市八中、市十一中、贵池区实验小学、贵池区南湖小学等校开展融合互动活动,促进特殊学生更好融入主流社会。每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带领学生在开心农场除草、施肥、收获,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乐趣,增长知识,增强技能。2024年“全国助残日”,贵池区举办特殊学生手工艺品义卖,市特教学校听障学生创作的《九华山胜景》剪纸系列被抢购一空,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残疾学生。“他们用作品证明,特殊孩子也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
2024年,我市投入29.5万元完成8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2025年将继续投入40万元,新建10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实现全市接收5名以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特殊资源教室全覆盖。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达98.2%。
更重要的是,随着特殊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政策的普及,家长们的观念也在悄然改变。石台县脑瘫学生家长王女士坦言:“过去总觉得孩子只能在家‘养着’,但现在他不仅学会用手机支付,还打算让他接着上特教职高班。”这样的变化,正是特殊教育政策成效的生动体现,也为更多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特殊教育的‘特殊’,不只源自学生的身体特殊,也意味着从事这项事业的人需要有‘特别的毅力、特别的方法、特别的爱心’。”市特教学校教师杜晞旸说。
“ 特殊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市特教学校教师周科在朋友圈写道。他的相册里存满了学生的“高光时刻”:他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129分,位列全省第一;他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荣获三等奖;他的学生参加全市青少年儿童乒乓球锦标赛,荣获少年组、儿童组团体冠军,以及皖南片特校乒乓球团体冠军……这些片段,拼凑出池州特教五年来的发展答卷,更诠释了池州这座城市对“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